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8 11 月

社會

社會

美中貿易形勢陡變 虛張聲勢還是殊死鬥爭

從中美官員這幾天的表態看,這場貿易戰打到這種地步,似乎不像是斗而不破的權宜之計,更像是一場攸關大國前途的卡位戰。 資料照片:美國總統特朗普於 2019 年 6 月 29 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 G20 領導人峰會期間出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雙邊會談。 REUTERS - Kevin Lamarque 中美貿易戰4月份打起,雙方你加一碼,我反制一碼,最後加到了荒謬的地步。在這場戰鬥中,美方打的是高科技戰,美國掌握著中國無法替代的技術,不管是高精度晶元、前沿人工智慧模型,還是以美元為核心的金融體系,而經歷過2018美中貿易戰的中國,這次也是有備而來,打稀土戰。 10月9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兩項關於加強稀土相關物項出口管制的公告,對含有中國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關物項以及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尤其涉及軍事和半導體領域。北京當局在本來已經承諾放寬限制的稀土出口上突然加碼,導致美中貿易關係突變,以至於本已決定的特習會有可能泡湯。 北京拿稀土卡脖子,尤其是製造高性能磁體所需的稀土,對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工業機器人和先進防禦系統至關重要。稀土這個並不缺乏的原料,開發起來,費時費成本,破壞環境。中國的優勢還不在於掌控稀土這一原材料,而在於它在精鍊、加工和大規模生產方面的工業能力。現在,中國掌控著全球85%至90%的稀土精鍊產能,並生產全球大約90%的高性能稀土磁體,從礦山開採到化學分離再到磁體製造,中國擁有完整垂直整合的稀土供應鏈。 在這場驟然升級的貿易戰中,特朗普總統的反覆無常的快速反應讓局勢變得更加複雜,當中國10月9日公布新的稀土政策後,美方立即意識到中方不僅限制稀土出口,而且在效仿美方的「長臂管轄」,特朗普次日在其真相平台發表評論抨擊,直指「中國正在發生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他們變得非常敵對」,特朗普威脅從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額外加征100%關稅。 的確,北京的舉措讓特朗普感...
社會

中國學者:若十年內未收回台灣,恐「永遠收不回」

廈門大學魏磊傑副教授做客吉林大學法學院當代法學名家講座。(吉林大學法學院官網) 中美關係牽動台海局勢。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魏磊傑近日在上海一場講座上指出,中美關係已發生質變,對華強硬成為美國朝野共識。魏磊傑並稱,未來十年若中國沒有收回台灣,可能永遠就收不回。 根據廈門大學法學院官網數據,魏磊傑研究領域為民法基礎理論、婚姻法、工程法學以及轉型中國的法治與國家治理。魏磊傑曾是政大法學院訪問學人,今年2月曾來台客座研修,並在今年6月於中國媒體觀察者網發表文章〈特朗普2.0時代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時機嗎?〉。 魏磊傑近日在上海一場講座「中美大國關係下台海問題未來之展望」時表示,台海關係永遠是中美博弈的問題,現在中美關係已經發生質變,對華強硬是美國朝野上下達成的潛在政治默契,無論誰入主白宮都要對中國強硬,對中國不強硬的話就是政治不正確。 他續指,這意味著中美之間根本不是貿易順差、逆差的問題,兩國之間的博弈必然會持久,中美在未來十年到三十年會始終處於齟齬的新常態,中美關係也已經回不到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的狀態了。 談到台海問題,魏磊傑提出未來十年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構想「文攻」和「武統」。他並強調,「未來十年,無論文攻還是武統,都必須要收回,假如再收不回來的話,可能永遠就收不回」。從時間點來看,是因為當年隨蔣介石到台灣的外省人,經過70幾年至今已經凋零殆盡,幾代下來,台灣新世代的中華認同已經非常少了。 魏磊傑所指的「文攻」,是將「名義主權」落地轉化為「主權管轄」,意即以軍演和軍事實力為依託,推動海警執法擴大化,將台灣的海域和空域逐步納入到中國的有效管轄之下。去年5月中國對台環台軍事演練「聯合利劍—2024A」已經釋放相關信號。 「武統」則包括先拿下台灣離島、以戰機包圍台灣、以特種部隊突襲、攻擊重要據點等手段。但魏磊傑也指出,武統解決台灣問題的代價大。一方面,美國會聯合西方對中國實...
社會

