星期六, 25 10 月

「不存錢了」,年輕人買爆「新三金」

這兩天,公司同事、街坊鄰居之間的熱門話題之一,肯定少不了金價。

10月24日,現貨黃金回落至4100美元/盎司下方,日內跌0.64%。

繼10月21日現貨黃金大跌5.31%、創下近12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後,黃金價格持續下跌,盤中一度下跌逼近每盎司4000美元關口的「心理防線」。

在此前,黃金已連續9周上漲。拉長時間維度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啟自由貨幣兌換時代以來,這種連續上漲態勢在歷史上僅出現過4次,且從未有過連續10周上漲的情況。

白銀同樣經歷大漲大跌。10月17日,白銀到達歷史高位54.47美元/盎司之後,出現了回落。10月21日,倫敦現貨白銀價格的跌幅達到了7.11%,是自2021年初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金價與銀價的這番「過山車」式行情,讓許多傳統投資者心驚膽戰,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觀念——與其追逐單一資產的風口浪尖,不如穩妥地進行資產配置。

而這一點,在當下的年輕一代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他們或許不像父輩那樣,對實物黃金有著根深蒂固的情結,但他們對於「理財」的熱情卻空前高漲,也開始關心黃金行情,甚至有年輕人工資到手後「一分不剩」,全部投入「新三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與黃金基金)中。

金價起起落落,「攢金人」買了又退

近日金價連續回調,卻未阻擋人們走進金店的腳步。周五傍晚的黃金專櫃前,海珠區某品牌金店工作人員正為即將到來的客流高峰做準備:「別看現在人不多,再過一兩個小時這裡就會熱鬧起來。」

「不存錢了」,年輕人買爆「新三金」

據觀察,儘管金價自歷史高點有所回調,但消費者的購金熱情並未減退。該工作人員提到,技術性回調很難改變真正的購買決策。想買的人不會因為漲價就放棄,觀望的人也不會因回調就入場,大家對黃金的保值屬性有共識。

櫃檯里,最常見的金條依然是「銷冠」,而與迪士尼、Chiikawa等熱門IP聯名的「痛金」產品則是新鮮面孔,工作人員解釋,這類產品因版權因素有溢價,如克重約1g的迪士尼聯名黃金轉運珠售價2000元左右,但年輕消費者依然願意為其買單。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黃金也成為電商平台雙十一大促中最炙手可熱的商品之一。各大電商平台或直接發放購金補貼,或推出的折扣活動,引來「攢金人」的出手。

消費者寶珠(化名)就是這波雙十一「買金者」之一。她在金價上漲前就養成了定期購金的習慣,而在金價進入上行通道後,她開始有意識地囤金。上周,金價連續上漲,恰逢雙十一,各大電商平台主打的「黃金券」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在某電商平台搶到兩張黃金券,抱著「不買好像虧了」的心理,以9138元購入一條9.4克足金手鏈。然而,她卻在兩日內遭遇金價連續回調,最終選擇退貨。

「我買了也不一定戴,主要是看中了金價會漲,所以回調之後我馬上退掉了。」寶珠說。

電商的優惠機制精準擊中了「攢金人」群體的消費心理:他們不僅追求資產的保值屬性,也極力尋求購金的「性價比」,力圖以接近甚至低於大盤的克價購入黃金飾品。在這一目標驅動下,全網比價、搶券湊滿減,已成為他們購金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新三金盛行,年輕人爭當資產主理人」

隨著金價與銀價持續波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將理財視線轉向「新三金」——一種融合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與黃金基金的資產配置方式。

過去,「三金」通常指金鐲子、金項鏈、金戒指,是婚嫁文化中家庭財富的象徵。而如今,年輕人正賦予「三金」以全新的定義:在組建家庭或擁有收入結餘時,主動配置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黃金基金。

圖源:螞蟻財富

這一轉變並非偶然。在資本市場波動的背景下,年輕人對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迫切。螞蟻財富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底,平台上有937萬「90後」「00後」用戶同時配置了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黃金基金。這一數字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35%,顯示出年輕群體對穩健理財的迫切需求。

