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8 10 月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10月23日晚,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說讀初三的女兒回來轉述,「不想學就滾回家!」各科老師都曾對學生們甩出過這句狠話。她想問:義務教育階段,老師有權剝奪孩子上學的資格嗎?十四五歲的孩子,不讓他們上學,難道天天在家睡大覺嗎?

就是這樣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卻意外地引爆了網路。因為它撕開的,遠不止是一句教師的氣話,而是整個社會關於教育底線、權力邊界和育人本質的一場集體心病。

「不學就滾回家!」教師一句氣話掀翻全網

評論區里吵成一鍋粥。一方是理解力挺老師的人。「微塵草根」的評論被頂得老高:「到了學校不學習,不守紀律,屢教不改,已無上學意義。沒毛病啊!」在他看來,課堂是求知的神聖殿堂,不是混日子的收容所。當一個學生徹底放棄學習,成為課堂秩序的「破壞者」時,老師的憤怒是「恨鐵不成鋼」的絕望,是盡責者在無奈下的最後吶喊。

而網友「海狗」的留言更是言簡意賅:「但凡老師能將就,也不會說這樣的話。」這背後,是多少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管也不對,不管也不對」的夾縫中,積累的疲憊與委屈。

但另一方的聲音,雖然微弱,卻直指核心。一位老師網友的評論帶著某種清醒的痛感:「動手就是體罰,動口就是侮辱,啥都不懂動就是不負責任,學生是上帝,家長是衣食父母。」這句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下教師面臨的倫理困境:教育懲戒的尺子,究竟該畫在哪裡?

更有像「西秦燕子」這樣的家長,用親身經歷哭訴:「孩子常被老師趕回家,時間一長,他覺得不寫作業還能不上學,真好。」一個看似立竿見影的懲罰,卻意外地將孩子推向了更深的厭學深淵。老師的初衷或許是「震懾」,但實際傳達給孩子的信號卻是:學校,是一個可以憑藉「變壞」就能輕易離開的地方。

你看,這場爭論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它背後是三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同一條河裡掙扎。

老師的「管不了」,背後是績效壓力與課堂效率的冰冷
KPI。當一個「學渣」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平均分」和升學率時,那句「滾回家」的氣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被逼到牆角後,最原始的應激反應。

而家長的「護犢心切」,質問的也並非那一時的情緒,而是這句話背後傳遞的「放棄」信號。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權利,被如此輕率地懸於一言之上。

那個坐在教室後排,或許正吹著口哨、做著鬼臉的孩子,他真的是天生的「惡魔」嗎?一位中專老師,提供了一個令人心碎的觀察:「來我們學校的很多都是初三不念了,但給畢業證!來的好多都有心理疾病!家庭也出問題!」這寥寥數語,為我們勾勒了另一個真相:許多課堂上「無藥可救」的行為,根源往往在課堂之外,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家庭裂痕與童年創傷里。

所以,當我們圍觀這句「滾回家」時,我們到底在憤怒什麼?

我們憤怒的,或許不是嚴厲本身,而是教育手段的窮盡與失效。當說服、引導、關愛都無能為力時,似乎只剩下用「驅逐」來威脅這最後一步。但這最後一步,恰恰暴露了我們在育人問題上的集體性「失能」。

這場辯論,表面是「該不該趕」,深層是「我們還能怎麼辦」。有網友提出恢復留級制度,有網友呼籲按小升初分數錄取,這些看似「倒退」的建議,實則反映了公眾對教育分層與因材施教的迫切渴望。我們現行的流水線模式,確實難以容納那些不願或不能「隨波逐流」的靈魂。

義務教育,從來不只是國家單方面提供的「福利」,它更是一張由權利與義務共同編織的網。當學生的「學習義務」完全缺位,侵害到他人「受教育的權利」時,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單純的包容,是否也是對多數認真學習者的不公?

沒有簡單的答案。但真正的危險在於,如果我們任由討論停留在「老師對不對」或「孩子該不該」的互相指責上,那麼教育的真正問題——如何面對越來越複雜的青少年心理,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懲戒與引導體系,如何明確家校的權力與責任邊界——將永遠被情緒掩蓋。

那句「滾回家」之所以刺耳,是因為它像一個高燒病人發出的囈語,指向的是整個教育機體深處的炎症。它提醒我們:教育,這場需要耐心、智慧與無限愛意的漫長耕耘,正在被簡化為一場關於「權」與「責」的訴訟。#教育金秋創作工坊#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訴訟的陪審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