懸賞最高$5萬!墨西哥犯罪集團謀暗殺移民執法探員

Mexican cartels put bounties of up to $50K on heads of ICE, CBP officers in Chicago: DHS https://t.co/T4P9osPUFW pic.twitter.com/atAoeTuHvP — New York Post (@nypost) October 14, 2025 《紐約郵報》報道,國土安全部(DHS)周二宣布,墨西哥犯罪分子已出價高達 50,000 美元,懸賞謀殺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和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的高級官員。 在一份情報通報中,DHS 透露了一套分級懸賞制度,起始懸賞為 2,000 美元,用於「收集情報或公開特工身份信息(doxxing)」——包括其家庭的詳細資料。 編譯自美國國土安全部官網: 墨西哥的犯罪組織已經開始以數千美元懸賞謀殺美國聯邦執法人員。 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獲得了可靠情報,顯示墨西哥的犯罪分子與美國境內的極端主義團體協同合作,針對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和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人員發布了懸賞通緝。 這些犯罪網路已向在美同情者(包括芝加哥的街頭幫派)下達了明確指令,要求他們監視、騷擾並暗殺聯邦特工。正在進行的調查揭示了以下具體細節: 監視網路(Spotter Networks): 在芝加哥的皮爾森(Pilsen)和小村(Little Village)等社區,與「拉丁王幫」(Latin Kings)等組織有關的幫派成員在屋頂部署了「監視員」,配備武器和無線電通訊設備。這些人實時跟蹤ICE與CBP的行動並傳遞坐標信息。這種監視行為已導致多次伏擊和執法行動受阻,包括最近在「中途閃擊行動」(Operation Midway Blitz)中的突襲行動。 分級懸賞制度(Tiered Bounty System): 販毒...
社會

4成年收入300萬日本夫妻考慮離婚 原因驚人

  在外人眼裡,日本年收超過1500萬日圓的「雙薪夫妻」,可說是羨煞旁人的成功組合,有著高學歷、高收入、生活穩定、經濟無虞,但現實卻不如表面光鮮。  據日本職涯研究機構CAREER FOCUS新公布的調查顯示,這類高收入雙薪家庭中,有高達4成曾認真考慮過離婚。這表明,在經濟條件優越的群體中,婚姻不和尤為普遍,背後的原因在於職業差距和沉重的心理負擔。  日媒指出,這群日本職場「贏家」們享受高收入的背後,隱藏著各種不同的想法,夫妻間的摩擦多半來自3個面向,包括職涯落差、心理負擔、與時間資本。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妻子收入高於丈夫的家庭里,超過五成的男性坦言「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而在丈夫升職的家庭里,也有不少妻子表示「感到被排除在外」。雙方都希望維持「對等」,卻因此陷入無形的競爭。  此外,收入越高、工作時間越長,伴侶相處時間就越少。調查顯示,這類夫妻中有6成每日對話時間不到15分鐘。  調查還指出,經濟穩定並不一定與婚姻幸福成正比。因為經濟安全不代表情感幸福。尤其在高壓共事族中,升遷或加薪的時刻,往往也是最容易忽略伴侶感受的時候。  據報道,35歲的田中美沙在大型房地產公司擔任業務主管,與她同年紀的先生優斗是一名IT顧問菁英,他倆是大學同學,結婚五年。剛結婚時雙方年薪皆是800萬日圓,其家務平均分攤,為日本典型的理想共事型夫妻。  隨著時間推進,雙方的家庭平衡逐漸出現裂痕。優斗在結婚第3年時升職、年薪突破千萬日圓,而回家時間越來越晚,美沙常被先生半夜回家的聲音吵醒,早上出門前還得清理髒亂的碗盤,家務也全落身上。她直言,對丈夫的升職或加薪並不高興,因為她總是睡眠不足,並且長期感到疲倦。  她認為,現在心情很複雜,...
社會