宏觀數據也顯示,「新三金」的規模在增長:2025年上半年,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規模增長1.6萬億元,其中債券基金與貨幣基金貢獻了近七成增量。與此同時,國內黃金ETF持倉量同比大幅增長173%。

「新三金」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源於理財渠道從傳統的銀行轉向線上,社交平台上能夠便利地獲取理財信息。26歲的薛雨(化名)是「新三金」群體的典型代表。作為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的資深成員,她從大學時期就建立起強烈的儲蓄意識,早期採用「36單存錢法」分筆定存,工作後逐步轉向基金投資。

薛雨用「36單存錢法」存錢,每個月各定存一筆「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

「我的理財意識幾乎全部來自社交媒體——豆瓣、小紅書、播客等等。」薛雨表示,「在網上看到很多同齡人已積累可觀的資產,我既感到興奮,也產生了一種緊迫感,想要通過各種方式多攢點錢。」

薛雨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攢錢記錄

最初,薛雨的唯一理財方式是銀行儲蓄,2023年年底開始,多家銀行宣布下調存款利率。薛雨意識到應該尋找更高回報的理財方式,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將目光轉向了債券基金。當時,她試著買入了1萬元,發現每天都能賺個早飯錢,於是每個月固定將工資投入債市。

隨著存款的增加和理財觀念的進階,漸漸地,薛雨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理財手段。2025年年初,金價的大漲讓她關注到了黃金的行情,她嘗試配置了黃金ETF,逐步構建起「新三金」的理財組合。「買入後就一直沒管,這兩天才發現漲得很厲害」。薛雨說,「新三金」最大的好處,是保持收益的平衡,「比如今年我有幾隻債基一直綠著,但黃金基金收益還不錯,整體還是賺的,如果我還像去年一樣只買了債基,那損失就比較大了。」

「我們不可能一直依賴父母的兜底,我的想法是要多嘗試不同方法管好手上的錢,當未來各種不確定性來臨時,可以從容地面對。另外,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看著賬戶的金額在增加,本身就是很有獲得感的事。」薛雨說,理財是她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和薛雨一樣,95後理財新手小林(化名)也熱衷於「新三金」,不同的是,小林由於不相信自己的「自律」能力,每個月工資到手第一時間強制把90%的錢存於理財賬戶,只留下一小部分余錢供日常開支。「到月底基本上一分不剩,所以更能夠讓自己管住手,控制預算,從而達到理財最大化。」小林提到。

「放下暴富幻想,年輕人開闢低能耗理財之路」

「新三金」這一新理財方式的誕生,意味著年輕人們已經從單一儲蓄的思維里走出來,開啟了多元配置轉型。

正如「低能耗生活」講究的是精力上的開源節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摸索出一套「低能耗搞錢」新模式:把一部分存款調整為低風險的基金產品,追求相對高一點的收益實現「開源」。同時,通過將錢分散在不同類型產品上來降低波動風險,不用時刻關注漲跌,實現「懶人理財」。

這一搞錢模式的誕生,源於傳統的「存錢」路徑受阻,又不想在高風險投資中過度消耗自己的心態。在生活壓力之下,年輕人通過「降本增效」應對不確定性,儲蓄率上升與消費分級趨勢印證了這一邏輯。

作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生存智慧,對個體而言,「低能耗搞錢」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抗風險能力,避免被消費主義綁架,為長期發展儲備一定的資本。對社會而言,它對企業管理模式提出新要求,可能催生「小而美」的業態,如個性化定製服務、數字遊民社區等,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過度追求「低能耗」可能導致社會參與度下降,大家仍需要在搞錢與生活、風險與穩定間尋找個人化均衡點。畢竟,「暴富」終究只是美好的願望,經濟獨立是我們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所有積極的探索最終都應導向更豐富的生命體驗。

當理財回歸服務於生活的本質,人也能騰出更多心力回歸到「探索生活」這項主線任務。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