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市選舉委員會11月4日公布的紐約市長初步選舉結果,美國民主黨籍候選人祖赫蘭·馬姆達尼擊敗紐約州前州長、獨立候選人安德魯·科莫,在選舉中勝出。
34歲的民主社會主義者馬姆達尼成為紐約史上首位穆斯林、印度裔市長以及最年輕市長。

祖赫蘭·馬姆達尼(右)和妻子拉瑪·杜瓦吉。視覺中國圖
在馬姆達尼當選前後,輿論將他與同樣是穆斯林、南亞裔的倫敦市長薩迪克·汗進行對比。受英美兩國近10年來政治變化的影響,兩人都支持多元文化。在競選過程中,兩人的對手都極力渲染他們是「極端聖戰分子」,而他們卻更熱衷於宣傳與倫敦和紐約工薪階層民眾的聯繫,以及他們對民眾切身利益的關注。
「我們正處於兩國民粹主義、極右翼勢力抬頭的時刻。」總部位於倫敦的進步派智庫38
Degrees的首席執行官馬修·麥格雷戈告訴《紐約時報》,然而,「汗和馬姆達尼正在尋求利用各自城市的力量來推動進步,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不同尋常且鼓舞人心的。」
《華盛頓郵報》分析稱,由於政治立場迥異,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馬姆達尼將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陷入鬥爭。他或許可以從汗身上汲取經驗,後者政治生涯的持久性和韌性令人印象深刻。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13日,英國倫敦,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和里茲·艾哈邁德出席第69屆倫敦電影節在梅費爾庫宗電影院舉行的《哈姆雷特》放映活動。視覺中國
圖
多元背景影響觀點
汗和馬姆達尼都是移民後代,同為穆斯林政客,但家庭背景有所不同。
汗出生於倫敦,父母是巴基斯坦工人階級移民,他與7個兄弟姐妹住在公共住房裡。
「競選期間,汗作為公交車司機兒子的身份,可能比他穆斯林或巴基斯坦移民之子的身份更為突出。」曾幫助汗進行首次市長選舉的斯里蘭卡裔英國國會議員烏瑪·庫馬蘭說。
馬姆達尼年幼時從烏干達移民到美國,父親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哈茂德·馬姆達尼,母親是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電影製片人米拉·奈爾。他父親的著作和教學內容,塑造了他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身份。他曾稱,自己的童年是
「擁有特權的」。
近10年前英美兩國的政治變化,分別影響了兩人的世界觀。
2016年,汗首次當選倫敦市長,以中間建制派的身份執政,彼時英國公投通過「脫歐」決議,部分原因是不滿移民的湧入。同年,受佛蒙特州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的總統競選活動影響,馬姆達尼成為一名進步派活動家。
自身經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人的政治傾向。汗在3個市長任期內一直支持倫敦的多元文化。他延續了自己的穆斯林傳統,參加開齋節的公共慶祝活動。2016年首次當選後,他在一座基督教大教堂內舉行了就職典禮。此前擔任議員期間,他還投票支持同性婚姻。
汗在巴以問題上支持巴勒斯坦。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15%的倫敦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猶太人口不到2%。今年7月,倫敦爆發大規模親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受到左翼的壓力,汗呼籲英國政府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9月,他把以軍在加沙的行動描述為「種族滅絕」。
和倫敦一樣,紐約人口結構多元,馬姆達尼同樣支持巴勒斯坦。最近對紐約宗教人口的一項調查顯示,約50萬居民(6%的人口)為穆斯林,猶太人口約為其兩倍。
馬姆達尼的批評者稱,他反以且不同情紐約市龐大的猶太人口。但《紐約時報》指出,這一立場和呼籲停戰的做法幫助馬姆達尼吸引了不少選民。
進步派政策引發共鳴
一定程度上,汗和馬姆達尼的政策類似,都側重關注民生。馬姆達尼把民眾的經濟負擔能力作為市長選舉綱領的核心,包括為紐約市民提供免費保育服務、為約200萬居民凍結租金上漲四年、推行公交免費等。
