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3 11 月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 困在「床伴關係」里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與喜歡的人做盡親密事,但你們卻不是戀人關係?

相比老一輩人愛說的,「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近年來,許多不想談戀愛的年輕人開始進入situationship(情境關係)。

Situationship曾被收錄進牛津大學出版社年度熱詞。指的是雙方之間可能存在愛情、浪漫、陪伴與性,但因缺乏承諾而始終未能走到「戀人」這一步。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電影《好東西》里小葉和胡醫生的關係,他們交流情感,發生性關係,但不干預彼此的日常。

這種關係模式其實早已存在。2022年,在陌生人交友網站Tinder上,就有49%的用戶在個人簡介上添加了situationship的標籤,希望以更少的壓力發展關係。

隨著社交媒體上situationship討論帖的增多,演算法推送和網路社區正成為這種新型關係的孵化器,助推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探索和普及。

表面上的輕鬆自由固然吸引人,但親身體驗後,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無需擔責」同時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出現,由此帶來的安全感缺失讓年輕人驚覺,自己已經很難從這種關係中輕鬆抽離。

一、無需擔責的「戀愛」

21歲的小熙首次接觸到「situationship」這一概念是在社交平台上。

大一下半學期,從未有過感情經歷的小熙突然很想進入一段戀愛關係,她好奇人們「談戀愛到底是在談些什麼?」在跟戀愛中的朋友們交流後,小熙認為他們口中的戀愛並不符合她的期待,關係中頻繁的交流、難以避免的磨合、瑣碎的儀式感讓小熙有種被束縛的感覺。

某天,小熙被推送了一條關於「situationship」的帖子,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開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尋找可以進入這種關係的對象,並大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學歷相當、能提供情緒價值、可以接受非正式關係。

帖子意外獲得了大量流量,小熙收到了幾十條私信。經過篩選,她與幾位男生加了聯繫方式,並最終與「小B」開始了這段關係。

小B是一名大四學生,比她大幾歲,此前談過三段正式的戀愛。聊天時,小B會在句子中附帶很多語氣詞,發可愛的表情包,這些讓小熙覺得「他非常懂女生的點。」

一次聊天中,小B分享了一件趣事,他高中時曾在筆記本上打造一個「實體版QQ空間」,讓同學們用昵稱在上面「發動態」,甚至還能付一塊錢給他來裝飾頭像。「這個創意讓我覺得他特別有意思」。

這些特質吸引了小熙,雖然他們的關係全程在線上進行,但小熙從未主動向他索要過照片,「我不在乎他長什麼樣,能提供情緒價值就夠了。」

輕鬆的聊天氛圍和可愛的表情包,讓小熙感受到對方提供的豐富的情緒價值

同樣從社交平台了解到「situationship」的還有青青。今年6月份,剛與男朋友分手的青青偶然刷到了相關的帖子,認為這種情感模式非常適合自己的狀態——既不想孤獨,又希望把注意力放回自我成長上。

青青很快與社交平台認識的一位男生開始了這段關係。聊天中,他們坦誠交換了各自的需求和現狀:男方因早年感情受創,對正式關係持懷疑態度;而青青則剛結束長期戀情,想要不受約束的陪伴。兩人可以說一拍即合。

無承諾、不擔責,是許多年輕人選擇進入情境關係的重要原因。

華南師範大學學者許紀霖曾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提到,「大家活在表層,太累了,也不願意去追求深沉的東西。連投資也講『輕資產』,人際關係是淺層交往,親密關係也變成了臨時性狀態的伴侶。」

在這個格外注重功能效率和實用性的時代,人們害怕投入、擔心受傷,希求用最低的成本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小李之所以選擇情境關係,是想滿足「生理需求」和「情感陪伴」的雙重需要。

剛認識對方的時候,31歲的小李正值事業發展的瓶頸期。那時的他生意虧損,壓力巨大,對愛情和生活都失去了興趣,他不想追求誰,也自覺「追求不到」,卻偶然在社交平台上認識了一個女孩。

女孩當時的狀態也不好。她工作不順,感情受困,喜歡上了不該喜歡的人,經常半夜emo,需要陪伴,於是他們開始了線上聊天。「在現實生活中,人很難完全真實,都會遮掩」,小李提到,「但因為隔著屏幕,我們反而聊得坦誠」。

一天深夜,小李收到對方發來的消息:「想出去走走,兜兜風。」小李沒有猶豫,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去接她。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兩人都有些局促。

