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有個股票,叫Bloom
Energy(BE),今年暴漲五倍。這家公司是設計和製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這些燃料電池可在現場獨立發電,為數據中心等提供電力。

一個普通的電力股,為啥在美國這麼受追捧?
美國發電能力差,電網老舊,而且美國電力系統正被AI需求、數據需求、算力需求還有新能源汽車推向極限,現有美國的94座核反應堆與老舊電網根本無力滿足這場能源饑荒。
2018年,美國數據中心用電量增長至76TWh,佔全國總用電量的1.9%;進入2023年,AI浪潮啟動帶動GPU伺服器快速部署,美國數據中心用電量猛增至176TWh,佔全國總用電量4.4%。
美國能源部預測,AI浪潮之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將持續快速增長。到2028年其用電量將達到驚人的325-580TWh,佔美國總用電量的6.7%-12.0%。
當然,美國人也在加速建設電站,比如全美最大天然氣基礎設施運營商之一的Williams公司近日宣布追加31億美元投資,用於建設兩座大型燃氣發電廠。Williams的競爭對手Energy
Transfer正在德州建設八座燃氣電站。

但是這些電站的建設,需要時間,美國人的效率又不是那麼高。而且新增電力供應,和電力上網又不是一回事。電力上網,樂觀排期是四五年。核電雖然穩定,但建設周期是
5 年以上。而AI 的上線周期是多久?按季度算的。
所以,AI 正逼迫美國進入一種非常規的供電模式。
現在美國的AIDC(AI數據中心)都在自建電站。現在支持這個規模的在地發電只有兩條路徑:天然氣燃氣輪機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
SOFC。燃氣輪機的原理類似於飛機發動機,因為之前的需求沒有這麼強,美國本土能交付的產能只有幾十台的數量級。據說馬斯克的 xAI
掃完了美國幾乎所有的燃氣輪機庫存。
但是燃氣輪機發電會有瞬斷風險,不夠穩定,而 AI 數據中心的算力負載需要連續穩態電,一旦斷電幾秒,損失可能以千萬計。
於是另一條路,SOFC 成了最理想的解決辦法。它雖然更貴,建設周期也不短,但有兩個關鍵優勢:穩定、可摻氫。
SOFC 不靠轉速發電,而是通過化學反應持續供能,電效率更高,能做到幾乎無波動供電。
現在全球能規模化生產 SOFC 的公司,只剩下兩家:美國的 Bloom Energy(BE),和韓國的 Doosan Fuel
Cell。BE 的產能已經排到 2028 年,在這之前都不會再接新訂單了,所以你就能理解為何它的股價暴漲。
現在全世界都在追捧AI ,大國角力,比如中美競爭,核心也是AI 之爭。AI
競爭,很多人看不明白,但有一點是很清晰的,沒有電,再強的晶元,也只能吃灰。而AI
數據中心,恰恰是用電大戶。ChatGPT運行一天的耗電量,足夠一個美國家庭使用四十多年。所以,AI
競爭,不僅僅要拼演算法,拼GPU,最根本的是拼電力。可以說,能源問題,正在重新回到科技競爭的核心。
中美在AI領域的競爭,本質上並非演算法或模型之爭,而是能源系統的較量。表面看,美國依然在GPU晶元、開源生態和資本投入上佔據優勢,但AI最終拼的,是誰能穩定、低成本、持續地為算力喂電。
在AI 如此等級的能耗面前,誰擁有穩定電網、充足電力,能支撐AI高能耗運轉,誰就能在科技產業競爭中保持領先。
今年以來,美國科技巨頭已開啟搶電大戰。
3月14日,谷歌、亞馬遜、Meta等科技巨頭集體簽署《三倍核能宣言》。更早前,華爾街的高盛、美銀、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頭早已入局,一致同意2050年前將全球核能發電量提高三倍。
6月初,Meta 包下一座核電站未來20年的全部發電量;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在洽談類似購電協議。 這些AI
企業已將電力視為戰略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AI
產業能否盈利尚未明確,但發電企業(能源持有者)已率先受益:美國某知名核電運營商近三年股價走勢為,三年前36美元,當前350美元,三年漲幅近10倍。

