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8 10 月

買公廁糞便造假,明星公司栽了

一場持續三年的財務羅生門,迎來新進展。

香港聯交所近日發布公告稱,諾輝健康於10月27日被取消上市地位。這個曾被譽為「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的明星公司,將正式退出資本舞台。

諾輝健康2015年創立於杭州,創始團隊出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業方向瞄準的是結直腸癌、胃癌等高發癌種的居家早篩——不用去醫院做胃鏡和腸鏡,在家進行糞便採用,便可初篩癌症風險。2021年,諾輝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300億港元,被視為中國癌症早篩產業化的一個轉折點。

但風光僅維持了兩年。2023年諾輝健康被做空報告點名財務造假,2024年3月停牌,如今走到退市。醫療自媒體《健聞諮詢》的最新調查披露更多細節:諾輝健康的銷售為衝擊業績,默許經銷商向環衛工人購買公廁糞便作為檢測樣本,製造虛擬訂單。

體外診斷行業自媒體「IVD資訊」創始人張洪華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諾輝健康醜聞暴露的問題在於,體外診斷從設計、生產到市場銷售,本就是慢生意,很難單靠資本市場運作「快進」。

買公廁糞便造假,明星公司栽了

來源:諾輝健康官網

停牌18個月

諾輝健康創始人之一朱葉青曾在公開分享中提到,公司早期招人,他都會先問一句:「公司每天和糞便打交道,你會覺得是很low的事情嗎?」這句話嚇跑了許多面試者。

這一個細節或許能更直接認識這家公司。數據顯示,國內約八成的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諾輝健康核心產品之一是結直腸癌早篩試劑「常衛清」,用戶只需在家採集糞便,無創、無痛,郵寄到公司檢測,幾天後就能拿到結果。

諾輝健康切入了一個在國內幾乎空白的市場。2020年,「常衛清」成為國內首個正式獲批上市的癌症早期篩查產品,次年被寫進首部結直腸癌篩查指南,被認定是腸癌早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他產品,如「噗噗管」是國內首個獲批的便潛血自測器,「幽幽管」是國家葯監局批准的幽門螺桿菌自測器。此外,諾輝健康還布局了肝癌、鼻咽癌、宮頸癌等早篩產品線。

2021年2月,諾輝健康登陸港交所,迎來高光時刻。2023 年上半年,公司披露2022年的營收為 7.7 億元,同比大增
259.5%,已連續兩年實現近三倍增長。其中,「常衛清」收入3.6億元,同比增幅 266.2%,是公司增長的重要引擎。

但這一爆髮式增長引發了質疑。2023年8月,美國財經媒體 CapitalWatch
發布做空報告,指控諾輝健康公布的2022年營收與其推算的銷售額相差近九倍。報告稱,團隊歷時16個月調研,通過訪談員工、走訪醫院與經銷商、分析財報與電商數據等,推論出諾輝在醫療機構、民營體檢機構、電商平台都存在誇大銷售的情況。

諾輝健康連續兩天回應,認為這一報告失實且具有誤導性。創始人朱葉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甚至指出,對方有意訛詐。公司隨後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上半年營收超越2022全年。事件一度陷入羅生門。

拐點出現在2024年3月。作為諾輝健康業績的審計機構,德勤發函質疑其銷售真實性。同月,諾輝健康因無法發布2023年年報,被港交所強制停牌,股價定格在14.14港元。2024年底,朱葉青辭任董事會主席及
CEO,今年2月又被高票罷免執行董事職務。

停牌18個月後,退市日期明確。多家基金公司已將其估值調至接近歸零。《健聞諮詢》近期報道補充了造假操作的細節:一些銷售為偽造業績,和經銷商偽造虛擬交易合同,經銷商拿到回扣,向環衛工人購買公廁糞便作為檢測樣本,甚至一份樣本會拆分給多個虛假檢測賬戶。

找不到市場的尷尬早篩產品

作為早篩領域的頭部上市公司,諾輝健康為何要採取如此激進的造假手段?行業觀察者分析,這或與其商業模式有關。

朱葉青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把腫瘤早篩產品做成「快速消費型醫療產品」。「常衛清」對標的是美國上市產品
Cologuard,這是全球首款基於糞便 DNA 聯合便潛血的腸癌篩查試劑,2014年獲 FDA
批准,隨後進入聯邦醫保。該產品在商業上取得了亮眼成績——2020年銷售額達8.2億美元。朱葉青相信,「糞便樣本+居家檢測」的產品模式,在中國雖然是空白市場,但商業模式同樣可行。

但尷尬之處在於,國內大眾癌症早篩意識並不成熟。近年來,張洪華長期觀察諾輝健康的產品營銷方式,他發現,多數體外診斷產品,銷售模式是通過經銷商推廣到醫院,價格也被壓得很低。但諾輝健康做出了品牌和產品溢價,幾次將話題做到微博熱搜,引發關注。但他直言,這個市場仍然小眾,在國內,此類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是醫院,而非消費者。此前,也有廠商免費送類似產品給張洪華,但他坦言幾乎沒有嘗試過。癌症令人恐懼,但作為慢病,日常容易被大家輕視,而且糞便取樣要求較高,讓人有些抗拒。

體外診斷自媒體「醫業觀察」創始人星哥指出,價格也是阻礙消費端接受的重要因素。在電商平台,一盒「常衛清」價格是1996元,「噗噗管」售價99元,「幽幽管」售價149元。在星哥看來,大家日常做一次全身體檢,幾十個項目加在一起不到2000元。但光檢測結直腸癌就要近兩千元,即便結果陽性,還需要通過「金標準」腸鏡來確診,普通人可能很難接受。

星哥分析,Cologuard在美國能賣得好,是因為當地腸鏡預約很難,而且價格非常貴,早篩產品也能被醫保報銷。但在國內,這些條件並不適合。

要打開市場,諾輝健康還是要進入醫療機構。但進醫院,意味著更長的周期,「甚至和腸鏡、胃鏡等醫院檢查業務衝突」,還需要被納入醫保,得到醫生認可。

做空報告顯示,2022年,「常衛清」僅進入了大約26家醫院,服務約6000名患者。公立醫院的腫瘤治療市場規模遠大於私立醫院,但該產品在公立醫院的銷售額不足6%。在張洪華看來,諾輝健康的產品雖然拿了癌症早篩「第一證」,但能否被納入到醫院的常規檢測體系,再被大眾接受和使用,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考驗。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