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 8 月

月子中心倒閉潮 中國中產媽媽的天塌了

  倒閉潮的背後,藏著的不只是行業的危機,更是中產家庭消費觀念的悄然轉變。

  3600元的國家生育補貼落地,月子中心又被推到風口浪尖。

  「要不去重慶中高檔一點的月子中心吧,省得這麼累」。

  「不了吧,現在全國月子中心到處都在爆雷,跑路了怎麼辦」

  「品質服務好點的怎麼會,你家好歹也是中產,雙方父母不帶,月子中心肯定是選擇」。

  住在重慶光環的曾先生在與同事的爭論中,嘴角上洋溢著一絲笑容,又展現了一副無奈。

  喜開顏自然是喜得千金,苦卻是為了老婆。「月子中心不好找,風險也不小呀,很是犯難」。

  這一現象折射出的是,月子中心的生存狀況,曾經五里一個店,堪比幼兒園一樣普及的月子中心,怎麼就成為被嫌棄的對象呢?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把時間線拉長一點看,這場從2025年初開始的月子中心倒閉潮,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凍住了無數中產媽媽的「月子計劃」。全國連鎖的愛家月子中心六七十家門店一夜崩塌,緊接著,杭州、寧波、上海等地的月子中心接連「爆雷」。

  這場倒閉潮的背後,藏著的不只是行業的危機,更是中產家庭消費觀念的悄然轉變。中產媽媽們,或許要換個方法坐月子了。

  01倒閉潮

  2025年1月7日,最先炸鍋的是一則出現在愛家月子中心的出餐群的內部通知,「公司因經營不善,無力繼續運營,正式進入破產程序。」

  這個在上海、江蘇、浙江等8個省份22個城市開了67家門店的連鎖品牌,說倒就倒了。更讓人揪心的是,2023年被它併購的「瑞嬰麗」月子中心,也跟著停擺了。

  有寶媽翻出公眾號2024年10月的推文,那時的愛家還在高調宣傳「全國布局再提速」,誰能想到短短三個月後,就成了壓垮行業信任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但這不是孤例,事件正在慢慢發酵。

  2025年的春天,對於剛生完寶寶的王琳來說,本該是沉浸在初為人母喜悅中的日子。可她怎麼也沒想到,一覺醒來,寧波鑫紫羅蘭月子中心的房間里空蕩蕩的——月嫂不見了,保潔阿姨沒影了,連走廊里的熱水都停了。交出去的29300元全款打了水漂,抱著嗷嗷待哺的新生兒,她只能在冷水中給孩子換尿布,餓了就啃幾口沒營養的外賣。更讓人心慌的是,微信群里,和她一樣遭遇的寶媽還有16個,沒入住卻交了錢的家庭更是超過40戶。

  就在王琳崩潰的前一天,杭州的李娜正收拾東西準備去蜜悅月子中心報到,卻刷到了「門店連夜關停」的消息。她趕緊打電話,聽筒里只有冰冷的忙音。社交平台上,「月子中心跑路」的求助帖像雪片一樣飛來,有人說自己定的套餐還有三天就到期,有人曬出厚厚一沓繳費憑證哭問「錢還能要回來嗎」。  

  這場倒閉潮好像是不約而同的。

  幾乎是同一時間,杭州的海豚灣、初蕊、蜜悅、月內閣等多家月子中心集體「關門謝客」。有產婦當天就要入住,到了門口才發現大門緊鎖,玻璃窗上貼著一張模糊的「暫停營業」通知。社交平台上,#杭州月子中心集體跑路#的話題迅速發酵,評論區里全是相似的經歷:「我定的2萬8的套餐,還有一周就到期了」「銷售上周還催我交尾款,幸虧沒交」。

  即便是一線大城市的張姐,在行業摸爬滾打了快10年,最近也感受到了寒意。2025年2月,公司突然約談員工,新入職的小姑娘和退休返聘的護士長被辭退了;以前給寶寶用的進口尿不濕,換成了沒聽過的本地牌子;2024年的年終獎更是「縮水」嚴重,說好的13薪,最後只拿到2000塊。「大家都在傳公司沒錢了,可我這個年紀,轉行能幹啥?不轉行,萬一公司跑了,欠的工資找誰要?」

  此前《南方人物周刊》曾報道和統計,光是2025年初的兩個多月里,全國就有十餘家月子中心關停。而往前數三年,上海、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大城市,至少有上百家月子中心玩起了「消失術」。曾經遍地開花的月子中心,如今正經歷一場慘烈的「淘汰賽」。

  02走下神壇的根因,

  月子中心踩了哪些坑?

