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武俠片的人應該都會記得一個逗趣畫面。 處於劣勢的武士突然低下身子,冷不防地抓起地面一把砂或泥土扔向對手的眼睛,趁機溜之大吉,有時候還能夠因此扭轉局面呢。 像極了美中貿易戰、科技戰里,原本一路挨打的中國拿稀土金屬(rare earths)作保命符,並在激烈的戰況中立於不敗之地。
拿經濟資源當作工具或武器,用以實現政治、外交目標,積極面叫做國家治略(statecraft),消極面或防衛性措施則是國家經濟安全。 比較時髦的講法就是地緣經濟(geoeconomics)。
冷戰時期阿拉伯國家的原油、二戰後躍升為國際清算和儲備貨幣的美元(可用以限制國際匯兌等金融制裁)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兩大殺手鐧。 但在這種地緣經濟年代,由於各國之間不管是否屬於敵對陣營,大家經貿關係都高度互賴,以致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當作武器。
就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藉由口罩和疫苗輸出,企圖改變接受支持國家的對台立場,甚至換取不追究中國在新冠病毒傳播的責任; 近來川普2.0更赤裸裸地以美國市場作為槓桿,迫使經貿夥伴對美大幅開放本國市場,甚至大舉採購和投資(融資),都是活生生的例證。
不過,要論戲劇性的話,以上這些案例恐怕都比不上稀土金屬。
「中東有原油,中國有稀土金屬」,即使高瞻遠矚如鄧小平,在1992年說出這句話時,應該也未能料到,稀土金屬會在現世如此風光。 晚近隨著碳排放等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為了緩和全球氣候變遷問題,能源轉型和綠能發展幾乎成為同義詞。 加上高端科技製程優化等需要,稀土金屬的戰略地位早已超越原油等化石燃料。
以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和超音速戰鬥機(導彈)為例,都需要高性能磁鐵或永磁馬達(強力磁鐵可大幅縮小馬達和其他電子儀器體積),而在鍛煉永久磁鐵過程中,則需要釹、釤、鈷等稀土金屬元素作為觸媒。 另外,製造半導體不可或缺的鎵、鍺、鎳等金屬,其化學性質雖和稀土金屬不同,但重要性則如出一轍,一般稱之為關鍵金屬材料。
以上這兩者概念上都是稀有金屬,而中國在這些戰略資源的蘊藏、生產和囤積,在在教人驚奇。
川普急於讓中國解除稀土金屬出口管制,已陸續傳出美國將放寬對中高科技輸出管制清單的範圍和強度。 (資料照片/美聯社)
單就稀土金屬來說,中國因為掌控全球過半蘊藏、三分之二生產和九成提煉產能,在對美歐的國際經貿談判和國家安全捍衛方面,目前至少都能維持均勢(下棋用語),甚至逐漸取得優勢。 簡單來講,全球對稀土金屬的需求愈來愈高,而其中九成都由中國供應,接近完全壟斷。
中國在稀土金屬擁有這種支配優勢,類似於軍事上的要塞、電信通訊產業領域的關鍵樞紐設施,或國際海運中的蘇伊士運河,堪稱國家安全戰略層次的咽喉點(choke points)。
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尤指法國)在內,西方陣營當然都已察覺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正急起直追加強開採、回收或尋找替代物資,避免在稀土金屬問題上被中國掐住脖子。 說穿了,就是「在不動用武器的戰爭中」和時間賽跑。
前不久,美日對等關稅談判達成協議,日本承諾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其中投資項目除了半導體和藥品之外,教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用以開發稀土金屬。
話說回來,絕大部分的稀土金屬並不是真的稀少罕見,帶有稀土之名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來由於他們的化學性質相似,總是在礦床中共生,故難以直接開採、提煉或符合商業開發利益; 二來乃相對於鐵、銅、鋅、鉛、鋁等通用性高且已被大量使用的基本金屬。
前者也意謂著稀土金屬的開採往往會伴隨著大面積的環境破壞,甚至污染,而這也部分解釋了何以晚近中國在稀土金屬材料方面,能夠遙遙領先西方世界。 當然,中國打從一開始即投入龐大人力物力針對礦產深加探勘、研究,以及包括周恩來等領導人深具戰略觀,更是功不可沒。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之初,即已在中央政府成立地質部,主責礦業開發。 出身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的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更在文革期間下放到大西部(甘肅省),在祁連山成礦帶流連找礦十四年,和稀土金屬可說有著特殊淵源。
至於中國的稀土金屬如何影響台灣的前途和命運? 我這裡倒是有個受惠於地緣經濟學的看待角度。
美中霸權競爭包括貿易戰和科技戰,其中科技戰的重大轉折點要屬「一〇七」事件。 亦即2022年10月7日美國拜登總統宣布,加強對中國半導體等高科技出口管制措施,包括使用美國的硬體設備、技術專利、甚至在第三地製造,以及擁有美國國籍的個人和在美註冊公司,都受到嚴格規範。
近來在美中貿易談判中,由於川普急於緩和雙方對立,並讓中國趕緊解除始於今年四月的稀土金屬出口管制,已經陸續傳出美國政府將放寬對中國高科技輸出管制清單的範圍和強度,作為交換籌碼。
一旦中國握有製造先進半導體所需的技術和設備,代表著中國毋須再仰賴西方的高科技供應鏈。 到時候,中國會在國際政治角力中取得主導地位,而台灣將首當其衝。
本文有關稀土金屬的專業知識,部分取材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這本書,左卷健男著,究竟出版社(2022年)。 本文有關地緣經濟學的論述概念深受《不動用武器的戰爭》此書啟發,鈴木一人著,明白出版社(2025年)。
※作者洪財隆為前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2017年─2025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經濟學碩士。 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等職。 著有《壓力下的優雅:喚醒以人為本的台灣經濟》、《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等書,翻譯《克魯曼驚奇》。 興趣包含:撞球、西洋棋、脫口秀研究、聽中島美雪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