汗關注經濟適用房、公共交通和環保舉措,例如遏制交通擁堵、保護空氣質量。
接近馬姆達尼的消息人士對《每日電訊報》表示,馬姆達尼贏得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後,曾和汗進行交談,後者表示了祝賀。「馬姆達尼一直和一些進步派市長保持聯繫,包括波士頓市長吳弭(Michelle
Wu)和汗,汗提了一些建議。」消息人士透露。
馬姆達尼的高級顧問進一步表示,他的團隊一直專註於紐約的競選活動,尚未與倫敦等其他城市的市長建立工作關係。與汗關係密切的人士表示,汗私下對馬姆達尼的政治技巧印象深刻,但沒有公開討論過這一話題。
和汗相比,馬姆達尼的政策更偏進步派。有美國保守派和民主黨領導人認為,馬姆達尼的政治光譜太左,無法吸引紐約市以外的選民。但紐約大多數民主黨人士對特朗普將馬姆達尼描述為「共產主義者」的說法不以為然,有些人甚至稱他為「
進步資本家」,願意與較為溫和的同事以及商界和科技界領袖合作。
馬姆達尼的另一大問題是如何兌現競選承諾,這需要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紐約時報》稱,若當選紐約市長,馬姆達尼需要說服紐約州議員通過其稅收計劃,包括農村和郊區選區的議員。
馬姆達尼的競爭對手科莫等批評者稱,馬姆達尼的計劃註定會失敗,部分原因在於現任民主黨籍紐約州州長凱西·霍楚爾反對馬姆達尼宣揚的增稅計劃。
和汗立場相近的人認為,如果馬姆達尼想贏得選舉,應該轉向中間派,擴大吸引力。倫敦市政府的消息人士表示:「馬姆達尼需要變得溫和,否則可能會失去更中間派的民主黨人。」
但接近馬姆達尼競選團隊的人士認為,「馬姆達尼以大幅優勢贏得(初選),意味著競選不是勢均力敵的,而是他競選時遵循的進步派價值觀引起了紐約人的共鳴和肯定。」
全球左翼力量受啟發
汗和馬姆達尼均遭到來自右翼的攻擊。特朗普陣營的人士將馬姆達尼抹黑為「
聖戰分子」、「反猶分子」,甚至是9.11恐怖襲擊的支持者,而當時馬姆達尼年僅10歲。特朗普還形容汗是「冷酷的失敗者」。特朗普的支持者宣稱,汗和馬姆達尼的成功預示著西方文明的終結。
白宮發言人阿比蓋爾·傑克遜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倫敦和紐約是左翼領導下的縮影,推行的政策不符合常識。美國的城市應該關注特朗普總統的法律和秩序政策,而不是像馬姆達尼這樣的社會主義者擁護的自由主義議程。」
上周,美國右翼媒體福克斯新聞的主持人表示,馬姆達尼領導下的紐約將變成倫敦,隱晦暗示了對紐約大量穆斯林人口和街頭犯罪的恐懼。
汗一直是英國極右翼改革黨的攻擊目標,該黨指責倫敦犯罪率高,「無法無天」。汗則強調倫敦暴力犯罪率下降,譴責反對者傳播錯誤信息。
在2016年倫敦市長選舉的前4天,汗的保守黨對手公開撰文指責其持反猶主義,並聲稱他當選,相當於「侵略性社會主義通過後門進入英國」,並附上了2005年倫敦恐襲中一輛公共汽車被炸毀的照片。最終,汗以13個百分點的優勢贏得當年的選舉。
汗有時還會被批評為過於中間派。他曾在第一個市長任期內批評了時任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後者自稱是社會主義者,也是激進左翼抗議運動的資深人士。
馬姆達尼4日當選後,他和汗可能會在日益充滿憤怒情緒的政治環境中合作。「倫敦是世界主要(國家的)首都……我認為馬姆達尼需要意識到的一件事是,一旦擔任(紐約市長)這個職位,就不僅僅是一個地區性的市長角色。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角色。」汗的前高級顧問、2024年他連任市長競選時的副主任阿西夫·海珊說。
在歐洲,其他左翼政治人物也開始關注馬姆達尼並紛紛予以聲援,希望從他的崛起中汲取靈感,重振自身日漸衰落的政治前途。
科爾賓上周末主持了一場電話助選活動,支持馬姆達尼的競選。法國政治家瑪儂·奧布里領導著歐洲議會的一個左翼黨團,她與馬姆達尼的支持者一起進行競選宣傳,為他所代表的「徹底變革的希望」
歡呼雀躍。
巴黎綠黨市長候選人戴維·貝利亞爾在接受美國媒體Politico採訪時表示,馬姆達尼的競選活動改變了像綠黨這樣過去不太注重民粹主義的政黨的競選策略。「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去對抗世界末日,但或許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幫助人們渡過難關。」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