  經濟大環境不好,中產跟著消費降級,這是外界普遍認知裡面的原因。

  其實,事實遠非如此簡單,高成本、低生育、價格戰會是主因嗎?

  月子中心這股風,是從2000年前後從中國台灣吹到大陸的。但真正火起來,還是2016年那陣。

  那一年,國家放開了全面二孩政策,80後、90後成了生孩子的主力。這批年輕父母和老一輩不一樣,她們不信「月子里不能洗澡」「不能開空調」的老規矩,更信科學護理。加上那幾年大家手裡的錢變多了,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噌噌往上漲,「花錢買省心」成了很多家庭的選擇。

  有位在月子中心做過銷售的大姐回憶:「2016年那陣子,根本不用出去跑業務,坐在店裡就能接到單。最多的時候一個月簽三四十單,保底能賺3萬塊。」 某知名月子會所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二胎媽媽佔比40%,2018年直接衝到了60%。  

  需求一上來,市場就像被撒了把種子,噌噌冒出一堆月子中心。就說鄭州,2016年才13家,到2018年春節就變成了50多家。可粥就那麼多,僧越來越多,麻煩就來了。

  首先是價格虛高得離譜。

  按理說,價格該和城市消費能力掛鉤,可很多月子中心的定價,完全脫離了普通人的承受範圍。聖貝拉旗下的「小貝拉」主打「平價市場」,可最低套餐也要7.88萬,比去年還漲了1萬。在人均工資不到5000的襄陽,最便宜的月子中心套餐要19800元,相當於普通打工人4個月的工資。

  再看高端市場,更是讓人咋舌。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被稱為「月子中心愛馬仕」的聖貝拉,最低套餐18.88萬,最高檔的女王套餐,100天要200多萬。業內有個不成文的標準:年入40萬-80萬、凈資產200萬-500萬的家庭才算「達標客戶」。其他品牌如巍閣、茉莉智慧,價格也在13.88萬到40萬之間。

  可即便定價這麼高,90%的月子中心還是不賺錢。有知情人士透露:「成本2.5萬的套餐,賣3萬到5萬都可能虧。」

  為啥?因為成本太高了,換句話說,月子中心是個重資產。

  在一些公開報道中,中國政法大學的李維華副教授研究連鎖行業多年,他算過一筆賬:月子中心對環境要求高,陽光、溫濕度、潔凈度都得達標,房租自然不便宜;月嫂、護士、營養師這些專業人員,工資也低不了;還有嬰兒用品、月子餐,樣樣都得花錢。這些剛性支出,對現金流是極大的考驗。

  如在大城市開一家有一定規模的月子中心,沒有幾十萬首次投資是拿不下來的,每月的固定運營成本同樣不是小數。

  就拿某家知名月子中心來說,早在2023年的房租花了1.26億,佔總營收的22.5%;勞工成本1.22億,占銷售成本的30%以上;光是月子餐,一年就花了4230萬。這麼算下來,利潤空間被擠得所剩無幾。

  市場經濟一直是優勝劣汰的競爭,市場已經供過於求了,猶如房地產一般。

  《中國母嬰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月子中心數量增長了近80%,可需求只增長了40%~50%。也就是說,開的店越來越多,但願意花錢去的人沒跟上。

  這背後,生育率下降是繞不開的原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出生率6.77‰,創了歷史新低。而2016年,這個數字還是1786萬。生孩子的人少了,月子中心的客戶自然就少了。

  可就在生育率走低的時候,很多月子中心還在瘋狂擴張,連鎖品牌心裡可能想得更多的是資本的故事,而問題就容易出在此處。

  愛家月子中心就是個典型例子,2024年一年就新開了37家店,進入17個新城市,年底號稱「近80家門店」。擴張需要錢,怎麼辦?愛家想出了「低價引流」的招: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一對一」服務只賣19800元,比別家「一對多」還便宜。  

  這種模式其實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比如用低價吸引客戶付全款,再用這筆錢開新店,新店再拉新客戶交錢,循環往複。2023年生育率跌到冰點,月子中心數量反而增長80%,靠的就是這種「燒錢換規模」的玩法。

  可這終究是飲鴆止渴,你降價,別人也得跟著降,不然就沒客戶,月子中心幾乎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老路。

  《中國母嬰服務產業發展報告》指出,月子中心的固定成本佔比高達65%,但90%的同行都卷進了價格戰。結果就是,大家都在虧損,只是看誰撐得久。2024年開始,這些泡沫終於撐不住了,倒閉潮也就來了。

  總結下來,雖不乏客觀的市場環境因素,母嬰產業尤其是月子中心本身的畸形發展,卻成了大量倒閉的主要原因。

  03中產媽媽的月子服務該何去何從?