「二手」達人告訴你:這5類商品千萬別買

  Sarah Lyon逛二手店已有多年經驗。事實上,她甚至曾為了二手購物專程安排旅行,而她的公寓也幾乎都是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復古收藏品裝飾而成。據Real Simple報道,Sarah是一位資深的古物迷,這些年下來,她也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她最深的體會之一是:即使對復古商品情有獨鍾,也必須有選擇地購買,懂得判斷哪些東西真正值得帶回家。畢竟,如她所說,「你真的不需要把整個跳蚤市場都搬進自己的家裡。」  以她個人經驗來說,有五類二手商品她會刻意避開,各有其原因。不過別擔心,即使略過這些品項,二手店裡依然有無數寶藏等你去挖掘。以下就來看看,這位資深買家從不購買的五種物品: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1.寢具類  Sarah一向避免購買二手寢具。像床單、毛毯這類貼身用品,在二手店裡很難徹底檢查其狀況,也無法保證沒有污漬或異味。相較之下,她更傾向於花多一點錢,選擇全新且品質有保障的商品。  尤其對於對氣味敏感或有寵物過敏的人,她更是強烈建議跳過這類產品。  2.地毯  她對地毯的態度也大致相同。雖然在遺產拍賣會或跳蚤市場中偶爾會找到狀況良好的地毯,但一般的二手店所販售的地毯,往往不容易徹底檢查清潔程度。  「說真的,誰會想在Goodwill的店裡,攤開一張8x10英尺的大地毯來仔細查看呢?」她笑說。加上現在有許多品牌提供價格合理、風格多樣的全新地墊,Sarah認為直接購買新的會更輕鬆且安心。  3.小型家電  雖然在二手店裡可能會看到價格誘人的品牌咖啡機,但Sarah提醒,這類商品往往無法現場測試,帶回家才發現功能異常的情況並不罕見。她自己就曾因貪便宜買過幾台咖啡機,結果不是漏水就是操作不順。  此外,她也傾向不讓廚房檯面堆滿各式小電器。...
社會

國內打工10年一事無成,我27歲跑越南討生活

我叫劉沛艷,1980年出生於重慶忠縣。17歲時,我就到處打工,渾渾噩噩地過了10年,仍然一事無成。27歲時,愛情事業雙雙受挫,我孑然一身,了無牽掛,從此開啟了越南打工生涯。我自學越南語,克服重重困難。34歲時,我下定決心要干出一番事業,結果,卻因與合伙人利益分配不均而分道揚鑣。無奈,我放棄百萬年薪再次創業,不曾想遭遇了越南經濟寒冬。我到底該何去何從?01父母都是農民出身,不過,父親有做衣服的手藝。當年為了躲避計劃生育,父親帶著母親到處流浪,靠著給別人做衣服維持生計。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母親生下了我們兄弟姐妹三人。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我本來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但是,在我12歲那年,哥哥因為意外不在了。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改變了我的人生。80年代的農村,生活依然十分艱苦。為了掙錢養家,大部分農民都選擇去建築工地做苦力。父親和哥哥也是他們當中的一份子。那時候,建築工地不僅又苦又累,而且風險很高。就在一處施工現場,由於樓房倒塌,我的哥哥不幸被壓在下面。那年他20歲,我12歲,剛上初中。當噩耗傳來,母親悲痛欲絕地哭喊著哥哥的名字。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個從小陪我一起長大的哥哥,就這樣在我的生命中永遠消失了。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由於傷心過度,剛上初中又請了較長時間的假,導致學習就不太跟得上。(我在自己的新廠里)(2012年,我在越南咖啡館)我在小學的時候,一般都是班上前三名,初中時學習成績卻一落千丈,只能勉強讀完。(這是我的小兒子)後來我沒再繼續讀書,而是跟表哥去廣東打工了。當時我只有17歲,身高也才1米5。上班的時候老闆看我太小了,不想要。最後因為我表哥做主管,他才同意讓我留下。02當時表哥在一家傢具廠上班,我進廠後最...
社會