小李沒有多說話,只是搖下車窗,載著她在人少車少的地方轉悠。風從掠過車窗吹到兩人的身上,也吹散了瀰漫在空氣中的緊張感。

凌晨三點多,他們找了家酒店並在當晚發生了關係。「我那段時間經常徹夜難眠。」小李說,「但那天晚上,抱著她睡得很香,入睡也快。」

從那晚開始,一段持續半年多的「情境關係」正式開啟。

二、模糊的關係,錯位的需求

毫無疑問,這種關係是模糊的。

說是床伴,但關係中似乎又有種超出床伴的成分;說是情侶,但承諾的空缺又讓關係的走向懸浮於一條不確定的河流之上。

小李坦言,自己最初選擇進入關係更多是出於性方面的需求,「我當時明確跟她說過,我希望能睡覺,但一起吃喝玩樂也可以。」

因為沒有可以參考的關係模式,雙方需要更多共識。他們定下原則:互相坦誠、互相陪伴、互相只一對一。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們一起去海邊吹風,開車到幾百公里的地方看日出,在街邊的小酒館對酌。他們很少聊及未來,因為彼此知道,這只是短暫的陪伴。

小李逐漸發現,有時候自己想去找對方,並不是「想睡覺」,而只是想簡單找人吃個飯、聊聊天、散散步。小李把這段關係定義為「比很多情侶更舒服的非情侶關係」。

然而像小李這樣雙方界限清晰、達成共識的實屬少數,更常見的情況是界限模糊帶來的不對等與內耗。

在正式見面前,青青曾明確設限:第一次不約在酒店,但可以一起吃飯。

見面當天,青青特意選了男生學校附近的酒吧等待,希望先建立連接,但最後兩人還是直接去了酒店,「相當於我從最開始就已經降低了底線」。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里,他們每次約會都在酒店,看電影、交流想法和觀點。他們都很喜歡《星際穿越》,可以一遍一遍重看。青青說,「在線下,我們聊天很同頻,他說的話我能接上,我說的話他也能懂。」

這種精神上的契合,是她在之前的正式關係中都很少體驗到的。

對於這段關係,青青的認知是明確的,她要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滿足,也同樣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但青青隱隱感受到,對方對她的探索欲是非常低的。當青青已基本了解對方時,對方卻很少主動問及她的情況。

於是在一次見面中,她直接問道:「你對這個關係的定義是什麼?」不出意外,對方只認為彼此是單純的「炮友」關係。

同樣與situationship對象產生認知差異的還有椰子。

初次見面,男生開車駕駛了300多公里來到椰子的單位門口,他的個子很高,穿著打扮讓椰子想起前男友,話不多,但待人禮貌。椰子對他略有好感,但「遠談不上心動」。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今年7月初,男生主動邀請椰子去他所在的城市玩。那兩天,他帶給了椰子此前從未在戀愛中經歷過的全新體驗。

他們一起看完電影《長安的荔枝》後,椰子隨口問,「現在是不是吃荔枝的季節?」沒想到男生悄悄買來新鮮的荔枝;吃飯時椰子提到想喝椰子水,他也會記在心上。這些細微的體貼打動了椰子,「讓我覺得有被在乎的感覺」。

在一次見面中,椰子記錄下同他和貓貓相處的溫馨時刻,這曾是椰子很喜歡的一張照片

在酒精的作用下,那晚他們發生了關係。從那以後,頻繁的約見和密切的交流成為兩人關係的主旋律,而身體上的親密,也成為了心照不宣的慣例。

在情境關係中,兩性之間的不同在於:男性普遍會將關係定義為「炮友」,女性則期待有更多的情感互動。但情感的投入往往難以憑意志把控,當相處中類似情侶的親密增加,關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沒多久,椰子發現,對方的分享欲減少了,回應也開始變得冷淡。

三、「逃離」模糊關係的女孩們

根據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愛情被拆分成三個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不同的元素分別組合成不同維度的「愛情」,而完美的愛情,則需要三個元素的結合,缺一不可。

顯然,situationship在任何一個層面都缺乏一定的濃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殘缺的三角」。

心理諮詢師段錦礦進一步闡明,愛情天然具有排他性,而承諾是對這種排他性需求的正式回應和保障,能極大增強關係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它是一種「我願意與你共同面向未來」的態度和保證,而承諾的缺失會使高質量關係的建立和維持變得困難。

小李的這段關係便是由於現實因素的變動走向瓦解的。

有一天,女生主動告知小李,她要回老家發展了。小李心裡清楚,關係的性質註定他們只能給彼此短暫的陪伴。

得知對方的決定後,小李沒有挽留:「回家有機會也不錯,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他們各自刪除了對方的聯繫方式,「不打擾,把回憶放在心裡,各自重新生活。」

