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錦江扮演的鰲拜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清朝著名勇士——鰲拜後代的故事。鰲拜,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清朝的頂級勇士,但這背後的故事可不簡單。
鰲拜的成名之戰是在他隨清朝英親王阿濟格征討明朝將領毛文龍所佔領的皮島戰役中發生的。當時,鰲拜在出征之前曾信誓旦旦地對阿濟格說,如果這次不能奪回皮島,他誓不再見王面。可是,毛文龍早就察覺了清軍的意圖,在鰲拜帶領先鋒部隊剛踏上皮島時,便遭到了明軍的嚴密包圍。與此同時,毛文龍還集中了島上的火炮(以虎蹲炮為主),猛烈地炮擊清軍先鋒。
如果是其他軍隊,面對這樣的攻勢早已崩潰,但即使是清軍的精銳部隊,在此時也陷入了險境,眼看著局勢就要敗北。這時,鰲拜毫不猶豫地穿上了厚重的鎧甲,彷彿化身為一位「鋼鐵俠」,手持大刀,冒著明軍的炮火和弓箭,衝進了敵陣。鰲拜的英勇令明軍猝不及防,短短的時間裡,他便斬殺了數名敵兵,打亂了敵軍的陣形。清軍士氣也因他無畏的表現大增,紛紛跟隨他沖入敵陣。憑藉個人的勇猛,鰲拜成功突破了明軍的包圍,為清軍贏得了寶貴的勝利。
這一勝利迅速傳回盛京,皇太極聽聞後大為高興,特地撰寫祭文,祭告先皇努爾哈赤,並為所有參戰將士頒發獎勵。鰲拜因戰功顯赫,被封為「巴圖魯」(勇士),並獲得封賞。
隨後,鰲拜在其他重要戰役中繼續展現了他的英勇,尤其是在松錦大戰中。當時,清軍右翼逐漸被明軍壓制,局勢危急,鰲拜毫不猶豫地帶領數百騎兵迅速馳援,立即與明軍展開激烈肉搏,最終憑藉他個人的勇猛成功逆轉了戰局。史書上記載,這一戰鰲拜幾乎是「所向披靡」,戰功顯赫,斬敵無數。
隨著清軍入關,鰲拜幾乎參與了所有的重大戰役,他的作戰風格總是以「披重甲、猛衝敵陣」為主,甚至有些人戲稱他為「青春版萬歲衝鋒」。連康熙帝也在康熙五十二年親口稱讚鰲拜的武勇,表示:「我朝從徵效力的大臣中,最為出色者,莫過於鰲拜巴圖魯。」
然而,儘管康熙帝對鰲拜的勇武高度讚揚,最終他還是決定將鰲拜逮捕。這其中的原因較為複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康熙對鰲拜的英勇始終持肯定態度。那麼,鰲拜被捕後,他的後代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鰲拜被捕前的爵位為「一等公」,但在他被囚禁之後,這一切榮譽都被剝奪。然而,康熙五十二年,年逾六十的康熙帝或許出於對曾經忠誠的鰲拜過於嚴苛的反思,決定恢復鰲拜家族部分榮譽。他認為,鰲拜在清朝建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理應恢復其家族的世職,儘管無法恢復「公爵」之位,但仍賜予了一個「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

這一爵位在乾隆時期被改為男爵,屬於五等爵中的最低級別。然而,鰲拜此時已經去世,連他的嫡長子納穆福也早逝,只剩下了鰲拜的孫子達福。康熙帝允許達福繼承這一男爵頭銜,並且將原本被沒收的佐領歸還給他,甚至將他任命為正藍旗滿洲副都統。
進入雍正時期,雍正帝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權,開始平反一些歷史冤屈,鰲拜家族便成為了平反的對象之一。雍正帝不僅恢復了鰲拜家族的爵位,還為他特別頒發了「超武公」這一新的封號,表彰他在清朝建立過程中的貢獻。於是,達福由「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晉陞為「一等超武公」,並在成為超武公後的第二年隨清軍征戰準噶爾,最終英勇陣亡。
達福死後,鰲拜的爵位由其子孫繼承,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出於政治考慮,決定將鰲拜家族的爵位從「超武公」降為「一等男爵」。雖然乾隆帝表示,鰲拜並未犯下嚴重的錯誤,但降職的決定是為了警示未來可能出現的權臣亂政。
儘管如此,鰲拜家族的爵位依然延續了幾個世代,直到鰲拜第八世孫錫惠為止。錫惠生活在抗日戰爭時期,直到清朝滅亡時,鰲拜家族的爵位依然存在。錫惠有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子身心狀況不佳,幾乎和父親同時去世。

隨著時間的推移,鰲拜家族的生活逐漸趨於平凡。錫惠的次子崇謙將原本的「男爵府」賣掉,搬到了小石橋衚衕。新中國成立後,崇謙的兒子蘇國良也過上了普通工人的生活。
今天,鰲拜的後人依然生活在北京的鼓樓附近。如果你有機會在那裡漫步,或許能夠偶遇到鰲拜的後代。

END

參考資料:
《尋訪京城清王府》,馮其利,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史實里的鰲拜什麼樣?到底是忠還是奸?》,澎湃新聞2012.4.20;
《鰲拜後裔家譜的發現及其有關問題》,瀛雲萍、都興智,《滿族研究》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