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9 8 月

北京暴雨,誰被困在洪水中?

過去一周因北京暴雨災害喪命的44人里,有31人是來自密雲區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

比上述官方通報更觸目驚心的,是網民和媒體在這家位於市郊的養老院拍攝的畫面。

網傳視頻顯示,洪水過境時,一名被困在養老院的老人眼見窗外水位越漲越高,無助地趴在窗邊揮手呼救。

另據財新網拍攝的現場照片,洪水退潮後,多架輪椅浸泡在養老院走廊的淤泥中。房間里的床鋪被掀翻,洪水留下的水位線比衣櫃更高,牆上還能清晰看到有人按下的泥手印。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根據星期四(7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密雲區在本輪強降雨過程中受災最嚴重,太師屯鎮又是密雲受災最重的地區。上述養老院位於密雲水庫上游的太師屯鎮街,7月28日災情發生當天,養老院內共有77人;除了八名工作人員,69位老人中有55人處於失能或半失能狀態。

據遇難者家屬披露,這家養老院內入住的多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在洪水中倖存下來的大多是能行走的老人,「想辦法站上了窗檯或椅子上」。

密雲區委書記余衛國在發布會上一度哽咽,指這些老人年紀與他父母相仿,卻因為暴雨災害離世,「我們非常難過、深感悲痛。」

余衛國說,養老院所在的鎮中心區域長期來「都是安全的」,因此應急預案沒有將它列入人員轉移範圍。他坦言:「這說明我們的預案是有漏洞的,我們對於極端天氣的認識是不足的。」

儘管語氣誠懇,但網民很快發現背後的邏輯問題:密雲水庫是北京重要的防洪屏障,水庫附近的養老院里有50多名失能老人,照理應被列為重點防汛單位,為什麼沒被優先轉移?

養老院周圍居民告訴媒體,養老院是附近一帶地勢最低的地方,並非官方形容的那樣安全。財新網報道稱,受災後,比養老院還靠近河道的居民家中最高水位只有1.5米,但養老院最高水位達到2米多。

此外,本輪北京暴雨始於7月23日,密雲區也在7月26日晚間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在7月28日事發之前,有沒有人評估過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是否應被提前轉移?如果來不及轉移,養老院是否有足夠的防洪設備和應對措施?

根據官方通報,暴雨期間密雲共轉移20個鎮街205個村的1萬6000餘人。但《紐約時報》引述密雲北庄鎮的幾名居民說法,稱他們事先並未收到洪水預警,是在28日凌晨醒來時才意識到危險自行撤離,當時洪水已經過了膝蓋。

這輪強降雨不僅影響北京,也波及華北地區其他省市。太師屯鎮養老中心被淹沒前一天,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的一輛中巴車也消失在洪水中。根據大同官方通報,中巴車7月27日凌晨5時左右失聯,當時車上有14人;截至7月30日傍晚6時,共發現10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

據《南方周末》報道,車上人員多為農村中老年女工,她們天沒亮就出發,是為了趕到大棚里摘辣椒補貼家用。當地一名村幹部說,下暴雨前,村裡通知過村民注意汛期安全問題,但並未明確禁止在下雨期間招工。

養老院里的失能老人、偏遠郊區的農戶、山區的農村女工,這些弱勢人群由於信息相對滯後、逃生和自救能力較為薄弱,在災害來襲時往往成為受影響最大的群體。對於老弱病殘等脆弱群體,是否應出台一套更具針對性的應急與救援預案?

雖然中國北方通常乾旱少雨,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近年來北方頻頻暴雨成災。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導致至少79人死亡;2021年7月,極端降雨引發的洪災令河南省上千萬人受災;2023年7月,京津冀地區有至少62人在暴雨災害中死亡。

過去一周的北京洪災造成44人死亡,其中31人來自密雲區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圖為太師屯村的戶外籃球場星期一(7月28日)被暴雨淹沒。 (法新社)

過去一周的北京洪災造成44人死亡,其中31人來自密雲區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圖為太師屯村的戶外籃球場星期一(7月28日)被暴雨淹沒。 (法新社)

據北京市氣象台消息,本輪北京極端強降水持續超過147小時,超越2023年7月的83小時。當極端天氣日益頻繁且不斷升級,「預案漏洞」和「認識不足」無法被一再作為向公眾交代的理由。人們更想知道,經過多輪暴雨考驗,北方城市是否建立起更完善的防洪機制、更先進的預警體系?

本次災害發生後,有網民在社媒上質疑官方預警不及時、疏散不到位,還有人懷疑密雲受災與密雲水庫泄洪有關。這些疑問沒有得到官方回應或澄清,反而是多篇和災情相關的媒體報道陸續遭刪除。這樣的行為,怎麼確保問責到位、及時整改?

暴雨和洪水這類天災難以避免,但因行政疏失導致的人禍,必須及時制止。今年的雨季還沒有結束,倘若相關問題沒有及時找到答案,恐怕還有更多人要受困於暴雨中。

作者: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