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8 10 月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2025 年 10 月 25
日,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美術館裡,一位中國大媽指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怒斥:「這是耍流氓!」

這話一出,全場嘩然。

可更讓人唏噓的是:這聲怒吼,不是孤例,而是我們這一代人審美斷層的縮影。

《大衛》是什麼?

5.5 米高的身軀肌肉線條流暢,左手攥著投石器的姿態蓄勢待發 ——
這尊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心血雕琢的傑作,已經在世間靜靜佇立了五個世紀。

它是文藝復興的巔峰之作,是人類用大理石向自由與勇氣致敬的豐碑。它不低俗,不淫穢,它展現的是人體的力與美,是解剖學、藝術與哲學的完美結合。

其實早在 500 年前,《大衛》剛誕生時就引發過爭議。1504 年雕像完工,佛羅倫薩人想把它擺在市政廣場,教會卻跳出來反對,說
「裸露身體有失莊重」,非要給雕像掛塊銅製無花果樹葉遮羞。最後還是市民們據理力爭,才讓大衛以本來面目面向公眾 ——
在他們眼裡,這尊雕像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象徵城邦自由與勇氣的精神圖騰。

中國大媽佛羅倫薩怒斥大衛雕像:這是耍流氓!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才 26 歲,用的還是塊被其他藝術家嫌棄的
「廢料大理石」。可他偏偏憑著鬼斧神工,把一塊冰冷的石頭刻出了生命感:緊繃的眉骨下目光如炬,微微扭轉的頭部透著警覺,每一根肌肉纖維都像在蓄力,連血管的凸起都清晰可見。他沒選大衛戰勝歌利亞後的場景,反而定格了決戰前的瞬間,這種
「於無聲處聽驚雷」 的表現力,正是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最好詮釋。

如今這尊原作藏在美術館的裝甲玻璃罩里,連遊客的腳步聲都可能讓它腳踝的裂紋加劇。而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和米開朗基羅廣場上,立著兩尊一模一樣的複製品,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誌。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寧波大劇院和四川美術學院也有《大衛》複製品,川美那尊還是用
1910 年的原模翻制的,1200 公斤重的青銅身軀,見證著中外文化的碰撞。

大媽的怒斥之所以引發熱議,說到底是戳中了很多人心裡的困惑: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人體藝術?

網友很快扒出一串耐人尋味的例子:某版美術教材里,人體素描圖被硬生生打上了馬賽克;有博物館為了
「避嫌」,給展廳里的石膏像纏上了布條;連電視節目里出現《大衛》畫面時,都會貼心地在關鍵部位加個模糊處理。

更荒誕的是一種
「雙重標準」:短視頻里穿著暴露的擦邊跳舞視頻隨處可見,點贊量動輒幾十萬;綜藝節目的葷段子張口就來,沒人覺得不妥;可到了經典藝術這兒,反而變得
「談裸色變」。就像有網友調侃的:「孩子刷到擦邊視頻沒人管,看個雕塑倒要捂眼睛?」

四川美術學院引進《大衛》複製品時,就有人發帖反對:「放在學校里影響不好」。可學校沒理會,反而專門為雕像做了大理石基座。後來有學生曬出照片,說路過時總會多看兩眼,「不是看裸露的身體,而是被那種力量感打動」。

其實咱們老祖宗也不迴避人體美。敦煌壁畫里的飛天身姿曼妙,唐代仕女圖的豐腴體態盡顯風情,這些都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審美密碼。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身體」
成了禁忌,連美術課上的人體寫生都成了敏感話題。

在歐洲,《大衛》從來不是
「洪水猛獸」。有去過烏菲茲美術館的遊客說,曾看到義大利小學生圍著《維納斯的誕生》油畫聽講解,老師拿著畫筆在紙上比劃:「看這線條多流暢,這是藝術的美,和低俗沒關係」。中學美術課上,學生更是直接臨摹裸體雕塑,老師會細細講解肌肉結構和光影變化。

這種教育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教會孩子分辨美與低俗。就像一位旅居歐洲的媽媽說的:「我女兒 8
歲時問過《大衛》為什麼不穿衣服,我就告訴她這是藝術家對人體的讚美,就像我們讚美花朵的綻放一樣。從那以後她再看這類作品,眼裡只有欣賞。」

反觀我們身邊,很多家長談 「性」
色變,更別說講人體藝術了。有美術老師吐槽,上課講到人體結構時,要麼跳過要麼一筆帶過,「怕家長投訴教壞孩子」。可越迴避越好奇,越遮掩越扭曲
——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有人會把傳世傑作當成 「耍流氓」。

所以,別再把責任推給「大媽」。她只是鏡子,照出了我們整個社會在美育上的貧瘠。

這場鬧劇最值得琢磨的,是網友的一句評論:「大媽的怒吼,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審美斷層」。

500 年前的人都能理解的藝術,為什麼到今天還會引發爭議?不是雕像
「不合時宜」,而是我們的審美教育掉了隊。當孩子從小沒機會接觸正規的藝術啟蒙,沒聽過米開朗基羅的故事,沒見過人體藝術的魅力,長大後自然容易把
「裸露」 和 「低俗」 畫上等號。

更諷刺的是,我們一邊喊著 「文化自信」,一邊卻對別人的經典藝術充滿偏見,對自己的傳統審美一知半解。敦煌壁畫里的飛天坦胸露背,沒人說
「耍流氓」;唐代陶俑的豐腴體態,是公認的美;可到了西方雕塑這兒,反而變得敏感起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應該是既能欣賞宋瓷的極簡,也能讀懂大衛的力量嗎?

就像費孝通先生說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大衛》不是什麼
「洪水猛獸」,只是一尊刻著人性光輝的雕像。它見證過瘟疫戰爭,經歷過思潮更迭,如今又見證著東西方的文化碰撞。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的孩子在美術館裡看到《大衛》時,會指著雕像說:「看,這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他把石頭變成了有靈魂的英雄」。到那時,大概就不會再有這樣的鬧劇了。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