在巨大的壓力下,特朗普於今年5月底,簽署行政命令,計劃於2030年前啟動10座大型核電站建設。美國已有20多年未開展如此大規模的核電項目。相比之下,美國的情況已算較好。歐洲和日本,以其有限的電力,在AI競賽中,連第一集都活不過。
所以AI 之爭,全世界目前只有兩個主角,中國和美國。
和美國相比,中國的電力可強太多了。在中國,電力體系早已被當作國家戰略基礎設施提前布局。2024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發電量歷史性突破10萬億千瓦時大關。這一數字超過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德國、韓國六國發電量總和。

實話實說,中國決策層在對電的價值認識方面,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超前。
2024年,我國擬建1000兆瓦重大燃煤電廠,約116座231台機組,按照單台機組投資約35-45億元,總投資超萬億。今年5月,浙江三門三期工程等5個核電項目共計10台機組獲得核准。這是繼2022年以來,我國連續第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電機組。今年7月,相當於三個三峽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總投資1.2萬億元。
中國還在建設一些超乎常人想像的電站,比如正在測試的浮空風力發電系統。巨大的氦氣囊在高空上千米甚至更高處懸浮,利用平流層穩定而強勁的氣流發電,一台設備的年發電量可相當於上百台地面風機。這類項目不再受地形、季節或晝夜限制,能夠把電力從天上源源不斷地送回地面。對一個能源大國來說,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種戰略布局。

這幾天有一條新聞,非常重要。甘肅民勤建成了全球唯一運行的釷基熔鹽反應堆,這也是我國首座坐落在戈壁灘上的核電站。與傳統核電依賴進口鈾不同,這項技術讓中國能用自有的釷資源「點石成金」。更重要的是,釷在我國儲量豐富,開採稀土時就能順帶獲得,相當於「挖稀土送燃料」。民勤熔鹽堆不僅燃料自主、安全係數高,而且幾乎不需要冷卻水,靠高溫熔鹽自然循環帶走熱量,能在乾旱的戈壁長期穩定運行,真正讓核能擺脫了地理與資源的束縛。
核電站從此不必靠大海,廣袤的內陸沙漠,到處都是適宜建這種核電站的地方。

問題來了,中國明明不缺電,為何還在瘋狂擴建電廠?
首先就是需求增長。雖說目前的發電量滿足我國用電需求,但用電量是不斷增長的。細數這幾年中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就沒幾個不是用電大戶的。
以數據中心為例。隨著雲計算、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中心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對電力的需求也隨之激增。
2024年中國的數據中心年耗電量約為2500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用電量的2.8%。這一數字已相當於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兩倍。
今天有條新聞值得一看,由於英偉達晶元在中國被禁止使用,必須使用的國產晶元則更耗電,位元組、阿里、騰訊等面臨不斷上漲的電費。在甘肅、貴州、內蒙等數據中心高度集中的地區,地方政府已經準備給使用國產晶元的大型數據中心提供高達50%的電費補貼。
反正中國的電又多又便宜,補貼起來也不心疼。科技巨頭在這樣的支持力度下,就有更大底氣和美國同行一較高下。
其次就是為了減少進口油氣資源,這個容易理解,這裡就不展開了。
最後就是能源轉型。我國近些年來一直在進行能源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以此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其中綠色電力更是成為重中之重,所以我國新增發電項目主要以綠電為主。比如庫布齊沙漠修建的光伏長城,總長133公里,平均寬約25公里,計划到2030年,光伏長城每年提供的電力能滿足北京的全部能源需求。

新能源車也是用電大戶。如果有一天中國馬路上行駛的都是新能源汽車,那麼光是日常充電需求就會是個天文級別的數字。
晶元製造消耗電力的水平一直比較高,主要源於其複雜的工藝流程和精密的設備需求。每個步驟都需要高精度的設備和穩定的電力供應,還需要全天候運行,以保證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以台積電為例,5nm工廠年耗電量佔台灣地區總用電量的6%,3nm工藝下每片晶圓的電力消耗約為8,000千瓦時,是28nm工藝的12倍。隨著晶元製程的不斷縮小,製造過程中的電力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在實現先進位程國產化的過程中,必然也會面臨用電量激增的問題。
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只有一兩個產業水平能拿得出手。但中國不是一般的國家,中國的目標是要建成世界範圍內最全面、最先進的工業體系,並長期保持創新能力。可以預見,中國會產生全世界最龐大的用電需求量。
中國不僅在發電量方面碾壓其他所有國家,更厲害的是中國的電力運輸能力,這更是獨步全球。
中國煤炭主產區集中於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水電則主要分布於西部長江中上游、黃河上游。而用電需求集中於東部沿海城市,西電東送的難度很大。中國的解決方案是100萬伏交流特高壓,其傳輸容量大,輸送距離可達1000-1500公里,憑藉極低損耗實現西電東送。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全面掌握並商用特高壓技術的國家。結合智能電網與儲能系統,中國構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體系。

