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墨西哥墳頭,擠滿蹦迪的中國人

亡靈節現場,中國遊客比亡靈還多。

墨西哥墳頭,擠滿蹦迪的中國人

首圖 | 旅界實拍

領域 | 出境游

01

剛剛,墨西哥城郊外墓園的人群還在勁舞,我和幾個同胞從墳頭蹦迪現場擠出人群,拼了輛車回城。

11月2日,是墨西哥的亡靈節,也是這座城市最魔幻現實的日子,不僅整座墨西哥城2000萬人都沉浸在亡靈節氣氛中,也多了不少中國人身影。

早在出發前,我就看到小紅書上為今年墨西哥城亡靈節大遊行遲遲未定的時間吵翻了天。

真正親臨年年爆火的亡靈節大遊行現場,果然,很多畫著骷髏妝的面孔下,開口就是中文。

身邊幾個年輕人正在用中文討論拍攝角度,一個舉著穩定器的女生說要「拍成《尋夢環遊記》那種感覺」,另一個男生則蹲下來拍花車上的骷髏舞者。

聽口音,他們大概是從廣州來的攝影博主。

原以為只是個別現象,結果人越聚越多,中文成了這條大道上的第二語言。

下午遊行進入高潮,巨型骷髏花車在街上緩緩移動,鼓點震得地面都在顫,人群里有人喊Viva la
Vida,一個穿旗袍的女孩正舉著自拍桿對著鏡頭直播:「我們在墨西哥亡靈節現場,簡直比上海迪士尼還熱鬧。」

那一瞬間,我意識到中文正在融進這場全球狂歡的背景音里,那一夜,墨西哥城也比我想像中更像一個巨大的露天派對。

後來,亡靈節結束的晚上,叫車變得比搶五月天演唱會門票還難。

我和酒店裡認識的一對上海情侶臨時拼了一輛黑車,前往傳說中亡靈節氣氛最純粹的Mixquic墓地墳頭蹦迪。

車剛出城不久,司機就搖下窗子開始緊張打電話,他說前方路段封路了,有些農民把拖拉機開出來堵路,因為當地玉米收購價格過低,農民們要通過阻止亡靈節遊客的方式來給墨西哥政府添堵。

後排那位上海小哥開始找現金想疏通,司機勸他別下車,說根本沒用,有時候他們只是想表達抗議情緒。

最後,我們繞了半小時山路才從另一側進村,遇見另一組帶孩子過來「墳頭蹦迪」的廣州家庭。

凌晨一點,墓園正中央跳舞的人群中,突然響起了一陣熟悉的中文抖音神曲。

我一回頭,原來是一群中國大媽自帶藍牙音響開起了小型廣場舞,旁邊還有人在分裝自熱火鍋,她們和我說今年亡靈節大遊行和莫雷利亞墳頭蹦迪時間重合了,只能就近來Mixquic。

在這片亡者歸來的土地上,一群生機勃勃的中國遊客,成了最跳脫的存在。

Mixquic墓地/旅界實拍

而我注意到,整場墳頭蹦迪現場的攤位,從糖頭骨、紀念品到玉米杯,價格居然還寫著中文標價牌。

回到市區,我才查了查數據。

墨西哥旅遊部發布,2024年中國遊客人次已經突破21.3萬,比疫情前最高點還多出了27%。

更誇張的是,人均花費也漲了13.7%。

按照亡靈節這股勢頭,今年有望再創新高。

02

中國人為什麼不遠萬里來墨西哥參加亡靈節?

在從瓜納華托開往墨西哥城的7個小時大巴車上,我遇到一個從深圳來的年輕人蘇展。

他坐在我斜對面,耳機里放著節奏感很強的西語歌,是一名做內容運營的95
後,這次是國慶後倒休再拼上幾天年假,一個人穿越整個中美,只為趕上這場亡靈節。

蘇展大學時看過太多關於亡靈節的影片和紀錄片,還翻過幾本講墨西哥民俗文化的圖冊。

他感慨,疫情那幾年,一直想出國卻哪都去不了,憋得厲害,今年一看到深圳直飛航線開了,價格還不貴,立刻就申請了簽證。

「其實就想看看真實的場面,跟迪士尼電影是不是一樣,節奏是不是像紀錄片里那樣慢熱又爆裂,」他說,「反正我挺吃這套的,亡靈節就是最適合旅行的理由。」

他不準備久留墨西哥城,打算看完大遊行,就去瓦哈卡,路線特意避開了坎昆、圖盧姆這些熱門海灘,他覺得那是「別人眼裡的墨西哥」,不是他想要的。

他說完後從包里翻出一包辣味玉米片,說這是在San Miguel小鎮上一個奶奶攤位買的,讓我也嘗嘗,味道很正。

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在這個夜行大巴的顛簸節奏里,中國年輕人的旅行動機,比我想像的還要簡單,也還要豐富。

