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鑊氣」可能已經是飲食業的神話,聽說過,沒見過。在外賣無孔不入的都市生活里,這種師傅拿著鐵鍋大勺在你面前哐當猛炒、火苗亂竄的畫面,誰能頂得住?北京近期的美食頂流,不是bistro也不是主理人餐廳,而是一個行蹤神秘的臟攤兒。
每到晚上九點,東三環高架橋下的一個攤位前就會排起長隊,炒飯師傅頂著食客飽含期待的熾熱目光猛火爆炒。高樓大廈的角落裡,煙薰火燎的氣息直衝雲霄。
過於火爆的生意,硬生生把炒飯攤逼成了流動攤位。每天隨機出攤,想要吃上一次,不僅得體力好,還得多加幾個群,拓寬人脈。
因為生意過於火爆,據說11月初,攤主「小廣東」就要把攤位拓展成實體小店。看來將會給在夜晚中苦苦尋覓的人們降低等待的難度。
北漂在寒風中追著攤主跑早已不是個例。對於都市打工人來說,「漂亮飯」只是朋友圈的裝飾品,好吃不貴的臟攤兒才是他們下班後苦苦尋覓的「白月光」,而每座城市也都有著自己的銀河護「胃」隊。
一、都市打工人,全網找臟攤兒
晚上十點多,北京打工人的工作群剛剛消停,另一個群開始蠢蠢欲動。一句暗號在反覆刷屏:「今天出攤嗎?」
運氣好的話,會出現一位已經在現場的好心人,丟來一個定位。否則就得時不時查看一下手機,在刷屏的疑問句里尋覓一絲線索。
一位家住東壩的朋友告訴作者,她離這家炒飯攤最近的一次是9月29日。那天她從社交平台上偶然得知,攤主就在她家附近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出攤。然而,當天她在外地出差,等到第二天回來再一看,出攤位置又變了。
想要吃上這樣一盒簡單的炒飯或炒餅,堪比城市尋寶。因為小攤過於火爆,山寨店家也開始陸續出現。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吃完好幾天,才發現自己「吃錯了」。
這炒飯到底有什麼魔力,讓對網紅餐廳排隊現象嗤之以鼻的打工人堅持不懈地再三回購?據吃過的朋友說,有「鑊氣」是它勝出的秘訣。洋蔥、雞蛋、臘腸、臘肉……食材在鍋和火苗之間翻騰,沒幾分鐘就裝盒送到了顧客手裡。
另外,據說雖然價格便宜,但老闆對待食材的態度卻絲毫不馬虎。它的米粉、臘腸等食材都是從廣東韶關運過來,是北京難以找到的正宗口感。
北京打工人對臟攤兒的追捧,並不是第一次。幾年前,位於朝陽區青年路的「老張拉麵」也曾創造夜晚的神話。這家一開始只在深夜12點才開始營業的牛肉拉麵館,最初是青年路地鐵旁一家極其簡陋的臟攤兒,後來才搬進了大悅城斜對面停車場的活動板房裡。
白天,旁邊隔一條馬路的朝陽大悅城裡,年輕人聚集在精緻的商場餐廳。每到深夜,加班的白領、司機、結束應酬的人則會涌到老張拉麵這裡排成長隊,即便是冬天也照排不誤。
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清湯牛肉麵,配上肉丸、豆皮、滷蛋,再加上秘制的辣椒油,味道一口驚艷。這家店一躍成為網紅店,也延長了營業時間。不少明星都來打卡,至今依然非常火爆。
除此之外,早期還有交道口衚衕的張媽媽缽缽雞,民族大學西門的鴨血粉絲湯,菜市口的鐵板燒……都曾是統治北京夜晚多年的「地下必吃榜」,治癒過不少下班後身心疲憊的打工人。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二、為什麼人人都愛路邊攤?
有人說,與精緻不沾邊的臟攤兒,以看得見的烹飪過程和錢包友好的價格,為在一線城市打拚的年輕人帶來一份樸實無華的治癒感。
臟攤兒的「臟」,也恰恰代表著在這樣「不大講究」的用餐環境下,可以短暫地放下社交禮儀。它就像是每個人在城市生活中積攢的寶藏,最初只在社交範圍內流通。這也就意味著同桌用餐的人可以推心置腹地好好聊天,不必再綳著。
同時,這些營業至深夜的小攤,也為加班至深夜的人提供了一份美食保障。在回家的路上,就能解決掉「今晚吃什麼」的世紀難題。畢竟朋友可能爽約,但攤主的準時率驚人。
或許,人類對於路邊攤的愛是「刻在基因里的」。
街頭小吃是一種具備全球屬性的文化。比如在美國,餐車文化(food truck)可以追溯到19世紀。在城市化初期,城市中的街邊餐車為工作的人們提供快速、便捷的美食,即便在1930年代和2008年的經濟蕭條期,依然十分繁榮。在美國影視劇中,各種各樣的街頭餐車,已經是美國文化的典型符號。
而對於中國這個「小吃大國」來說,路邊就能買到的食物,同樣佔據了美食界的半壁江山。在《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等美食紀錄片中,街頭美食同樣出鏡率極高。它們同時也是代表不同地區飲食的重要元素。想像一下,如果帶外地朋友來家鄉吃飯,你是不是一定會想到一兩種街頭小吃?
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一、二線城市生活中,Bistro、主理人餐廳、網紅打卡店代表著不斷更新的審美潮流,但不菲的價格、剋制的分量,以及需要格外注重的用餐儀式感,很容易就讓吃飯成為一種「情緒勞動」,使人快速感到疲憊。
社交媒體上流行的「dating五不吃」或許是一種更為幽默的表達。
相比之下,「高性價比」的路邊攤似乎成了一種稀缺,畢竟人民幣十幾塊錢的炒餅、炒飯,很容易達到你的期待值,而人均幾百元的網紅餐廳,一旦不好吃就格外讓人生氣。
現在的年輕人,早已不再盲目相信那些疊加濾鏡、精緻的食物圖片。外賣平台上,分辨出哪些是堂食店、哪些是外賣店,更是成了需要專門研究的課程。只有親眼所見的烹飪,才能讓人安心。
仔細想想,其實和白天排隊等位的網紅餐廳一樣,位置隱蔽、同樣需要排隊才能吃到的深夜臟攤兒,也是另一種「社交貨幣」。在群里喊著「求定位」的打工人,緩解的不僅僅是胃的空虛,還有夜晚的孤獨。
所幸,在北京、深圳、杭州這樣被調侃為「美食荒漠」的快節奏城市中,仍有充滿煙火氣的小攤兒默默滿足著所有人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