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變化在繼續,這是有關向上向新趨勢中的一個現象。
計算每一口食物的卡路里,把自己塞進緊身的skims套裝,手裡捧著無糖的抹茶拿鐵,每天吞服大量的維生素和補劑——許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中產」們,過著如此複製粘貼的健康生活。
追逐健康,變成了時下最熱門的生活方式趨勢。
2025年,變化在繼續,這是有關向上向新趨勢中的一個現象。
計算每一口食物的卡路里,把自己塞進緊身的skims套裝,手裡捧著無糖的抹茶拿鐵,每天吞服大量的維生素和補劑——許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中產」們,過著如此複製粘貼的健康生活。
追逐健康,變成了時下最熱門的生活方式趨勢。
有人炫耀銀行卡餘額和理財股票,就有人炫耀體脂率和肌肉圍度。這是一個無限內卷的社會,就連身體健康的指標也逃不過被放入固定的打分體系中。
不過,調查顯示,全球45%的消費者正經歷「健康倦怠期」,全球61%的消費者感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壓力,他們被要求以特定方式活得健康。
健康主義文化(Healthism)正在變成新的生活壓力。
這事,我們得從頭來說。



2025年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健康大事件,來自吃。
如果你也在健康養生領域一線衝浪,那你一定喝過那碗著名的「哈佛蔬菜湯」。
這個食譜精準命中了那些「又想減肥又想健康但沒時間做飯」的大城市牛馬上班族。
如今,在盒馬、叮咚買菜等一系列生鮮超市都有「哈佛蔬菜湯」的凈菜售賣,食材包總重均400g,包含洗凈切好的胡蘿蔔、南瓜、捲心菜和洋蔥,售價在9.39-9.5元/份,銷量和復購率都不低,可見大家對健康的需求有多迫切。
只需要把南瓜、洋蔥、胡蘿蔔、包菜這四種食材切塊丟進鍋里,水煮後即可出鍋,甚至連鹽都不加,主打的就是一個健康。看過餵豬視頻的朋友有福了,這個蔬菜配套其實就是完美的豬飼料。

我也有幸曾購買過哈佛蔬菜湯凈菜包,經過一番精心烹煮,得到一鍋黃綠色糊狀物。網紅博主們力推的「清甜」滋味沒品出來,倒是吃出了幾分剩菜湯味兒。
如同第一口豆汁,哈佛蔬菜湯混合了各種蔬菜搭配在一起的詭異味道,第一次品嘗時總讓人有些難以下咽。但許多人和我一樣,一想到「抗炎」「抗衰」「清除自由基」,也只好捏著鼻子喝完。畢竟湯再難喝,總比喝葯強。
正因為這碗湯太難喝,逼得小紅書上的年輕人發揮創意,把哈佛蔬菜湯爆改成麻辣香鍋和楊國福麻辣燙。依次加入牛肉丸、魔芋絲、肥牛卷、咖喱粉、胡椒粉、香油……先別管健康不健康了,只要能吃進肚子就算功德無量。

哈佛蔬菜湯由日本醫學博士高橋弘發明,他曾在哈佛留學,2019年他寫了一本書《ハーバード大學式
免疫力アップ!いのちの野菜スープ》專門介紹這道湯,2022年這本書被翻譯成中文版《哈佛大學配方
提升免疫力!生命蔬菜湯》在國內暢銷。
也是這位日本博士,將一道日本家庭常見的家常蔬菜湯推廣成了著名的養生食譜。據他描述,這碗湯的功效包括——
1.通過抗氧化作用清除體內活性氧
2.清除體內毒素
3.增強免疫力
4.抑制過敏與炎症
5.降低血液黏稠度與預防動脈硬化
6.降血壓
7.輔助治療肥胖、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
8.調理胃腸功能
9.預防癌症。
味道先放一邊不談,能包含這麼多療效的食物,尊稱一聲「包治百病」不過分吧。