我們的孩子, 已經交不到朋友了

「沒有朋友的青春期」、「寂靜的一代」、校園「人機」、「透明人」焦慮、只做「搭子」不做朋友、宿舍關係的 「陌生人化」、情感隔離……越來越多的新式描述,都在訴說著這一代的孩子,在用沉默對抗世界的喧囂,在「內卷」的滾筒中碾碎了青春聯結,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成為孤島。沒朋友、沒社交、沒慾望、沒感情,新一代的「四無」青年在泛濫。這不是預警,而是危機已降臨。心築起高牆,人活成了孤島《三聯生活周刊》曾用「青春共同體」來形容那些相伴共度校園時光的朋友。可惜,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這一代孩子的青春共同體正在消逝,群體的孤獨卻在蔓延。從前,教室里有同桌、課間能打鬧、上廁所會有伴、上學放學路上也可以呼朋喚友。身邊不缺同齡友伴,耳邊不缺玩樂喧囂,心裡不缺情感慰藉。如今,教室拉開桌椅,獨桌獨座;課間禁止喧嘩追逐;上廁所計算分秒,有專人巡查;就連上學放學都被父母接送、培訓班,接力替代。不缺吃喝的物質富裕年代,同伴成了奢侈品。在學校里習慣了獨來獨往的凌聰,曾經也是班裡組織活動的活躍分子。可是自從來到這所重點中學後,愛說愛笑的他就變得愈發沉默。因為課上話多,凌聰經常被老師找家長;課間打鬧被教導處點名批評;因為好動影響同學,到講台邊專享「VIP位」;甚至因為籃球賽時「見義勇為」跟裁判起爭執,被老師列為「好事分子」。重重打擊下,凌聰乾脆封閉自我,選擇在校園裡當「獨行者」。對現實的失望,讓他在心底築起了一座高聳的冰牆,將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的情感隔絕開來。當他有一天看到「情感隔離」這個詞時,突然感覺自己的心事被擊中,眼淚嘩地就掉下來了。什麼是「情感隔離」(Emotional Isolation)?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選擇將自己的情感與內心分離,以避免進一步的痛苦。表...
社會

紐約候選人游泳失蹤 名字仍上選票 選舉真相是…..

  紐約市郊區一名政治候選人今年春天在大西洋夜泳後失蹤,至今音訊全無。這位29歲的候選人佩特羅斯·克羅米達斯(Petros Krommidas)是前常春藤盟校的賽艇運動員,當時正在為三項鐵人賽進行訓練。他的手機、鑰匙和衣物在長島(Long Island)的長灘(Long Beach)沙灘上被發現,車輛則停在風景如畫的木板路旁。隨著選舉日臨近,選民面臨一個奇特的選擇:是投票給現任共和黨議員,還是這位在海中消失的民主黨人。 法院裁決:失蹤不等同死亡 在克羅米達斯失蹤後的幾個月里,當地民主黨人曾試圖提名替代人選,競選拿騷縣(Nassau County)議會的席位。然而,兩名共和黨選民將他們告上法庭並勝訴。一名州法官近期裁定,克羅米達斯的名字必須保留在11月的選票上,理由是他目前仍被視為失蹤人口,並未被正式宣告死亡。法官加里·諾貝爾(Gary Knobel)在9月29日的裁決中寫道,「『失蹤人口』的身份不符合可被填補的職位空缺資格」。共和黨選民在訴訟中主張,根據法律,一個人需要失蹤至少三年才能被合法宣告死亡。 民主黨策略:投票觸發特別選舉 面對此一困境,民主黨人呼籲選民無論如何都將票投給克羅米達斯,希望藉此觸發一場特別選舉,以便他們能提名另一位候選人對抗現任縣議員帕特里克·馬拉尼(Patrick Mullaney)。曾在拿騷縣選舉委員會與克羅米達斯共事的詹姆斯·霍奇(James Hodge)表示:「我們需要支持並尊重他的名字與記憶。讓我們給他那場勝利,這是正確的做法。」霍奇原本是被民主黨選中替代克羅米達斯參選的人。民主黨人認為,共和黨提起訴訟的唯一目的,是為了確保勝利,以鞏固他們在縣議會的多數席位,此舉只會延長克羅米達斯家人的痛苦。 家屬呼籲與歷史先例 儘管克羅米達斯的家人拒絕了媒體的採訪請求,但他的母親瑪麗亞(...
社會

