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 11 月

全國最慘富二代,都在浙江

眾所周知,互聯網愛開地圖炮,省省有梗,永不塌房。

東北人是燒烤就蒜的社交牛X症,福建人是廣東人的終極食材夢;

而浙江人,似乎永遠和「錢」沾邊。

就好像在北京,你可能分不清一個29歲的程序員和一個晨練大爺的精神面貌;在浙江,你也辨不明廢品站前誰是老師傅,誰是真富豪——

尤其當他們站在同一桿秤前,激烈地探討紙殼的成色與行情。

沒開玩笑。

影視颶風創始人Tim,親爹是圓通速遞的總裁,但依舊沉迷於賣紙箱。

全國最慘富二代,都在浙江

我的一位浙江富二代的朋友也說,他老爹談個上百萬的合同手都不抖,但賣紙殼少算兩塊錢能念叨半宿。

是的,你沒看錯。

愛撿紙殼在浙江不是個例,而是當地人樸素的財富密碼:

可以錯過比特幣,絕不放過紙殼頭。

在浙江,紙殼是霸總文學的標配

我嚴重懷疑浙江人的胎教是《資本論》。

孩子一出生,三歲會心算,五歲懂套現,七歲就能和你聊邊際效益遞減。

杭州主城區的富家小孩,剛上小學就知道搞錢。

橡皮切塊兒,牙籤穿串兒,一番組裝創新之後再倒賣給同學,完成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路實踐。

哪怕長大後對優越的家境有了具體的認知,也始終對錢抱有崇高的敬畏心。

再小的錢都要賺,是刻在浙江人DNA里的致富密碼。

一個典型的浙江人,不光攢快遞盒,在路上看到水瓶還會順手撿起來一起當廢品賣了,完美踐行「走過路過絕不放過」的創收準則。

有杭漂網友吐槽說,浙江的大爺大媽一看到紙殼子就兩眼放光,無異於見到了親孫子。

隨便在廢品回收站偶遇一個大爺,對方可能會輕描淡寫地告訴你,他靠收紙殼已經買四套房了。

而自己,勤勤懇懇上了三年班,連整租都還是幻想。

別處富一代老爹閑,釣魚喝茶享晚年;

浙江富一代老爹忙,半夜疊紙箱算毛錢。

有人可能好奇,都那麼有錢了,咋還算這塊兒八毛的?

有網友解釋說,「浙江富一代都是干實業起步,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哪怕有錢了,還是這個習慣」。

畢竟浙江人連雞毛都能想到去換糖。

即使再有錢,浙江人也會關注小錢。

這種智慧體現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浙江限定霸總文學。

在這個省份,小三得上班,小狗學看店,再有錢也不能閑著,不然面相都變了。

傳統的霸總後備箱是燈帶、鮮花、大鑽戒,千篇一律好無聊;

浙江霸總的後備箱塞滿了樣品樣冊和零件,走到哪兒賣到哪兒,樸實無華賺爆了。

浙江人在賺錢這件事上沒有歧視,更沒有偏見。

有女孩創業開了家成人用品店。

在老家這工作可能都拿不出手,但在浙江,大傢伙兒只在乎干這行效益咋樣,利潤高不高。

談笑無鴻儒,往來全奔著生意經。

就連做個末日求生題,浙江網友也能從盈利的角度答題。

別人只想如何生存,浙江人秒懂如何撈金。

誇張點兒說,這不就是華爾街之狼空降浙江。

有人跟浙江對象吃個飯的工夫,對方已經把飯店翻台率都算明白了,小高斯和華羅庚也不過如此。

不管多大年紀、多有錢,浙江人都在干、都在算,讓人不由懷疑浙江的老年痴呆率是不是極低。

要征服星辰大海,也不放過每個能響的硬幣。至少在大眾刻板印象里:

賺錢對浙江人來說是本能。

最「窮」富二代,都在浙江?