其中最打動當代牛馬的健康流量關鍵詞,就是「抗炎」。
抗糖危機暫時謝幕,「抗炎」的概念興起,「慢性炎症」變成了當下年輕人最大的隱形敵人。
疲勞、腹瀉、長痘、肥胖、水腫、過敏、衰老甚至是癌症——你能想到的任何身體不適或亞健康的源頭,都可以被歸結為「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其實是我們身體在壓力或應激狀態下產生的低水平炎症反應。
而「抗炎飲食」被認為可以對抗這種身體慢性炎癥狀態,降低疾病風險。其主要宗旨就是不吃精加工食物,多攝取有抗炎功能的天然果蔬。
比如哈佛蔬菜湯里的胡蘿蔔就是典型代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胡蘿蔔攝入量、α-胡蘿蔔素血漿濃度與癌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每周攝入60g胡蘿蔔,癌症風險降低2%~6%;每周攝入400g,癌症風險降低10%~30%。如果血漿α-胡蘿蔔素水平增加50μg/L,那麼總體人群癌症發病風險降低2%~16%。

在哈佛蔬菜湯佔領小紅書之前,「超級食物」算得上是這個賽道的老前輩。
2014年,牛津詞典對超級食物(superfood)的定義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
哈佛大學醫學院總結了10種超級食物代表:漿果、富含omega-3的魚類、羽衣甘藍等綠色蔬菜、堅果、橄欖油、無糖酸奶、豆類、番茄、十字花科蔬菜、全穀物。
其中,薑黃、甜菜根、羽衣甘藍、巴西莓,堪稱超級食物的「四大天王」,如今已經陸續蔓延到各大茶飲品牌的菜單中。如果你也涉獵抗炎飲食,一定對以下品類如數家珍:巴西莓粉,薑黃粉、甜菜根粉、生可可粉、肉桂粉、抹茶粉、亞麻籽粉、小麥草粉、卡姆果粉、瑪咖粉、螺旋藻粉、馬基莓粉。只要開始養生,就有吞不完的粉粉。

回想一下2025年的茶飲市場,沒有一家品牌輕易放過了「輕體瓶」這個商機。無論是甜菜根還是羽衣甘藍,只要和「輕體」的概念搭邊兒,就沒有賣不出去的飲料。
這就迎來了今年另一個折磨中產人群的重磅超級食物——薑黃粉。這款來自印度的香料,在抗炎焦慮的大潮中佔據統治級地位。
有研究發現,薑黃粉中特有的成分薑黃素能夠抑制炎症反應,減輕關節疼痛,同時保護神經系統,輔助心血管健康。
薑黃粉確實很健康,但也確實是太難吃了。

由於薑黃粉是脂溶性成分,無法溶於水,所以流行的使用方法是加入熱牛奶中飲用。但喝過的人都明白,薑黃粉的口感如同粗糲的泥沙,喝一口就粘在嗓子眼裡,真的是味同嚼蠟。
古茗、寶珠乳酪等茶飲品牌都推出了薑黃系列的飲品,盒馬還上架了著名的「薑黃飲」shot,濃縮的薑黃精華味道辛辣刺激,喝一口得緩半天。疊加了網紅博主背書後,薑黃甚至還打入了護膚品的圈子,把抗炎抗衰幾個大字寫在所有地方,收割了中產人士的健康焦慮。
踩在流量前沿的盒馬,和超級食物更是打得難捨難分。除了小瓶的薑黃飲,還推出了健康版的「四物戚風蛋糕」,成分分別是薑黃、肉桂、黑芝麻、抹茶。這麼健康的原料,你不吃一口說不過去吧?