兩分鐘路人生死搶救:起火的車,拉不開的門…

一位年輕男子把胳膊伸進車內,嘗試從裡面開門,持續了兩三秒鐘,門始終沒有反應。「拉不開,真的拉不開。」袁華楷聽到他喊。 在消防員滅火時,那位年輕人的情緒徹底失控,「哭得稀里嘩啦」。袁華楷猜測,可能是眼看著人在車裡,卻怎麼也打不開門。 文|南方周末記者 陳佳慧 吳小飛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佳彤 李佳珩 潘奕忻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時18分,成都市天府大道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小米SU7追尾一輛轎車後,撞上道路中央花壇後,衝進對向車道,起火燃燒。 當天,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發布警情通報,31歲的涉事司機鄧某某已死亡,涉事兩車不同程度受損。經檢測,鄧某某涉嫌酒後駕駛機動車。目前事故正在進一步調查。 事故發生後,現場多名路人加入救援,手拉車門、肘擊、腳踹,均無法打開車門救援。10月13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就事故中車門無法打開一事致電小米汽車客服。客服表示已如實記錄問題,如有受訪意向會另行回復。截至發稿,小米汽車尚未回應。 「真的拉不開」30歲的李旭(化名)目擊了全過程。那時他剛下夜班,駕車回家。這條路他每天都走,雙向八車道,路面平直,沒有彎道。他看到那輛車從前方駛過,速度很快。李旭後來在現場聽到交警稱,事故發生前,涉事車輛車速可能達到150公里/小時,而事發路段限速為80公里/小時。 數秒後,李旭聽到兩次撞擊聲:一次追尾,一次撞到花壇。同時,他看到那輛車飛過路中間的花壇,當他駛到事故地點時,涉事車輛已停在對向車道。 袁華楷正好行駛在對向車道。那時路上車輛不多,突然前方出現一個黑影,他仔細看是一輛失控的車。當時他距離事故車輛還有一兩百米,尚未看到明顯的火光。 袁華楷拿起手機,準備拍下這起車禍視頻發給朋友,卻沒想到剛按下錄製鍵,車輛就在他面前起火了。根據袁華楷拍攝的視頻,火勢兇猛,車輛右後方火勢較大。因距離較近,袁華楷聽到了他認為是「電磁起爆的聲音」,「聲音特別大,很嚇人,我整個...
社會

鮑威爾暗示或將結束縮表 示警就業成長大幅放緩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鮑威爾今天暗示,聯準會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行動可能即將結束,對未來利率走向未提供進一步指引,同時示警美國就業成長大幅放緩。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全美商業經濟協會(NABE)於費城舉行的活動中致詞,詳述目前實施量化緊縮(QT)、也就是減持逾6兆美元資產部位的進展。 鮑威爾未表明結束縮表的確切時間,但指出相關指標顯示,Fed正在接近為銀行體系提供「充足準備金」的目標。 鮑威爾在預先準備的講稿中指出:「我們長期以來的計劃是,當準備金略高於我們認定的充足水準時,就會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我們可能在未來數月內達到這一點,目前正緊盯各項指標,以便做出決策。」 金融環境緊俏時,Fed目標是維持準備金「豐沛」,確保銀行保持流動性和維持經濟運轉;隨著環境改變,Fed的目標將轉向維持「充足」準備金,避免市場資金氾濫。 鮑威爾指出,「已開始出現流動性逐漸緊縮跡象」,若繼續減少準備金,可能抑制經濟成長。但他強調,Fed無意使資產負債表規模回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前的約4兆美元水準。 談到利率展望,鮑威爾維持近期立場,強調決策官員密切注意勞動市場緊俏情形,並在就業和通膨兩者間權衡風險。 他表示:「截至8月底的失業率維持在低檔,但就業成長大幅放緩,可能與勞動人口成長趨緩、移民減少以及勞動參與率下滑有關。在活力下降、略為疲軟的勞動市場,就業下行風險似乎已升高。」 鮑威爾提到,Fed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9月決議調降聯邦基金利率1碼(0.25個百分點),以因應這個情況。 外界預期聯準會今年底前還會降息2次,幾名Fed官員也支持這個看法,不過鮑威爾對此並未表態。 他強調:「我們在就業和通膨目標之間尋求平衡時,毫無風險的政策路徑並不存在。」FOMC預計本月28日至29日舉行政策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