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 9 月

國際

國際

請蒲亭為兒童實現和平 梅蘭妮亞親筆信內容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峰會上遞給俄羅斯總統蒲亭一份特殊的禮物:由他的妻子、第一夫人梅蘭妮亞撰寫的信函,信中懇求這位俄羅斯領袖為了兒童實現和平。 法新社報導,昨天川普和蒲亭的峰會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後,梅蘭妮亞(Melania Trump)辦公室今天在社群平台X轉發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報導刊登了這封簡短的信函。 根據福斯新聞,川普將這封「和平信」交給蒲亭後,蒲亭立即打開閱讀,雙方代表團都在一旁看著。 信中寫道:「在現今這個世界,有些孩子被迫靜靜地笑,不受周遭黑暗的影響。」信上有梅蘭妮亞的簽名,但沒有提到烏克蘭。 「蒲亭先生,您憑一己之力就能恢復他們悅耳的笑聲。守護這些孩子的純真,您所做的不僅僅是為了俄羅斯,而是為了全人類。」 信中寫道:「這樣大膽的想法超越人類的一切分歧,而蒲亭先生,您今天就有能力大筆一揮,將這個願景付諸實踐。現在是時候了。」 今年7月,川普曾表示,他出生於斯洛維尼亞的妻子幫他改變了對蒲亭的看法。 川普說:「我回家後告訴第一夫人,『你知道嗎,我今天和蒲亭通了電話,我們談得非常愉快。』」 「然後她說,『喔,是嗎?剛剛又有一座城市被炸了。』」 川普在他的第2個任期開始後不久,就試圖與蒲亭恢復友好關係,他競選時曾承諾要在24小時內結束烏克蘭戰爭。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澤倫斯基赴美前晤歐盟領袖 稱安全保障可參考北約模式
國際

澤倫斯基赴美前晤歐盟領袖 稱安全保障可參考北約模式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歐新社)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將就俄烏戰事於18日訪美,今天在布魯塞爾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會談商討細節,他表示停火後的安全保障可參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第五條集體防衛原則,重申領土問題應由兩國領導人直接處理,倡召開烏、俄、美三方會談。 在美俄峰會未能就俄烏戰事取得共識之際,澤倫斯基將於18日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會晤,討論停火細節。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與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今會晤後舉行聯合記者會時指出,目前尚未就安全保障取得明確安排,但美方表達參與意願,歐方角色亦在研議中。他強調:「我們需要可行的安全保障機制,類似北約第五條款。」 北約第五條規定,任一會員國遭攻擊時,其餘成員將視為對全體攻擊,並共同防衛。 澤倫斯基認為,爭取加入歐盟亦屬安全保障的一環,並呼籲歐盟應公平處理烏克蘭與摩爾多瓦的入盟申請,避免受到外部壓力干預。 談及俄方停火條件,澤倫斯基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提出多項要求,需進一步協商,但目前首要之務是促成停火,並儘速達成共識。他指出,儘管普亭暫無停火意願,「但他必須停止戰事」。 對於有關領土讓渡作為談判條件的報導,澤倫斯基強調,在烏克蘭憲法框架下,無法接受以領土交換和平的方案,並表示,與俄方的任何領土相關協議,必須由雙方領袖直接談判。他也呼籲舉行烏、俄、美三方會談,惟俄方目前未展現會談意願,如持續拒絕,國際社會應加重對俄制裁。 馮德萊恩在會中重申支持烏克蘭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她指出,「國際邊界不容透過武力改變,相關決定應由烏克蘭自主作出,並由烏方參與談判」。 馮德萊恩表示,歐盟目前已對俄羅斯實施18輪制裁,正在準備第19輪制裁方案,預計於下月初提出。她強調,歐洲將持續對俄羅斯施加政治...
印度宣布禁止喂鴿子 關閉餵食點引發數百人抗議
國際

印度宣布禁止喂鴿子 關閉餵食點引發數百人抗議

有民眾認為,餵食鴿子早已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部分,資料照。(法新社) 庄文仁/核稿編輯〔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印度西部城市孟買近日頒布1項規定,禁止人民在公共場所餵食鴿子,引起民眾議論,甚至在13日政府關閉1個已設立數十年的鴿子餵食點時,還造成數百人到場抗議,與現場警方爆發衝突。據《BBC》報導,孟買卡布塔卡納(kabutarkhana)成為鴿子餵食點已長達數十年,不料13日印度政府竟要關閉該地區,不少民眾至現場抗議,不僅撕毀現場防水布,還有人當場威脅要進行絕食。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了解,由於擔心鴿子糞便會影響人們健康,因此印度包含孟買在內等3個城市日前宣布禁止民眾餵食鴿子,並指出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早有設立相關規範,像是威尼斯就禁止在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喂鴿子,而紐約以及倫敦則是設立規則更嚴謹的餵食區。但印度有民眾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餵食鴿子早已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部分,例如耆那教認為喂鴿子是教眾虔誠的義務,印度電影時常利用鴿子食用穀物的鏡頭當成孟買或德里等城市的背景畫面。此外,相關餵食點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像是擁有數十年歷史的鴿子餵食點卡布塔卡納最初是糧食捐贈所。然而,有學者直接表明,印度的鴿子問題其實已經對民眾造成影響。德里生物專家胡德薩爾(Faiyaz Khudsar)指出,由於食物充足以及沒有天敵,鴿子在印度繁殖速度過快,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鴿子的數量已成長150%以上,甚至造成同屬城市鳥類的麻雀近年來數量急遽減少,形成生態上的失衡。胡德薩爾說明,這些鴿子會在住家以及公共場所留下大量糞便,研究統計,每隻鴿子1年可製造多達15公斤的排泄物,這裡面又包含至少7種人畜共通病原體,會導致人類罹患肺炎、真菌感染等相關...
將重啟核一廠一號機?  反核團體告林全恐嚇公眾
國際