不管是奇亞籽、牛油果、亞麻籽油、猴麵包樹果、接骨木莓、卡姆果、辣木籽,還是今天的薑黃粉和肉桂粉,都起源於「白女飲食」傳統。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來的超級食物好賺錢。也是從白女飲食流行之後,「花青素爆炸」「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糖抗衰」變成了健康新流量。
得益於白人飯確實難吃,白女們為了養生也搞起了葯食同源這一套,每天一睜眼就吃不上一口熱飯,冷冷的干噎酸奶在胃袋上胡亂地拍。
最近比較火的TikTok博主,是一位美國護士@katiemortka,她的食譜幾乎用「梅森瓶」就可以囊括。
@katiemortka每天都會帶飯上班,而她的飲食幾乎全都是無麩質超級食物,可以尊稱為健康飲食的究極概念神。每天她都會提前製作隔夜燕麥,第二天午休時食用。新手看了一定會齜牙咧嘴:上班累了一天,結果還要吃一大瓶冷冰冰的肉桂燕麥,感覺連上吊都沒力氣了。


在這股健康焦慮的大潮中,人們忽略了一點:一味依賴超級食物,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平衡的問題。
沒有哪一種單一食物——即使是超級食物——能夠完全提供我們所需的所有營養和能量。2015-2020年的《美國膳食指南》建議採用健康均衡的飲食模式,將來自所有食物類別的健康選擇結合起來,同時注意卡路里攝入量。
另一方面,超級食物的風靡,也離不開資本的營銷手段。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Superfoods or
Superhype」一文中指出,21世紀超級食物的出現速度加快,其背後包含科學研究、抓人的新聞標題以及食品行業的營銷活動等多重因素。
70%的美國人表示,面對流行的健身、膳食與生活訣竅時,他們不知道哪些健康信息是可信的,因為這些信息一直在變化。一會兒說要無麩質,一會兒又說要吃全穀物,到底該聽誰的?
對於國內的年輕人更是如此。
光是「小基數減肥的正確方法」目前就迭代了十幾個版本。A說要地中海飲食,B說要生酮飲食戒斷一切碳水化合物,C又說饅頭是乾淨碳水可以隨便吃——你們就不能統一話術之後再來宣講啊?

對食物的妖魔化,也讓許多年輕人不敢隨便吃飯了。
添加劑、代糖、卡路里、脂肪,總有一個元素能讓人停杯投箸不能食。連日常吃的油脂,也被分為好油和壞油。現代人戰戰兢兢,對著配料表一看就是一小時,多吃一口卡路里就恨不得撓嗓子眼。
每天硬著頭皮學習白女飲食,給自己調配無糖酸奶碗+肉桂可可隔夜燕麥,實際上咽進去一口就想反芻。
「健康是健康,但每天這麼吃還不如讓我死了。」


除了飲食健康,現代人在性生活方面也變得更加焦慮。
一個在社交平台流行的段子是,如今想要發生一夜情,雙方都要提供傳染病四項陰性證明。只有交換了HIV試紙,才敢放心地脫衣服。
性關係前先測試,變成了一項大眾公認的自我保護方式。
在全球範圍內,性傳染病四項試紙的銷售都在增長,根據市場調研機構Brandessence諮詢公司的預測,到2027年,自檢市場規模將達到110.3億美元,增速在14%以上。自檢市場的增速,也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年輕人的性觀念。
還有更多嫌麻煩的人,乾脆放棄了露水情緣,成為封心鎖愛的孤家寡人。在情趣玩具產業如此發達的當下,可以花幾百塊錢解決的性慾,實在沒必要冒著健康風險和陌生人產生生理接觸。
性生活不再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成人玩具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可愛因素融入性健康領域。最明顯的例子是女性性玩具的崛起,它們通常兼具柔軟的觸感、圓潤的形狀、可愛的顏色設計。
甚至有女性用漫畫描繪出了未來一家三口的模樣:自己、震動按摩棒、一隻貓。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年輕人的Z世代,在性生活方面卻遠不及比他們年紀更大的幾代人。
一個有些顛覆認知的事實是,近三分之二的Z世代認為婚姻仍然是一項重要的制度,Z世代對性的看法比他們的父母更加保守。他們不僅對一夜情不感興趣,而且更青睞於穩定的終身伴侶關係。
我們迎來了Z世代全面性冷淡的時代。與20年前的千禧一代相比,Z世代發生一夜情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2025年,《泰晤士報》與YouGov合作,對1000多名年輕人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62%的Z世代表示,他們不經常發生一夜情。只有約23%的人表示有過隨意的性行為,這與《泰晤士報》在2004年對千禧一代的調查結果截然不同。當時,約19%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沒有一夜情,而78%的人表示他們在第一次約會時就發生了性關係。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項調查,2021年約有30%的青少年表示有過性行為,較2019年的38%顯著下降。造成這一驟降的最大因素是新冠疫情——Z世代在性探索的關鍵時期經歷了新冠疫情,居家隔離導致他們的社交關係清零。但早在新冠疫情前,這一比例就已經開始下降:三十年前,超過一半的青少年表示有過性行為。

