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機構,玩不起了
                    前段時間,新一輪國考開啟報名時放寬了報考年齡限制,以身作則打破三十五歲魔咒。
人民群眾對編製的熱情有目共睹。去年國考有超過三百萬人報名,平均競爭比高達86:1,打得最凶的崗位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聯絡部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10655人報名競爭同一個名額。
當全國人民都理解了山東人的執念,教培行業也一葉知秋,光是今年上半年,「公考一哥」中公教育的正價課培訓人次達到45萬,同比增長18.42%。打眼望去,有種考公越火、中公越爽的錯覺。
然而,中公教育的處境卻相當尷尬。過去的四年,營收成績是每況愈下,從2021年的69億降至2024年的26億,虧損的泥沼似乎也暫時難以掙脫,在連虧36.8億後,去年才勉強賺了1.8億。
中公教育一手開創的「協議班」模式是拖累業績的根源。簡單來說,就是考生預付學費,不過包退,後來甚至演化出考生貸款培訓,利息中公來還的進階版本。
一個協議班兩次改寫中公教育的命運,它曾經承包了公司75%的收入,如今卻貢獻著82%的訴訟和仲裁案件。
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公司賬面貨幣資金1.77億元,待退費卻達到4.82億。
本該享盡紅利的公司實則債台高築,但壓垮這位公考一哥的稻草,遠不止協議班那麼簡單。
從天才發明,到業績拖油瓶
今年八月,一則維權新聞把中公教育送上熱搜,起因是有學員考公惜敗,按「不過包退」約定要求退費,卻得到分期17年付款的驚人答覆。
按照中公教育一年退一千的承諾,這位年輕考生要熬過中年危機的毒打,才能真正落袋為安。
鏡頭下的機構盡顯語言藝術,退款速度不詳,二手平板抵債,歡迎隨時起訴,勝訴以後這套流程從頭再來[1],破罐破摔的程度,足見其窘迫。
退款困難戶的聲名遠揚,以至於「中公退費」都被詐騙分子盯上,假裝客服誘導學員通過投資返現來退錢[2]。
但在此以前,協議班也曾造就中公教育的輝煌。
2018年中公教育借殼上市,正式升咖為「公考第一股」。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