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權力轉移: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主導權已從勞動者手中迅速回歸至僱主一方,求職者重新陷入被動。
演算法軍備競賽:招聘演變為求職者AI與僱主AI的對抗,自動化篩選、AI面試成為常態,過程非人化且效率低下。
「工作不安全感」蔓延:比失業率更嚴重的是普遍的工作不安全感,即便是高薪的專業管理階層也感到職位朝不保夕。
求職成「羞辱儀式」:漫長的流程、混亂的指令、AI的冷漠篩選,讓求職過程充滿挫敗感,嚴重損害求職者尊嚴與自信。
「NPC」的覺醒:當被長期剝奪基本所需的人們終將不再滿足於配角身份時,會起身重新定義遊戲規則。 在後疫情時代,美國就業市場的主導權迅速轉向了僱主。雖然宏觀經濟數據看起來很亮眼,但在演算法和人工智慧全面介入的今天,求職者卻陷入了一場漫長而令人沮喪的「數字煉獄」。
招聘流程越來越自動化,求職者不得不與企業的演算法系統展開一場「軍備競賽」。這種變化不僅讓普通員工壓力倍增,就連過去相對穩定的專業和管理崗位,也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
表面上的經濟繁榮與人們真實的焦慮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落差正在削弱美國公眾對現有體制的信任。
機器之間的「軍備競賽」
早在2024年秋天,紐約居民大衛就隱約覺得不對勁了。身邊所有人,從摯友或親人再到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好像都在求職路上掙扎。新聞里總說經濟一片火熱,除了通脹有點煩人,可現實是,找份工作動輒就得花上四個月、八個月,甚至拖到14個月。
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中,就算你有些人脈,也未必管用。一位朋友氣得直接發給大衛截圖,HR的郵件里,居然連她的名字都搞錯了。「這哪是招聘,簡直就是一場『羞辱儀式』!」朋友吐槽道。
但更常見的折磨是:一個招聘流程能拖上四五個月,Zoom群面至少五輪,每輪還隔著好幾周;招聘方的要求朝令夕改,甚至還有不給報酬的「技能測試」,一做就得花掉一整天。
這一切混亂的背後,是一場由AI掀起的、怪異的「軍備競賽」。
對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