  月子中心的倒閉潮,最受傷的還是那些把「去月子中心」當成生育標配的中產媽媽。她們大多是職場女性,習慣了高效、專業的服務,生孩子前就精打細算:請月嫂不專業,讓老人來照顧容易鬧矛盾,不如花幾萬塊去月子中心,省心又科學。可現在,錢花了,罪卻沒少受,「月子自由」成了泡影。

  這場風波其實也在悄悄改變了中產媽媽的消費習慣。

  以前,很多人選月子中心看的是「牌子響不響」「裝修夠不夠高檔」「有沒有明星同款套餐」,甚至把這當成一種「身份象徵」。可現在,大家更關心的是「這家店開了多久」「有沒有拖欠工資」「預付款能不能監管」。

  開頭一幕故事的結局是,曾先生的老婆親自出來挑選月子中心,她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先在企查查上看公司有沒有失信記錄,再去大眾點評翻近半年的評價,尤其是差評;實地考察時,不看銷售畫的「大餅」,而是直接問月嫂「工資發得及時嗎」,看廚房的食材新鮮度,甚至會悄悄打聽保潔阿姨的工作時長。「價格貴點沒關係,但必須保證安全,錢交出去得踏實。」

  這種消費心態的轉變,其實是「實用主義」的回歸。中產家庭不再為「溢價服務」買單,而是更看重「性價比」——花的每一分錢,都要落到實處。比如,她們寧願多花點錢請有資質的護士,也不願意為「網紅打卡式」的裝修付費;更關心月子餐的營養搭配,而不是餐具夠不夠精緻。

  還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全周期服務」越來越受歡迎。以前,月子中心只做「產後42天」的生意,現在,聰明的機構已經開始延伸服務鏈條:從備孕時的調理指導,到孕期的產檢陪同、心理疏導,再到產後的康復訓練、育兒課程,甚至包括寶寶周歲前的早教銜接。

  很多月子中心開始這麼做,它不再盯著「42天月子」這塊蛋糕,而是把自己定位成「女性全周期夥伴」。比如,給備孕媽媽提供個性化的調理方案,孕期組織瑜伽課和育兒講座,產後不僅做身體康復,還幫媽媽們做職業規劃諮詢。這種模式,讓客戶黏性大大提高,也擺脫了「靠出生率吃飯」的被動局面。

  對於那些還想在行業里活下去的月子中心來說,眼下最該做的,是回歸服務本身。不是靠低價搶客戶,也不是靠擴張撐場面,而是把細節做好:月嫂的培訓能不能更專業?月子餐能不能根據產婦體質定製?寶寶的護理能不能更精細化?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恰恰是媽媽們最在意的。

  雖然2018年就出台了《母嬰保健服務場所通用要求》,但畢竟是「推薦性標準」,沒有強制力。很多月子中心掛著「專業」的牌子,實際連基本的消毒流程都不規範。如果能出台更嚴格的監管措施,比如預付款必須進入第三方監管賬戶,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定期公示經營狀況,就能讓消費者更放心。

  說到底,月子中心的本質是「服務行業」,核心是「讓人安心」。那些能活下來的,一定是懂得「客戶需要什麼就給什麼」的機構——不玩套路,不搞虛的,把產婦和寶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這場倒閉潮,對行業來說或許是場陣痛,但也可能是個轉機。它撕掉了月子中心「高大上」的偽裝,逼著整個行業回歸理性。對於中產媽媽來說,這未必是壞事——未來,她們或許能花更少的錢,享受到更靠譜的服務,真正實現「輕鬆坐月子」的願望。

  而那些消失在倒閉潮里的月子中心,也給所有行業提了個醒:任何時候,都別把消費者當「韭菜」,踏踏實實做事,才是長久之道。

  那麼,直擊靈魂的拷問是,中產媽媽們,還能信任月子中心嗎?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