將重啟核一廠一號機? 反核團體告林全恐嚇公眾

反核團體今到台北地檢署,告發行政院長林全。(記者錢利忠攝) [記者錢利忠/台北報導]針對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可能朝重新啟用核一廠方向思考;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等多個公民團體,今早到台北地檢署告發,指控林全涉恐嚇公眾、毀棄損壞等罪;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召集人林瑞珠表示,林全不排除重啟核一的說法,已引起民眾恐慌,才決定對林全提告。林瑞珠表示,台灣並不缺電,缺電是行政部門及台電製造出來的假象,從未提出明確的缺電原因,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統計年報,台灣現有4800多萬瓩的發電裝置容量,歷史最高發電量為3800多萬瓩,代表台灣有足夠的發電能力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瑞珠說,林全身為行政院長,應知道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統計年報數據,以及台電需電量的數據,明顯無供應不足的情況,捨棄政府正式文書,而輕信無根據的說詞,涉違反刑法之毀損罪。林瑞珠指出,林全主張重啟核一廠一號機此一老朽不堪啟用的核電機組,無異於人為的「福島核災」,或是「車諾比核災」,林全是長期關心核能與公眾安全人士,深知其嚴重危害性,此舉已涉恐嚇公眾罪。上周一,針對政府有意重啟核一廠一號機一事,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才以個人身分向北檢提告,指控經濟部長李世光、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意圖重啟全世界最危險的核電機組,涉及公共危險罪;今早,反核團體提告的層級再拉高到行政院長層級。 來源:自由時報...
國際

「雙普會」後曝普京開出強硬條件,並點名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峰會後,傳出普京開出強硬條件,要烏克蘭撤出頓內茨克和盧甘斯克,並凍結在赫松和札波羅熱的前線,還要求美國承認俄羅斯對相關領土的主權。川普雖稱這次會談「成功」,但普京幾乎沒有讓步,只提到願意討論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甚至把中國點名為可能的保障方,引發外界質疑3方峰會能否真正達成重大突破。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Axios報道,據兩名知情人士向Axios透露,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峰會中提出的和平條件,包括要求烏克蘭完全撤出其東部兩個地區。川普將於18日在華府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Donald Trump)。川普在峰會後的通話中也告訴歐洲領導人,他希望最早在22日安排1次與普京、澤倫斯基的3方峰會。不過,普京尚未公開承諾出席此會議,而且普京的條件,要達成重大突破恐怕不太可能。消息人士稱,川普還邀請歐洲領袖參加18日在白宮舉行的會議。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川普及其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在返回美國的途中,向澤倫斯基還有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芬蘭、北約和歐盟領導人簡報了普京的立場。消息人士說,普京要求烏克蘭割讓俄羅斯聲稱擁有的4個地區中的兩個(頓內茨克和盧甘斯克),並在另外兩個地區(赫松和札波羅熱)凍結前線。俄軍幾乎完全控制盧甘斯克,但在頓內茨克只掌握約3/4。1名知情人士表示,普京將「不再推進赫松和札波羅熱」描述為1種讓步,前提是烏克蘭撤出頓內茨克,實際上,俄軍在這些地區已有段時間沒有進展。1名烏克蘭消息人士說,美方認為普京或許願意就俄方控制的蘇梅(Sumy)和哈爾科夫(Kharkiv)地區小部分領土進行談判。這個提...
國際

澳洲控Google搜尋交易涉反競爭 罰款逾10億

Alphabet旗下的谷歌(Google)今天因與澳洲電信公司(Telstra Corp)與新加坡電信旗下的澳星通訊公司(Optus)達成「反競爭」的搜尋交易,遭澳洲監管機構告上法庭。 路透社報導,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保護委員會(ACCC)表示,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間,Google亞太公司與澳洲電信公司與澳星通訊公司達成「協議」,同意在兩家公司銷售的安卓(Android)手機上,僅預先安裝Google搜尋。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在聲明中表示:「作為回報,澳洲電信公司與澳星通訊公司能在使用者在安卓手機上使用Google搜尋時,所產生的廣告收益分一杯羹。」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表示,Google已與監管機構合作並承擔責任,同意共同向聯邦法院提出,應處以5500萬澳元(約新台幣10億7000萬元)罰款。 Google亞太公司及其母公司Google LLC承諾將從安卓手機製造商和電信業者的合約中,移除某些預先安裝的應用程式以及預設搜尋引擎的限制,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已經接受。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席高特裡布(Gina-Cass Gottlieb)指出:「今天的結果…為數百萬澳洲人帶來更多搜尋選擇的可能,也讓具競爭力的搜尋供應商能有效接觸到澳洲消費者。」 Google、澳洲電信公司和澳星通訊公司尚未立即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厄瓜多幫派暴力升級 撞球館7人遭槍殺