他們希望深度體驗一段異國之旅的氣氛,亡靈節,剛好成了這場情緒出逃的完美出口。

這股人潮的底氣,很大程度也來自重新打通的空中航線。

2024年5月,南航開通了深圳直飛墨西哥城的航班,7月,海航也復飛了北京經停墨西哥提華納的航線,年底更是將班次提升為每天一班。

航班一多,價格自然就穩住了。

原本一張飛墨西哥的往返動輒兩萬多,如今從北京出發,提早買票七八千元是很常見價格。曾經的遙遠異國,變成了可以被計劃的下一個假期。

我本人已經是第三次來墨西哥了,前兩次是為了坎昆的海灘和瑪雅遺址。

墨西哥圖盧姆瑪雅遺址/旅界實拍

那時候就有當地人勸我,說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11月來一次,看一眼拉丁美洲最盛大的節日,也能讀懂墨西哥人將死亡視為生命起點的世界觀。

而那些我在旅途中遇到的中國年輕人,他們的旅程也不僅僅是墨西哥城。有人從瓦哈卡一路南下,追著亡靈節遊行和手工藝市集,也有人為了拍照,跑去了瓜納華托的彩色山城清晨升無人機。

他們大多數沒有跟團,也不走熱門景點打卡路線,住在民宿、小旅館、藝術家社區周邊,願意為了一場夜間的祭典,在墓園邊蹲守四小時,也願意背著相機走進不太有信號的傳統村莊。

瓜納華托皮拉拉山都是中國人/旅界實拍

而從平台的數據上,這種趨勢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

攜程平台顯示,今年國慶期間,小眾目的地搜索量同比增長了110%。美團旅行披露,個性化和深度游相關的產品訂單量提升顯著,人均旅遊消費同比增長了16.8%。

情緒找對了出口,目的地自然會燃。

這屆中國遊客,正在用腳步重寫全球節日的地理分布圖。

03

我問蘇展,像你這樣從深圳直飛墨西哥,再拼ETN長途車去墨西哥城,訂票訂車靠什麼?

他笑了,當然不是攜程、美團。

和我一樣,蘇展手機里裝著 GetYourGuide、Kkday,還有TripAdvisor,真正用於落地執行的旅遊服務,反倒都不在國內OTA上。

蘇展的手機

這屆年輕人,對旅行的個性化需求已經悄然升級了。

目前,飛豬上確實有少量獨立商戶在賣墨西哥碎片化旅遊產品,但零星且不成體系。

大平台更適合訂機票和酒店,至於抵達目的地後要怎麼玩,去哪吃飯,哪些節慶值得一看,國內OTA主流平台的產品幾乎無法滿足新一代自由行旅客的碎片化需求。

蘇展和我有個相同的感受,現在想去一個地方,總得先上小紅書看一圈,然後在Google
Map上逐點驗證,最後還得進Reddit里翻帖子。

不過,小紅書確實提供了極高的信息密度,但也容易形成一波又一波情緒團建式群聚。

蘇展說,現在他出門反而要避開社交媒體推薦的網紅動線,生怕剛進墓園,看到的不是骷髏妝和燭火,而是幾十個同款自拍桿。

他更懷念疫情前的旅行節奏。

那時候出發前要翻 Lonely Planet,窮游錦囊、馬蜂窩日記,都是字打出來的,不是濾鏡拉滿的。

他想要的是故事和參與感,然後在一場異國節慶中,徹底忘記自己的時間線。

無論如何,像墨西哥這種遙遠卻具體的目的地,正好踩中了這個時代中國年輕人的需求空窗。

從海灘度假,到節日沉浸,再從組團出發,到獨立分流,最後從知名景點,到墳頭蹦迪。

他們走得更遠、也更深,穿越半個地球,就是為了一次更純粹的文化撞擊,而這種動機,是疫情前那些奔波在奧特萊斯與自助餐之間的大巴團無法承載的。

在Mixquic墓地,我聽見鼓點,也看見一整代中國遊客的遷徙方向正在悄悄改變。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