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儲蓄大國。中國政府希望民眾多消費、少儲蓄。為了將經濟從持續四年的低迷中拯救出來,政府還希望民眾承擔更多債務。
今年3月,國家金融監管機構敦促銀行擴大消費信貸,並提供更靈活的還款條件。上個月,政策制定者承諾提供「創新」金融服務以提振消費。
然而,許多中國消費者依然心存顧慮。令人擔憂的是,他們當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出現債務違約。
從2021年到2024年,由於人們對房價大幅下跌感到擔憂害怕,紛紛將錢存入銀行,中國居民儲蓄總額增長了50%。同期,家庭無力償還的貸款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對北京而言,擴大對信貸的獲取似乎是刺激經濟的快捷方式。但這種鼓勵消費者借貸的做法有可能加深日益嚴重的個人債務危機。許多借款人,尤其是年輕人,因金融知識匱乏、青年失業率高企以及工資停滯不前而陷入了債務循環。
陷入這種循環的人形形色色,有工廠工人,有年輕職場人士,還有零工經濟從業者。他們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生活在對違約的恐懼、討債電話和巨大的羞恥感中。
我採訪的一位27歲的上海科技行業從業者表示,他經常從一個在線消費金融應用程序借錢來償還欠另一個應用程序的資金。他說焦慮感令人窒息。「陷入了一個網貸是越積累越多的循環,」他說。他要求我只使用他的姓——夏。由於擔心政府的報復,我採訪的另外三人也要求匿名。
中國經濟出現日益擴大的分化。條件較好的人為不時之需儲蓄更多。條件較差的人別無選擇,只能背負債務。
北京大學的學生,攝於5月。許多借款人,尤其是年輕人,陷入了債務循環。
中國人民銀行最近一個季度對全國50個城市的2萬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悲觀。他們對就業保障的看法已跌至歷史最低點。他們的消費意願也降至新冠疫情高峰以來的最低水平。
研究諮詢公司龍洲經訊的數據顯示,去年估計有2500萬至3400萬人拖欠個人貸款,是2019年的兩倍。如果算上逾期但尚未違約的貸款,風險借款人的數量則膨脹至6100萬至8300萬。這相當於15歲及以上總人口的5%至7%。
與美國一樣,違約在中國會破壞個人信用記錄,使人們無法在未來借款,並嚴重限制他們的向上流動空間。但由於中國缺乏正式的破產制度來允許個人清除債務,導致後果愈發嚴重。
對於許多負債纍纍的個體來說,借更多貸款是為了生存,而非消費。
上海的科技從業者夏先生表示,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通過支付寶的花唄服務借小額款項來支付基本開銷。2019年畢業後,他的債務激增,最高時超過了5萬元——如果他有穩定的工作,這個金額本可以應付。但他說,畢業以來有一半時間都處於失業狀態。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經濟學家史宗瀚表示:「在中國,從網路上獲得消費貸款很容易,可能比其他許多國家都容易。」
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平台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它們都設有貸款平台。這些平台與國有銀行合作,由於房地產崩盤衝擊了銀行業務,國有銀行急於向消費者放貸。在線貸款的利率通常高於信用卡,而在中國,在線支付的使用範圍也遠廣於信用卡。
互聯網上的貸款邀約無處不在。在外賣應用上下單時,用戶會被詢問是否需要貸款支付餐費。
夏先生表示,獲取貸款通常只需提供基本的身份和就業信息,資金幾乎能即時到賬。
中國廣州的一家服裝作坊。中國各地的債務負擔問題普遍存在,從工廠工人到年輕職場人士,各行各業均受其影響。
儘管從2018年起就負債,夏先生卻對利息或信用評分的運作機制知之甚少。我採訪的四位借款人中,沒有一個能說出自己貸款的利率或服務費。
但他們都表示自己存在焦慮、抑鬱或失眠問題。其中一位是重慶的26歲外賣員,他在凌晨4點給我發郵件,說自己壓力大得睡不著。
另一位男子因幾次創業失敗和長期失業背負了約160萬元的債務,他說自己曾想過跳樓。他和妻子都30多歲,過去兩年幾乎沒有收入,找工作也屢屢碰壁,只因被認為年紀太大。
這位只透露自己姓邵的男子說,他於6月10日錯過了貸款還款期。第二天上午9點,催收人員就開始不停地打電話。
「就是恐嚇你、侮辱你,」他說,他們的核心目的就是搞你的心態,就是讓你承受不住壓力,然後自己去想辦法,無論去別的平台借也好,去找親戚朋友借也好,得讓我把這個錢還上。」
他事先在網上論壇了解了其他類似遭遇者的經歷,也和在催收公司工作的朋友聊過,有了些心理準備。但即便如此,壓力還是難以承受。
邵先生還沒經歷過許多人認為最糟糕的事:公開羞辱。催收人員會開始撥打借款人手機通訊錄里的家人和朋友電話,這種策略原則上是被禁止的,但仍被廣泛使用。
許多借款人在債務違約前很久就已感受到這種羞恥。社會價值觀在發生轉變,但經歷過艱難歲月的中國老一輩人,往往對年輕人嚴厲評判。
一位女企業家聽完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中文播客後,給我發了一條長消息,其中說:「我們中國人勤儉節約的美德到哪兒去了?」
中國良渚的一家咖啡館。據龍洲經訊的估計,去年中國約有2500萬至3400萬人出現個人貸款逾期,是2019年的兩倍。
但也有人反對將責任歸咎於借款人,認為問題出在中國的信用體系。
「放貸機制就是個甜蜜陷阱,」一位播客聽眾評論道,「專門設計用來在普通人最脆弱的時候套住他們。」
另一條評論用了一個中國成語,將政府推動消費貸款比作「飲鴆止渴」,認為這無法解決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經濟困境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只是通過鼓勵透支未來來拖延不可避免的問題。
政策制定者已提出諸如「信用修復」計劃等提案,幫助違約者重新獲得貸款資格,但分析人士稱,這些計劃可能需要時間才能建立。當局還規定,債務催收機構每天對每位債務人最多只能撥打三次電話,並禁止在非工作時間打電話。然而,針對催收人員的投訴仍在激增,這表明執行力度薄弱。
而且,中國沒有個人破產制度,幾乎沒有債務免除的途徑。貸款違約可能會留下永久的污點。
因消費債務產生的絕望感普遍存在。
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上,一個名為「戒社」的賬號就像債務人的線上互助會。直播時,這位30歲的主播會朗讀那些自稱沉迷網路借貸者的懺悔。他最重要的建議是:告訴父母,立即尋求幫助。
該賬號有超過100萬粉絲。在社交媒體平台微博上,一個呼籲所有網路借貸者觀看這些視頻的話題標籤已獲得1.7億次瀏覽,有超過7萬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