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示意圖。(路透檔案照)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長期以來電影中的恐龍形象,都是會兇猛地高聲嘶吼,但是,在中國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卻顯示,並非所有恐龍都有如此威猛的吼聲,有些恐龍的聲音,可能更像鳥叫。
《紐約時報》18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11日在「PeerJ」期刊發表研究報告,在中國河北省發現一具植食性恐龍化石,令人意外地保存了類似鳥類的喉部構造,為鳥類起源可能可追溯到恐龍時代提供線索。
報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家徐星表示,這隻長約61公分的恐龍,被命名為「蒲牢龍」(Pulaosaurus),屬於演化樹上較早期的鳥臀目新鳥臀類,研究人員在一處有1億6300萬年曆史的岩層發現其化石,大致完整的骨骼可讓人一窺,這種跑得快的有喙動物解剖構造。
令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是,蒲牢龍的喉部構造。脊椎動物發聲器官在保護呼吸道和發聲上扮演重要角色,大多數現存爬蟲類的這類組織是由軟骨構成,能發出簡單的吼叫、咕噥、哼吟或唧唧聲;現代鳥類的發聲器官含有部分的精巧骨骼結構,能發出更複雜的聲音,有些甚至能模仿人類說話。
目前所發現第一個保存了發聲器官的非鳥類恐龍化石,是2023年首度發表相關研究報告的繪龍(Pinacosaurus),繪龍缺乏鳥類的獨特發聲器官鳴管,但是其骨質喉部的尺寸和可活動程度,可能都足以發出類似鳥類的叫聲。徐星說,蒲牢龍似乎也有類似的發聲構造,儘管較不發達。
繪龍存活年代比蒲牢龍晚了數百萬年,徐星指出,儘管兩者可能在演化分支上各自獨立演化,但是不同類群具有相似的發聲構造,顯示早在2億3000萬年前恐龍的最早期祖先,或許就已經會發出類似鳥叫的聲音。至於蒲牢龍的叫聲是啾啾聲、吱吱聲,或是像小鱷魚的唧唧聲,徐星說,「我們不知道」,「可能是某種奇怪的聲音,很難預測」。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