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 11 月

川普笑到最後?歐學者秀數據打臉北京王牌

川習會落幕後,美中稀土戰暫時休兵,不少人認為北京手握稀土王牌,對美國形同鎖喉。歐洲學者並不認同,直言傳統觀點認為美國依賴中國的稀土,使其在地緣政治上處於嚴重劣勢,實際上,中國才是依賴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提供高附加價值稀土化合物的國家。因此,北京對稀土出口的任何限制都可能讓中國遭到反噬。

義大利博科尼大學(Bocconi University)歐洲政策制定研究所所長格羅斯(Daniel Gros),在知名期刊《Project Syndicate》發表評論文章稱,上周川習會就兩國貿易戰達成休戰協議。川普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以換取中國取消對稀土的出口管制。

許多人將此協議視為中國的勝利,習近平透過渲染稀土供應短缺的威脅,迫使美國在關稅問題上做出讓步。但仔細分析相關數據後發現,中國並非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稀土領域的巨頭。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

文章指出,稀土元素是許多高科技產品製造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從智慧型手機到戰鬥機都需要它們。乍看之下,中國似乎在這一領域幾乎擁有壟斷地位,佔美國稀土進口總量的70%以上。然而,這個數字主要指的是尚未經過深度加工的稀土金屬,而美國此類金屬的年度進口總額僅約 2500 萬美元。其中,中國的供應量約為 2100 萬美元,這僅佔美國整體進口額的 0.001%,其實在經濟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文章認為,即使美國失去對稀土金屬的取得管道,其經濟受損也將相當有限。以其中一項主要用途為例:稀土金屬常被用來製造更高性能的永久磁鐵。然而,儘管替代材料的成本更高,但仍有完全可行的替代方案。假設不用中國來源的稀土金屬製造磁鐵,成本因此增加10倍,總額也不過是 2.5 億美元。對於一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 30 兆美元 的國家來說,這筆金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頂多只是四捨五入時出現的微小誤差而已。

更重要的是,稀土礦物還以另一種形式進行國際貿易—稀土化合物。這類產品的加工程度更高,且對製造業而言也更具關鍵性。而在稀土化合物方面,美國實際上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尤其是對中國。

以 2023 年為例,美國稀土化合物的出口額達 3.55 億美元,幾乎是其進口額(1.8 億美元)的兩倍,其中對中國的出口佔了近9成。整體來看,2024 年中國共進口約 14 億美元 的稀土化合物(來源不限於美國),而其出口的稀土金屬僅約 4 億美元。2023 年時,中國在這方面的逆差甚至更大。

因此,儘管傳統觀點認為美國依賴中國稀土,使其處於嚴重的地緣政治劣勢,但實際上是中國依賴美國(和其他國家)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加工礦物。此外,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擴張,中國的稀土複合逆差一直在快速增長,而稀土金屬的出口卻停滯不前。

從兩國製造業的性質來看,這種情況完全說得通。美國的製造業規模相對較小,主要集中於高科技的利基產品,因此其對稀土的需求多半來自國防與軍事生產。這些需求固然重要,但並非特別複雜或難以滿足。

以 F-35 隱形戰鬥機為例,生產一架需要數百磅的一種稀土元素—鏑(dysprosium)。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資料,美國每年進口約 300 噸鏑。這個數量足以製造約 1000 架 F-35 戰機,遠遠超過美國每年實際生產的 120 至 150 架。

相比之下,中國龐大的製造業體系生產大量依賴稀土材料的消費性產品。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從總重量來看,製造一架 F-35 戰鬥機所需的稀土含量,大致相當於製造100萬支智慧型手機所需的量;而製造1千架 F-35 所需的稀土,則相當於全球每年生產的10億支智慧型手機所需的量。

考量到中國不僅生產數以百萬計的智慧型手機,還製造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其整體稀土需求量遠遠超過美國,這也是中國在稀土供應與需求兩端都扮演關鍵角色的原因之一。

更令中國面臨挑戰的是,製造一支智慧型手機雖然只需極少量稀土(估計約 0.3 公克),但這些稀土分散於多種不同的化合物中,而非以未加工的金屬形式存在。

因此,美國在稀土化合物方面的貿易順差,實際上賦予了它相當大的戰略籌碼。若中國限制稀土金屬的出口,就可能反過來失去取得稀土化合物的機會,而這些化合物正是中國龐大製造業極度依賴的關鍵材料。

川普笑到最後?歐學者秀數據打臉北京王牌

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中國揚言停止稀土出口,犯了1個真正的錯誤。(美聯社資料照)

文章直言,中國政府過去在稀土問題上也曾「操之過急」。2010 年時,中國大幅限制稀土出口,目的並非出於地緣政治考量,而是為了促進稀土金屬在國內的深度加工。然而,這一政策導致稀土價格急劇上漲,最高漲幅達到先前價格的10倍。結果,全球各地的生產商紛紛投入資金,開發替代性材料與替代製程。不久之後,市場需求便急速萎縮。

事實證明,稀土並非不可替代。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 說得對,中國使用稀土作為地緣政治武器來對抗美國,這是「一個真正的錯誤」,而美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動力尋找替代方案。

文章總結,中國於 2010 年實施出口管制後,稀土價格大約花了 2年時間 才回到原先水準。而中國政府則在近 5年後才取消相關限制,部分原因是受到WTO不利裁決的促使。然而,即使 WTO 禁止此類出口限制的規定不足以讓中國卻步,如今中國在稀土化合物貿易上出現的逆差,也應該足以成為中國不再重蹈覆轍的理由,特別是這樣的逆差在15年前尚不存在。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