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間的關稅磋商正式達成協議。韓國承諾向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約合486萬億韓元),併購買價值1000億美元(約合139萬億韓元)的美國能源。作為交換,美國決定將包括汽車在內的對韓關稅從25%降至15%。兩國還將在兩周內舉行韓美首腦會談。
滯留在美國華盛頓的韓方談判代表團於30日(當地時間)下午在白宮會見了美國總統川普後,最終達成了談判協議。川普總統當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非常高興地宣布,美國已與韓國達成一項全面且包容性的貿易協議」。李在明總統也對此表示肯定稱,「我們消除了出口環境中的不確定性,與主要國家在平等甚至更優越的條件下展開競爭創造了條件」。
韓國方面決定設立總額為3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基金。其中1500億美元(約合209萬億韓元)將用於設立韓美造船業合作基金。在與美國的談判過程中,韓國將協助重建美國造船業的「MASGA(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項目作為關鍵籌碼加以運用。
為縮小對美貿易順差,韓國將在未來四年內總計購買價值1000億美元(約140萬億韓元)的美國能源,平均每年約250億美元(約35萬億韓元)。這意味著韓國將減少從中東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比例,增加從美國的進口量。不過,韓國並未開放稻米和牛肉等農畜產品市場。據悉,韓方強調了新政府剛剛上台的政治敏感性。
作為交換,美國將對韓關稅從原來的25%下調至15%。針對不同商品適用的汽車關稅也從25%降至15%,與日本和歐盟持平。對於今後原計劃加征關稅的半導體和醫藥產品,美國也給予了最惠國待遇。此外,美國產品出口至韓國時將無需繳納關稅。
韓國以與日本、歐盟相同的「成績單」暫時緩解了燃眉之急。日本和歐盟一直是韓國在美國進口市場上的最大競爭對手。然而,已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角度來看,此次可謂是吃了虧。此前,憑藉FTA,韓國向美國出口汽車時所繳納的關稅比日本和歐盟低2.5%。但此次協議達成後,韓國的關稅率與日歐持平。對韓國企業而言,這意味著要麼承擔更多成本以維持價格競爭力,要麼轉向在美國設廠的誘因將進一步增強。
韓國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表示,「我們一直強烈主張應考慮韓美FTA,將汽車的關稅設定為12.5%。但在美國宣布與日本和歐盟達成協議後,美國汽車工會和相關行業反對聲非常強烈,因此我們判斷,如果堅持12.5%的主張而拖延時間,恐怕連15%也爭取不到」。
為換取下調關稅,韓國承諾的金額也不容小覷。包括能源採購在內,韓國對美承諾的金額達到4500億美元,約合625萬億韓元,相當於2023年韓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1.7903萬億美元的25%,約為2024年國家預算(677.4萬億韓元)的72%。這其中還不包括韓國企業對美的投資額。而此前日本於7月23日達成的協議中對美投資規模為5500億美元。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日本的一半左右。有分析稱,如果將對美投資額換算成GDP,韓國的負擔會更大。
不過,韓國政府認為在與日本的協議進行比較時,應排除對韓國具有實際利益的造船業合作基金部分,僅以尚未明確用途的剩餘2000億美元對美基金為基準進行比較。再加上2023年韓美貿易順差為660億美元,與日本(685億美元)基本持平,因此政府方面認為韓國的磋商成果也算守住了底線。此外,考慮到投資金額大多以貸款與擔保形式出現,實際財政負擔預計會進一步降低。
儘管已經達成協議,但後續仍有不少難題。韓國對美投資基金等尚未明確具體內容,仍處於模糊狀態。關於農畜產品市場開放也存在分歧。川普總統表示,「已就進口包括農業(農產品)在內的美國產品達成協議」,但韓國政府堅持「不會開放包括大米與牛肉在內的市場」。太平洋通商戰略創新中心院長崔炳日指出,「通過韓美首腦會談,可能會出台將此次關稅協議與安保議題捆綁處理的綜合性協議。也就是說,真正的第二輪磋商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