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號角聲還言猶在耳,但華府的反中抗中風向卻正在悄然轉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在上個任期顛覆數十年外交傳統、全面改寫美中態勢,但這位發動貿易戰的「屠龍派」掌門人,如今似乎已經改變心意。
彭博新聞6日指出,隨著川普尋求與北京達成一項新的貿易協議,華府的對中鷹派正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他們擔心自己正在被邊緣化,而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也隨著川普對「一筆大交易」(a big deal)的渴望與日俱增。
川普預計未來幾周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的消息傳出後,對中鷹派的擔憂變得更加迫切。北京在此之前已經提出一系列可能顛覆美國數十年政策的「交換條件」,包括要求放鬆對中國投資的限制,換取更多資金流入美國市場,甚至影響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要求川普明確表態「反對台灣獨立」。對鷹派而言,接受這些條件無異於與虎謀皮,更讓他們心驚的是,川普似乎已準備好再次無視他們的警告。
「北京正處於最佳甜蜜點」
許多當年「讓子彈飛」的鷹派策士們,心中最大的驚嘆與隱憂或許就是「川普變了」。從確保TikTok在美生存的交易,到允許AI晶元巨頭輝達(Nvidia)繼續經營中國市場,川普的一系列決策,都像是在鷹派的傷口上撒鹽。不僅如此,川普大刀闊斧地「清洗」了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中許多主張對中強硬的顧問,並將國安會的角色與權力削弱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
安全與科技專家們憂心忡忡,如今川普政府的權力核心之中,似乎已無人能夠或願意挺身而出,對抗那些尋求與北京建立更緊密商業關係的「擁抱熊貓派」。曾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副國安顧問、主導國安會對中政策的博明(Matt Pottinger,中文名博明)對彭博(Bloomberg)語氣沉重地表示:「北京現在正處於一個最佳的甜蜜點(sweet spot),白宮似乎沒有意識到,它的TikTok政策和對晶元出口限制的放寬,是對中共巨大的讓步。」
彭博指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川普的立場轉變或許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他一向以願意與國際上被普遍排斥的對手——例如俄羅斯的普京(Vladimir Putin)和朝鮮的金正恩(Kim Jong-un)——達成交易而自豪。然而美中關係的賭注遠非俄、朝可比,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深度糾纏,以及中國在人工智慧(AI)、半導體和網路技術等領域挑戰美國霸權的強大能力,使得任何一步棋都可能引發全球性的連鎖反應。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川普第一任期曾以「國家安全」為名,對從鋁、鋼到廚櫃等一系列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但與此同時,他也曾多次否決幕僚阻止對中銷售的努力,甚至痛斥他們口中的「國家安全」是個「虛假的術語」(fake term of national security),使得美中貿易戰依舊開了後門、談了協議。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模式,如今似乎正以一種更令鷹派不安的方式重演。
「無恥徽章」vs.「中共代理人」:一場由晶元點燃的科技內戰
這場對中路線之爭近日再次被徹底點燃,引爆點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勛在一檔Podcast的驚人言論。黃仁勛如今被視為川普在科技與中國政策上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非正式顧問,他在節目中猛烈抨擊華府的對中鷹派,甚至批評他們佩戴的是「無恥的徽章」(badge of shame),根本談不上「愛國」。此言一出,猶如在鷹派的火藥庫投下一枚燃燒彈。
川普的前白宮戰略長、極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巴農(Steve Bannon)立刻發動反擊,怒斥黃仁勛是「中共代理人(an agent of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並呼籲將其逮捕。支持川普的科技投資家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則在社交媒體上發文,驕傲地宣稱自己就是一名「對中鷹派」,並直指「中共是一個邪惡、殘暴的獨裁政權」——這些反應赤裸裸地揭示了川普陣營內部的深刻分歧。
以黃仁勛與擔任川普政府「AI與加密貨幣沙皇」的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為代表的「商業派」認為,對中鷹派的策略完全錯誤。他們主張讓北京「沉迷」(hooked)於美國的先進科技,才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最佳路徑。如此一來,可以防止中國企業在其他市場累積足夠的實力與市佔率,進而反噬美國公司。
「這種試圖在政府內部將中國鷹派與商界人士對立起來的敘事,是基於一種錯誤的二分法。」薩克斯在一次訪談中辯解道,「我們都同意必須在AI競賽中戰勝中國。問題在於戰術。我們相信,獲勝的方式是通過支持美國的創新、基礎設施、能源和出口。」
今年八月,川普政府推翻了先前對輝達和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MD)部分AI晶元的銷售禁令,交換條件是政府將從中抽取15%的銷售分成。儘管更高階的AI晶元仍被禁止銷往中國,但這一舉動已被鷹派視為重大讓步。隨著華盛頓與北京談判的繼續,未來還有多少先進技術的出口限制會被放寬,沒有人說得准。
究竟是「對中強硬」還是「生意至上」?
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白宮方面堅稱川普對中國的立場依然強硬,並以今年對中國商品徵收的嚴厲關稅為證。白宮發言人安娜・凱莉(Anna Kelly)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回應:「正如總統所言,他與習主席有著良好的關係,他依靠這種關係為美國人民爭取更好的結果,例如在不損害我們國家安全的情況下,達成為數百萬美國人民和企業挽救TikTok的協議。」白宮官員顯然認為,川普完全有能力在商業利益和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不過彭博也注意到,白宮今年9月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撤回了對蘭登・海德(Landon Heid)的提名。海德原本被提名為商務部負責出口管制的國際安全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助理部長。他曾是美國駐北京的外交官,直到今年二月,他還是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的技術政策專家,該委員會以對中強硬立場著稱。
在今年4月的提名聽證會上,海德曾發出警告,稱中國對新興技術的追求「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構成了深遠的威脅」。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士透露,海德在白宮內部被視為「過於鷹派」,他的提名被撤回,象徵著白宮與眾議院中國問題委員會之間日益擴大的分歧。儘管白宮方面堅稱撤回提名與其政策立場無關,但這一事件無疑加深了外界的疑慮。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一些著名的對中懷疑論者,如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和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中國政策議題上大多選擇了沉默,似乎正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戰場。
華府的「既視感」:歷史倒轉回2015年?
對華府的資深中國觀察家來說,當前的氛圍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既視感」(déjà vu),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川普第一任期之前、那個由商界利益主導對中政策的年代。彭博直言,川普當年正是憑藉著打破華府親商、綏靖的對中政策共識而崛起,進而成功塑造兩黨在「強力反制中國」議題上的華府新共識,如今這項共識卻在他自己的手中一步一步被侵蝕。
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自稱「對中鷹派」的史劍道(Derek Scissors)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基本上就是2015年川普改變對中政策基調之前,主導中國政策的那群人」、「這其中存在的諷刺之處是,川普改變了關於中國問題的對話基調,而現在你卻看到,這些人正在他擔任總統期間,又把這個基調改回去。」
儘管如此,仍有對中鷹派人士相信,他們最終能贏得這場鬥爭。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中國問題專家邁克爾・索博利克(Michael Sobolik)表示,在華府內部,對北京以及那些為中國遊說的商業利益集團,仍然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且強大的懷疑:「相信我們可以在不犧牲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利潤最大化,這種想法確實很有吸引力,但中共就是有辦法曝露這種論調的的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