厄瓜多幫派暴力再傳駭人聽聞的屠殺案。警方今天說,多名槍手闖入聖多明哥市(Santo Domingo)一間撞球館,射殺至少7人。 法新社報導,厄瓜多國家警察透過WhatsApp群組向記者表示 ,聖多明哥市夜生活區一間撞球館發生槍擊案,「7人中彈身亡」。聖多明哥市距離首都基多(Quito)約150公里。 警方表示,正調查這起事件,並追捕涉案嫌犯。 網路流傳據稱是這場大屠殺的監視器畫面顯示,幾名戴著黑色面罩的槍手朝站在撞球館入口的兩名男子開火,行人驚慌逃竄。 槍手接著進入撞球館繼續開槍,並在警車趕到前逃離現場。 法新社尚未獨立查證該段影片。 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初步調查顯示,這起槍擊案可能與該地區的組織犯罪有關。 位於西南部的觀光城市普拉亞斯(Playas)一間撞球館上個月也發生類似屠殺事件,造成至少9人死亡。此外,今年4月,一群持槍歹徒在距離聖多明哥約30公里的一處鬥雞場殺害12人。 厄瓜多曾經被視為拉丁美洲的和平堡壘,但多年來跨國販毒集團擴張,利用厄瓜多港口將毒品運往美國和歐洲,使國家陷入危機。 厄瓜多販毒組織不斷增加,該國謀殺率從2018年的每10萬居民6起,飆升至2024年的每10萬人38起。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日本大阪道頓堀建築起火1傷 約30輛消防車馳援

日本大阪府鬧區道頓堀今天上午有棟7層樓建築起火,冒出濃濃黑煙,1架直升機以及約30輛消防車已前往灌救。大阪市消防局表示,有1名女性送醫治療,目前傷勢不明。 「每日新聞」報導,當地消防單位今天上午9時50分左右獲報,道頓堀北側的宗右衛門町有棟內含許多商家的建築物1樓起火。 火勢已經延燒到鄰接的建築,警消目前還在確認是否有民眾來不及逃生。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的畫面顯示,起火建築物就位在日本零售連鎖店唐吉訶德道頓堀店,約相隔一棟建築物的地方。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
國際

惶惶不安的美國盟友 料將懇請川普支持烏克蘭

【彭博】--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他的歐洲盟友將於周一抵達華盛頓,急切地想要了解川普在與普丁峰會上究竟做了什麼承諾,並擔心他會逼基輔做出令人難以接受的讓步。 川普將接待澤倫斯基以及幾位歐洲領導人,圍繞他上周五在阿拉斯加州與普丁會面時討論的潛在和平協議進行條款磋商。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預計美國將重點關注俄羅斯要求的領土讓步,而基輔將尋求獲得可能的安全保障。
35年前滅門血案!美佛州長迪尚特簽准執行死刑
國際

35年前滅門血案!美佛州長迪尚特簽准執行死刑

佛州男子皮特曼用刀殺死妻子的妹妹和父母,將於9月17日被處決。圖為佛州州立監獄。(美聯社) 〔編譯謝宜哲/綜合報導〕美國佛州共和黨籍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 已簽署死刑執行令,將於9月17日處決一名30多年前殺害其前妻3名至親並縱火燒屋的男子。這將是迪尚特今年簽署的第12份死刑令,創下佛州近半世紀以來的年度最高紀錄。根據美聯社報導,63歲死囚皮特曼 (David Pittman)1991年因三項一級謀殺、縱火及重大竊盜罪被定罪並判處死刑。案情指出,皮特曼在1990年5月與妻子瑪麗 (Marie)辦理離婚手續期間,前往其岳父母位於波爾克郡 (Polk County)的家中,持刀殺害了岳父諾爾斯(Clarence Knowles)、岳母芭芭拉(Barbara Knowles)及他們的小女兒邦妮(Bonnie),隨後縱火焚燒房屋,並偷走邦妮的汽車,最後再將車輛燒毀。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目擊者指認皮特曼就是從燃燒的汽車旁逃跑的人;另有一名獄中線人作證,稱皮特曼曾向他承認犯下這起滅門血案。報導指出,佛州今年至今已處決9人,死刑執行次數領先全美,遠超過並列第二的德州、南卡羅萊納州(各4人)。目前,佛州最高法院已排定將審理皮特曼的上訴案,預計後續也將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