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 11 月

AI跌價900倍,連一瓶礦泉水都比它貴

AI跌價900倍,連一瓶礦泉水都比它貴

 

【新智元導讀】過去一年,AI模型的價格暴跌百倍!同樣一句話,去年要10塊,現在只要幾分錢。可與此同時,家政、育兒、心理諮詢、維修…..這些「手工活」越來越貴。科技正在瘋狂通縮,生活卻越來越通脹。這不是經濟學笑話,而是Jevons與Baumol共同製造的現實:當機器更聰明,人工就更昂貴。

「LLM的token成本每年暴跌百倍,最高端的模型甚至以900倍的速度在墜落。」

上周,這句話出現在X的一條帖子里。

沒有配圖,也沒有長文論證,只是一串冰冷的數字。

但它像一粒釘子,狠狠釘進了整個AI行業的神經——評論區刷屏的是一句話:「摩爾定律,回來了。」

發帖人是Rohan Paul,一位長期追蹤AI成本曲線的分析師。他總結得更直接:

AI的價格,正以人類歷史上任何技術都未見過的速度坍塌。

幾天後,a16z的研究員Alex Danco在回應:

每當一種技術變得更便宜,人類勞動就會更貴。

兩條看似獨立的帖子,意外地組成了一個循環。

AI的價格在下墜,人類的身價卻在上升。技術的通縮,正製造新的通脹。

一暴跌的AI,通脹的人類

過去一年,AI模型的價格幾乎是「自由落體式」下跌。

研究者統計,自2022年底以來,用GPT-3.5等級模型的費用,從每百萬token約20美元,跌到如今的0.07美元——整整便宜了280倍!

不同層級模型的價格坍塌速度存在顯著差異最弱模型每年約降價9倍,中等約40倍,最強約900倍。

另一份來自a16z的分析也指出,LLM推理成本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下降,堪比摩爾定律的再生。

AI模型價格的時間坍塌曲線。以達到MMLU≥42分的最低價模型為例,成本從2022年初每百萬token
60美元跌至2024年不到0.1美元。

以前一篇生成小說可能要花上幾十美元,如今幾毛錢就能搞定。

AI正在從奢侈品變成「自來水」。用多少都不心疼,甚至會忍不住想多用一點。

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正如Rohan Paul所說:

價格下跌不代表節省,而是新的消費爆發點。

當模型調用變得廉價,我們開始到處植入AI:寫文案、做翻譯、編代碼、剪視頻……

算力需求不減反增,反而推高了能源和硬體價格。

與此同時,那些無法用AI完成的勞動,如家政、護理、心理諮詢、維修……反而越來越貴。

修個空調、請個保姆,花的錢遠超訓練一次中型模型。

AI世界在通縮,而人類世界在通脹。

於是,一個看似荒誕的現實正在發生:AI越來越便宜,生活卻越來越貴。

演算法成本坍塌的背後,是勞動價值在重組:能被機器替代的部分快速貶值,不能被替代的部分,變成了新的「奢侈品」。

越便宜,越上癮:AI版傑文斯悖論

1865年,英國經濟學家William Jevons寫下那句著名的警告:

別以為更高效就能節省燃料——那隻會讓我們燒得更多。

AI成本暴跌曲線。滿足MMLU≥42的最便宜模型,從GPT-3的60
美元/百萬token,到GPT-3.5-turbo的0.5美元,再到Llama 3.2 3b的不到0.1美元。

當時,他指的是蒸汽機。但160年後,這句話正在AI身上重演。

當模型價格不斷暴跌,我們以為這是「省錢的時代」。

但事實是,成本下降,只會讓人更捨得用。

以前一家公司買算力要開會審批,現在連中小企業都能一鍵調用GPT-4
Turbo;以前一個人謹慎地在ChatGPT里問十個問題,現在開著十個標籤頁狂跑腳本。

AI不再是工具,而是一種「無限續杯」的資源。

微軟CEO Satya Nadella也在採訪中提到:

傑文斯悖論又回來了:AI越高效、越便宜,人們就越離不開它。

AI正從「高端智能服務」變成「新公共設施」——像電、水、Wi-Fi一樣,人人都在用。

這就是所謂的AI版傑文斯悖論」:當使用變得太便宜,人類就不再節制。

用得越多,依賴越深。

於是我們看到,企業大規模調用模型跑A/B測試;創作者用AI做批量生成;研究機構反覆微調模型;開發者開著十幾路並行推理。

每一次降價,都會帶來新一輪「濫用」。每一次效率提升,都會導致新的浪費。

而算力、能源、晶元也在這種「上癮式增長」的過程中,被重新吞噬。

機器越來越聰明,人反而成了「奢侈品」

AI價格一路下墜的同時,一種奇怪的反差正在發生:演算法越來越便宜,但人工越來越貴。

在美國,一小時的家政服務費,漲到了45美元;英國的管道維修師傅,時薪甚至超過了律師。

AI通縮時代的人類通脹:維修工的工資曲線。2020–2025年美國各類技術工種年薪變化,空調維修(HVAC)工資增速明顯高於全國中位數。

一個搞機器學習的工程師,也許只需要幾分錢跑完推理;但一個修機器的工人,卻要幾百塊才能上門。

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被經濟學家預言過的必然。

上世紀60年代,傑文斯提出了鮑莫爾成本病理論

他發現,生產率越高的行業(比如製造業、科技業),價格越容易下降;而那些無法提升效率的行業,如演奏、教學、護理、修理反而因為要留住人,被整體經濟的工資水平「拖」著漲價。

簡言之:效率的紅利,會讓低效率的工作更貴。

把這個模型搬到今天,不難發現:AI是典型的高生產率行業,效率提升一千倍,成本暴跌百倍;

但那些無法被AI替代的領域:教育、心理諮詢、手工維修、養老護理反而被捲入漲價潮。

就像a16z在分析中寫的:

技術的通縮,往往製造人類的通脹。

當算力變成自來水,真正稀缺的,就只剩人類的時間、情緒和在場。

所以我們看到:演算法在貶值,人格在升值。

能被自動化的工作,價格一路下滑;需要「人類氣息」的工作,反而成了新時代的「奢侈品」。

這或許就是AI時代最諷刺的悖論——當機器越來越聰明,做一個「人」,反而變得最貴。

技術在降價,權力在集中

模型的價格一再下跌,聽上去像是一場「全民普惠」。

人人都能用,人人都能接入,AI似乎終於變成了公共資源。

可現實恰好相反——AI越便宜,權力越集中。

這些年,降價的主角從來不是開源社區,而是幾家巨頭:OpenAI、Anthropic、Google、Amazon。

他們在「慷慨」地降低API價格的同時,也在重新定義入口

模型越便宜,開發者越離不開他們的生態;服務越普及,算力、數據、演算法標準也越被他們壟斷。

這就是AI時代的新格局:價格在降,控制在漲。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篇文章寫道:

當一種技術被「免費化」,壟斷往往也完成了隱身。

AI的降價,看似民主化,其實是平台化的加速

我們每次調用模型,都在無形中為大公司訓練下一代模型。

價格的坍塌,並沒有讓世界更平等,只是讓我們以更低的代價,把更多的權力交出去。

與此同時,出現了一批「夾層人類」。

他們不寫模型,也暫時不會被模型取代,而是夾在巨頭系統與演算法之間:提示詞工程師、數據標註員、AI審核員、微調操作員……

他們的工作短暫、重複,卻維持著整個AI體系的運行;他們是被AI放大的勞動,也是被演算法消化的人。

AI確實變便宜了,但真正昂貴的,是能支配AI的人類時間與注意力

於是我們看到一種新的悖論:技術在通縮,權力在通脹。

模型越平價,生態越封閉;AI越普及,中心越單一。

也許,這才是「AI通縮時代」最深的隱線——我們以為是走向普惠,其實正進入一個成本趨零、權力歸一的世界。

我們經歷的,不只是一場技術降價,而是一場價值重組。

模型越來越便宜,演算法越來越快,效率像潮水一樣泛濫。可真正被稀釋的,其實是「人的定義」。

AI在吞噬重複、壓低成本的同時,也在反向抬高稀缺性:創造力、情緒、判斷、陪伴,這些無法被演算法計算的部分,成了新一代的「高價資產」。

未來或許不是AI取代人類,而是「AI給人類定價」。

有些人會被替換;有些人,會被加價。

降價的是模型,升值的是人心。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