美國貝勒大學Langlais團隊展開過的一項關於situationship的訪談研究,揭示了這種關係無疾而終的緣由。

多數時候,關係是因「一方不想進入承諾性的/長期的關係」而消逝;而另一些,則因關係「引發了太多情感困擾和戲劇性衝突」而疲憊收場。

在頻繁的約見中,椰子留意到對方態度的變化。早期的他們會頻繁交流,他會帶椰子去見朋友,主動分享生活。隨著相處時間加長,他開始變得心不在焉,分享欲也逐漸減少。這讓椰子驚覺,自己已經對對方產生了情感上的依賴。

椰子有些慌亂,她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

起初,椰子會不斷通過表達「想念」「在意」來確定對方的態度,卻因沒有反饋而不斷累積負面情緒,這讓椰子愈加想要向對方索取情緒價值。

後來,椰子開始用不說話、不回消息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開始對方還會耐心哄她,問「是不是生我的氣了」。後來,連解釋都逐漸變得稀少。

當椰子終於忍不住用「要不我們結束這段關係」試探時,男生起初還會迴避或扯開話題,直到最後一次,他只回了一個「好」字。他告訴椰子,這段關係讓他覺得「有點畸形,有點越界」。

10月,椰子和對方口頭結束了關係,但難以從這段關係中抽離。她常常想要點開聊天的對話框,想問他在做什麼。直到一次醉酒,椰子給他打了很多電話,卻只收到一句「沒看到,在忙」的回復。當第二天對方再次問起時,椰子選擇用沉默給兩人的關係畫上句點。

同椰子一樣,青青的故事結束得也並不算愉快。

對於青青來說,關係雖然缺乏承諾,但她需要一個確定的答案來消解懸而未決的狀態,「確定你對我是有感情的,那這段關係是什麼樣的形式就不重要」。正是這種對關係「確定性的」追求,將青青推入了情緒的漩渦。

在內耗的日子裡,青青反覆檢視對方的社交賬號,甚至主動搜尋著「他不喜歡我」的證據,希求為這段關係尋求一個確定的答案。她可以坐在陽台上一整天什麼都不做,「滿腦子都是他,甚至影響了重要的職稱考試」。

後來,青青忍不住給對方發了一段消息:「我還挺喜歡你的,如果你也喜歡我的話,我可以按照你的節奏來。」對方的回復也很直接,「我們平時的聊天都是站在朋友的立場,而非戀人的角度,我對你的感情也是」。

青青曾向對方表達好感,對方以「朋友身份」劃定了界限。

最後一次見面時,青青無意間看到他未鎖屏的電腦桌面,是和另一個女生聊天的對話框,他發酒店的定位給對方,並附言說自己正在開會。

在關係初期,青青和他有過明確約定,彼此要是1V1的關係,顯然對方早已違反了約定。青青心裡升起一股不被尊重的氣憤感,她告訴對方:「我們沒有必要再見面了」。

當感受開始變壞,也許就是需要退出的時候。

四、Situationship並不適合所有人

雖然只是結束了一段非戀愛關係,但對很多人來說,這跟一般的「失戀」沒有區別。

關係結束後,小熙曾反覆復盤他們之間的相處細節。小熙認為,對方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帶給了她一定戀愛的浪漫與快樂感受,但自己也在被這種模糊的關係消耗。

隨著接觸深入,小熙發現對方與自己理想中的「戀愛搭子」相差甚遠。他不僅缺乏進取心,對女性缺乏尊重,就連最初在對方身上感受到的情緒價值,也隨著了解深入而逐漸減退。比如當小熙因父親生病而情緒崩潰時,對方只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沒事的,別擔心」。

對青青來說,這段經歷讓她學會不再把確定性和安全感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在愛中不迷失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她坦言,如果再選擇一次,她不會再進入這樣的關係。

而小熙仍然覺得,這段經歷是值得的,「人對一個事情好奇,一定會想嘗試,經歷過才知道這不是什麼好東西。」

研究發現,當關係處於非承諾、模糊不定的狀態時,尤其是在一方期待更深發展而與另一方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當事人可能面臨較高的心理困擾風險。而且,模糊社交信號本身就可能觸發被拒絕感或孤獨感。

在段錦礦看來,「情境關係」作為一種現象可以理解,但他始終堅持要以審慎的態度看待個體對它的選擇,「從長遠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的角度看,一段有承諾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是更優的選擇,因為這最符合人性對安全與深度的需求」。

對未來是否要進入一段situationship,椰子持開放的態度,但她並不建議女孩子們被動接受這種關係,「當你不斷在關係中向外求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失去自我」。

青青也有相似的感受。她現在將注意力收回自身,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在關係中保持自身的吸引力。

「哪怕這個人消失了,你依然可以擁有這些能力,去吸引到更好的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