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對待戀愛關係或許比老一輩更加認真。
《泰晤士報》發現,21%的年輕一代認同婚姻無關緊要的觀點。相比20年前,39%的千禧一代持相同觀點,如今看來,人們對婚姻的接受度似乎正在提高。
千禧一代對長期婚姻的成功率持懷疑態度,而Z世代則抱持著更為理想主義的態度,許多人表示他們渴望找到靈魂伴侶。根據Her
Campus
Media在2024年的調查結果,超過40%的Z世代處於穩定的戀愛關係中,27%的人正在尋找另一半。此外,高達93%的Z世代表示對婚姻感興趣。
這些數據最終指向一個幽默的事實:Z世代對前幾代人放蕩的生活方式作出報復性反彈的動作。


Z世代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排斥「性」這件事本身。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布的《青少年與屏幕》報告,13-24 歲的年輕人希望在電視和電影中看到更少的性愛場景。
調查顯示,44.3%的年輕人認為「媒體中的愛情戲份過多」。約39%的人希望看到更多關於無浪漫傾向和/或無性戀角色的刻畫,47.5%的人表示,性對於大多數電視節目和電影情節來說並非必要。
他們更多地把性需求轉移到了互聯網。他們對色情片和小眾性癖如數家珍,也積极參与關於性別議題的討論。然而,他們對待性的態度僅僅停留在口頭討論的階段,不一定能真正付諸實踐,至少和前幾代人相比,他們實在是懶得發生性行為。


曾經的年輕人有多瘋狂?可以回憶一下2007年的英劇《皮囊》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還是要談一談政治文化層面的因素。
羅訴韋德案加劇了Z世代年輕人對性的恐懼。對於美國年輕人來說,他們真的不想搞大肚子,被迫生下一個不在計劃內的孩子。這種感覺在Z世代中非常普遍,加劇了人們對性的焦慮和恐懼,導致他們根本不想發生性行為。
MeToo運動也對年輕人產生了一定影響。他們往往從性的角度思考MeToo,結果就是它引發了人們對性的諸多焦慮,而官方沒有為他們提供任何資源來應對這些焦慮。

Reddit上的一篇熱帖:為什麼Z世代比千禧世代對待性更消極?
Z世代也被稱為「放棄了夜生活」的一代人。
無論是倫敦soho區還是北京工體,徹夜蹦迪喝酒狂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他們寧願在家待著看劇刷抖音。
根據蓋洛普2023年的一項調查,18歲-34歲的成年人如今的飲酒量比20年前的年輕人減少了約10%
。在另一項調查中,只有4.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2023年的普通周末或節假日「參加或舉辦」過聚會。
即便是參加聚會,他們也不會像前幾代人那樣爛醉如泥了。
在紐約餐飲界,「自然葡萄酒」(natural
wine)變成了新寵兒,天然葡萄酒通常採用小規模生產,由未經任何添加劑的未加工葡萄汁發酵而成,可以讓年輕人在聚會結束前都保持清醒。
27歲的迪維婭·維傑告訴《紐約時報》:「年輕人現在更傾向於選擇低酒精度的飲品,而不是豪飲烈酒。」
至於是什麼影響了美國年輕人對於夜生活的態度,大家給出的答案很一致——健康文化(wellness culture)。
根據蓋洛普調查,年輕人尤其擔心「飲酒有害健康」,目前持此觀點的年輕人佔52%,高於五年前的34%,這一擔憂程度上升了18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中年人的擔憂程度上升了13個百分點,而55歲及以上人群的擔憂程度變化不大。