有人將浙江人的精打細算視為生存教材;

也有人覺得,這不就是一種沒苦硬吃的執拗。

但身為浙江人,我太知道連紙殼都不放過,是因為我們窮怕了。

所以本能地希望,能時刻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利用。

改革開放以前,浙江不光經濟落後,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自然資源,缺水、缺田、缺鐵、少煤、無油。

在那個手停口停的年代,往外走是唯一的活路。

老一輩不識字,有的甚至連普通話都不會說,還是硬著頭皮走南闖北做小買賣。

〓 八十年代東北街頭的浙江人

很少有人一起手就干大生意,多的是從紐扣、筆帽這些小零件做起,哪怕利潤單位只有「厘」。

浙一代思維活絡,賣不了汽車,那就賣汽車配件,從普羅大眾的需求中鑽研商機。

而就是那些別人看不上的一丁一卯微薄的利潤,被浙江人倒騰來倒騰去,倒騰成了一門又一門生意。

時代造就了他們的商業嗅覺和資源置換的意識。

出門在外意識到自己勢單力薄的時候,浙江人也絕不死磕。

而是想辦法聯合整個家族、整個村子一起做同一種生意,幾年時間就能擴大規模,做大做強。

這許多年過去,浙一代創造的財富神話比《甄嬛傳》還下飯。

但浙一代再怎麼輝煌,也不代表浙二代就能像竇文濤那樣夢想著啥也不幹就當個遺產繼承人。

浙江的富二代中有半數都屬於廠二代。

而廠二代基本都是被父母一句「回來當老闆」的謊話,從歐洲、澳洲以及杭州騙回了家。

別看回家後喜提豪車豪宅的配置,但二代們的身份並不是什麼公主少爺,而是月薪五千的工廠普工。

為什麼精確到「五千」呢?

因為五千不用交稅。

有網友談了個廠二代對象,一度懷疑是談到殺豬盤了。

畢竟有哪個富二代開的保時捷,住的大別墅,一到月底竟連油都加不起呢?

他們要想讓爹媽漲點工資,爹媽的態度幾乎都是:

「漲什麼漲,房子車子不都給你買好了?想買什麼大件我們到時候給你撥款。」

所以別奇怪你那個廠二代朋友為什麼年紀輕輕就賣起了紙殼。

那確實是生活所迫。

廠二代的跑車只出現在朋友圈裡,他們平日里開的不是叉車就是鏟車。

不為什麼,就是方便拉貨。

作為浙江人,我也見過初下基層的浙江富哥,非要開帕拉梅拉裝了一車鋁合金條的,結果車頂篷布當場就被划了一大口子。

細數全國富二代的互聯網生活,浙江二代們最接地氣。

有別於日常參與高端活動的京圈滬圈富二代,浙江廠二代的VLOG內容大概率就是早上七八點就去廠里開大門,一直待到晚上十一點廠里的車床都還沒完全冷卻。

有廠二代留學8年,擁有10年海外公司工作的經驗,結果人生新劇本的第一章是回國。

第二章就是在車間挑木頭。

江湖上有句話叫做,既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廠二代們不同。

他們生怕兄弟來的這趟沒開路虎,不能幫著拉車貨。

雖說蕭山贅婿名滿天下,但反常識的是:

哪怕你跟浙江富二代處上了對象,也當不了金絲雀,成不了軟飯男。

嫁入/贅入浙江豪門的結果只有兩個:

要麼你就跟廠里的百來號工人成團,要麼你就當披荊斬棘的老闆娘/老闆女婿。

在浙江,婚戀就像《愛情轉移》唱的那樣:

戀愛不是溫馨的請客吃飯,而是上不完的班、拉不完的貨、算不完的賬。

說一千道一萬,不管錢掙到了哪個份上,浙江人都不能閑著。

我個人覺得,很大一個原因是生存危機從始至終都沒離開過浙江人。

節節攀升地害怕階級滑落;

蠅營狗苟地害怕一無所有。

浙二代們尚且緊繃,更別說其他不被托舉的普通人,以及討生活的更底層。

互聯網流行的「江浙滬獨生子女」敘事,從來都只屬於一部分人。

更多人的人生劇本,封面上就寫著「勞作到死」四個明晃晃的大字。

小時候我在浙江農村,就見過很多為了省電,在路燈底下做手工活的中老年婦女。

也有一些浙江網友分享過,家裡的老人哪怕進了ICU,還惦記著地里的那一把菜。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說:

紙箱和螺絲釘,是最小單位的安全感。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