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正在歷史性嬗變 世界經濟也在…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正發生歷史性嬗變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正在歷史性嬗變 世界經濟也在…

作者:王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近期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新舉措,這些舉措正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私營部門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嬗變,世界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悄然生變,政府和市場、發展和安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矛盾關係將面臨深刻重塑。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並非一成不變,歷史上多次進行重大調整。如今,面對國內外大變局,諸多危機並發,美國似乎又到了一個調整的關鍵當口。

近期,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新舉措,大幅強化聯邦政府對經濟運行的介入,不少「石破天驚」之舉影響深遠,成為觀察美國尋求「破局」之道的風向標。這包括:美國政府利用國會撥款持有英特爾10%的股份,特朗普甚至一度要求英特爾首席執行官辭職;作為日本制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條件,美國政府將獲得公司「黃金股」,確保政府對關鍵決策擁有否決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態,除英特爾和日本制鐵外,美國政府還可能入股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軍工企業;美國政府要求英偉達和超威半導體公司分享對華部分晶元銷售收入的15%。此外,特朗普還計劃指導如何使用來自歐盟、日本等國約1.5萬億美元的承諾投資。

▲8月22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布,美國政府已經取得英特爾10%的股權。

▲8月22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布,美國政府已經取得英特爾10%的股權。

這些舉措正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私營部門與政府之間的關係,表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正在發生重要轉型。這種轉型帶有明顯的特朗普個人色彩,將其「好交易、重實利」的特點以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強勢風格帶入其中,因而,一些美國媒體冠之以「特式國家資本主義」的名號,意在說明美國政府及特朗普本人正在經濟運行中扮演「強幹預」的角色。

同時,也要看到,這種轉型背後體現的是美國人的「政治經濟觀」發生了改變。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美國當權者都在思考和重置政府與資本之間的關係,政府加強對市場干預是長期趨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奧巴馬政府即推出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和財政刺激計劃。特朗普一任時,大肆實行貿易保護、移民限制、產業迴流等國家干預主義政策。拜登政府實施《通脹削減法案》和《晶元法案》,重在以政府補貼振興清潔能源產業和半導體製造業。2025年特朗普二任捲土重來,其特殊的強勢地位將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帶入全新境地,除了減稅、關稅、放鬆監管這些傳統的宏觀政策手段外,特朗普以政府「入股」大型科技、軍工企業,以政府投資關鍵產業、新興技術領域,甚至其本人對英特爾等企業高層人事也指手畫腳,種種作為表明,美國政府已深入到大型企業的「微觀管理層面」。

這些絕非特朗普一時心血來潮或作秀。要看到,美國政治經濟制度已經歷了長時間的國內思辨和調整,兩黨精英在優先發展哪些產業(比如清潔能源還是傳統化石能源)、如何對待移民和社保等領域仍存在嚴重分歧,但在政府「直接下場」投資關鍵產業、搶佔國際經濟競爭優勢這一大方向上存在高度共識,埋葬自由國際經濟秩序已是定論。拜登政府時期的國安顧問沙利文曾在2023年4月公開提出「新華盛頓共識」,核心要義即是重拾產業政策,從維護國家安全形度出發,由政府對「具有戰略意義的特定經濟部門」進行投資,並據此建立所謂「安全的產業供應鏈」。

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諸多干預經濟管理的做法,即是沙利文所謂「新華盛頓共識」的政策翻版。特朗普瞄準的是關鍵領域重點企業,如英特爾、英偉達是前沿科技巨頭,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美國鋼鐵是重要工業巨頭,這些都符合其「國家安全」的定義,都可謂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特定經濟部門」。

▲今年4月,特朗普與黃仁勛在白宮宣布,英偉達將向美國製造業投資5000億美元。

▲今年4月,特朗普與黃仁勛在白宮宣布,英偉達將向美國製造業投資5000億美元。

美國立國以來長期奉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但政府之手的作用從未缺席,政府與資本之間關係異常密切。特別是在關乎國家戰略安全的新興技術產業,政府機構更是扮演著與資本「同謀者」的角色。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早期研發直接催生了互聯網,即是經典案例。因此,西方政治經濟學界有評論稱,美國政府其實一直都在「隱秘地實行產業政策」,只是這種產業政策是「有限的」「局部的」,更多見於對新興技術產業的早期培育。

一般說來,19世紀初以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主導實施的重商主義產業政策、20世紀上半葉「羅斯福新政」實施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是美國政府大規模強化對經濟干預的代表,如今「特式國家資本主義」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次強政府強幹預的時代註腳。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嬗變,世界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悄然生變,政府和市場、發展和安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矛盾關係將面臨深刻重塑。在全球主要經濟板塊中,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普遍存在著政府的強幹預,美國及其主導的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對此多有詬病,稱之為亞洲「發展型國家」予以貶斥。但如今,美國也在貼近東亞國家的這種發展模式,它標誌著國際政治經濟領域「政府全面的回歸」。世界將重新審視政府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之中的角色作用,同時亦需就各國經濟干預、產業政策加強協調,避免全球經濟陷入一場高消耗且大分裂的「逐底競賽」。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