「軟性夜店」(soft clubbing)和「清醒社交」(sober
socialisation)變成了歐美年輕人的夜生活關鍵詞。
EventBrite報告稱,咖啡俱樂部活動增加了478%,清晨聚會增加了20%,溫泉聚會的參與人數增加了1105%。Z世代正在重新定義社交生活,他們追求的是既能娛樂身心又能滋養靈魂的體驗。
更值得關注的是,連吸毒的歐美年輕人都變得更少了。
2023年,超過20%的Z世代保持清醒,只有10%的年輕人嘗試過A類毒品。許多年輕人摒棄了酒精和毒品帶來的墮落,轉而投入更健康的活動,比如戶外徒步、泡健身房、做瑜伽、在大自然中找到療愈或是宅在家裡做手工。

尤其是新冠疫情,大幅度喚醒了年輕人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全球6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計劃在2025年將更多的戶外活動時間作為其日常生活安排的一部分。「數字排毒創意」和「數字排毒顯化」是Pinterest上的熱門話題,2025年1月至3月間分別增長了72%和273%。


lululemon在2024年報告中發現,儘管人們將健康放在首位,但大眾的健康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不斷施加壓力以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實際上是在降低我們的健康水平」。
一個貼近現實的案例是,我們過於注重健康數據,以至於被健康手環和體脂秤綁架了。
Vox的Adam Clark Estes發表了一篇題為《我連續六個月渾身佩戴健康追蹤器,這毀了我的生活》的文章。
「最誇張的時候,我可能戴了六七個設備。一隻手腕上戴著Whoop手環,另一隻手腕上戴著Apple
Watch,可能還戴著兩三個監測戒指,手臂上還插著一兩個連續血糖監測儀。」
最後,他從自己的實驗中發現,讓身體感覺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摘下手環,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我們越追求健康,身體壓力越大,精神狀態越不健康。這就是「健康疲憊」的趨勢。
你可以去CBD寫字樓附近的健身房走走看看,許多人在加班到很晚後仍然要堅持健身舉鐵,爆炸的皮質醇水平讓他們深夜無法入睡,只能靠服用褪黑素強制關機。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體上班,又只能用美式咖啡強制開機。
長期以往,惡性循環,睡眠不足,身體透支。看上去是為了追求健康指標,實際上為了合上1000大卡的運動圓環,快把命搭進去了。
「健康」和「自律」指標變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黃金標準,社會推崇那些極度自律、飲食潔凈、肌肉線條如同刀鋒般鋒利的人,他們變成了某種病態的健康榜樣。
健康主義如此盛行,演變成了一種道德標尺。它不再真正關乎健康,而是關乎社會地位和優越感。它在不經意間給人們貼上標籤:你不自律,就是你懶惰,你無法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負責。
這種健康攀比,進一步加劇了普通人的羞恥感、焦慮和倦怠。另一方面,普通人困在眼花繚亂的補劑產品之中,把大量金錢浪費在這些消費主義衍生的健康產品上。

更糟糕的是,這種商業生態,完全忽視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真正的健康並不意味著每天都要喝一杯羽衣甘藍蔬菜汁。毫無負罪感地和朋友們一起吃一頓放縱餐,睡一個踏實的好覺,可能對壓力極大的當代年輕人來說「更健康」。
在「健康倦怠」趨勢之下艱難生活的年輕人,也開始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減少使用科技產品,走向「科技極簡主義」,刻意屏蔽設備上那些不必要的推送,減少瀏覽社交媒體的時間,不再被所謂的健身博主和白女飲食套路pua,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