未來隨著雅江水電站投產,甚至是可控核聚變技術落地商業化,中國電力供應的潛力同樣是無限的。
當電力真正做到無限供應,中國社會將出現什麼變化?
工業首先會發生結構性躍遷。能源不再是約束,而是底層算力。冶金、化工、半導體、氫能、碳纖維,這些曾被電價掣肘的行業,將徹底解放。電解鋁不再計算每一度電的成本,晶元廠可以全天候滿功率運轉。電能替代石油,整個製造體系被重新書寫,工業的上限不再由資源決定,而由技術決定。
當電從內部充盈出來,它必然向外溢出。過去中國輸出的是商品和資本,未來輸出的將是電。跨境電網的延伸,會讓電力成為新的地緣紐帶。東南亞一些國家,包括越南、寮國、緬甸,事實上已經嚴重依賴中國的電力。而孟加拉、尼泊爾,甚至印度,都可能成為中國電力的下游市場。
雅江水電站的電,就是以外送消納為主。對外賣給誰?靠近西藏的主要就是印度。一旦印度依賴上中國的電,那麼以後會發生什麼?印度可不可以不買中國的電?當然可以。但是如果中國的電超級便宜呢?電價是印度的幾分之一,甚至更便宜,買不買?
屆時,能源輸出不只是經濟行為,它帶來的是標準、貨幣與秩序的輸出。誰接入中國電網,誰就被納入中國的能量體系。
隨著供電穩定性和成本的極限下降,中國的科技創新也會獲得持續燃料。AI
數據中心不再需要爭搶算力額度,城市級算力像自來水一樣流動。量子通信、衛星網路、氫燃料鏈都將進入常態化運行,科研不再受制於能耗預算,而進入能量自由的時代。算力的增長將不再依賴外部供電系統,而在國內電網的穩定波形中自我增殖。
能源自由還會向生活層面蔓延。電動交通、熱泵採暖、恆溫農業、全電廚房將成為城市的默認配置。空氣變得清潔,能源價格的波動被抹平,居民的日常將第一次擺脫能源焦慮。中國的能源安全,也將從防禦型策略轉向自足型循環,擺脫外部石油和天然氣的制約。
而這一切最終會在全球層面引髮結構性震動。
能源始終是世界秩序的底層貨幣。英鎊的煤炭時代、美元的石油時代,都是能源形態決定了貨幣主權的邏輯。當電力取代石油成為新的全球能源核心,貨幣體系的錨點將重新定義。人民幣背後的電網,不再是數字信用,而是實物能量的信用。中國不只是製造中心,而是能源網路的源頭;不只是世界工廠,而是世界電源。
電力的充盈,會讓中國第一次以能量主權的姿態,參與全球秩序的重構。工業、科技、貨幣、外交都將圍繞新的能量邏輯重新排列。
以上會真正實現嗎?會不會過於樂觀?並不是樂觀,而是趨勢本身。
過去十三年,中國其實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資源,集中投向高科技和戰略性產業。晶元、航天、深海、核能、量子通信、人工智慧……這些國之重器成了國家發展的真正核心。
那些看似冷門的基礎研究、看似燒錢的項目,現在一個個開始結果。光伏、電池、算力、核能,都在成為新工業體系的支柱。
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只要政策層級不發生劇烈變動,你懂的,這張藍圖就不會偏航。它的邏輯很清晰,靠高科技打開國際市場,用產業升級消化過剩產能,用自主創新突破美西方卡脖子的困局。
包括AI競爭在內的未來競爭,不再是勞動力或資本的競爭,而是技術體系的競爭,是誰能持續把能量轉化為創新力、控制力和敘事力,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