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0日),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公布,由航天駕駛員張陸、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載荷專家張洪章3名航天員組成,張陸任指令長。
本次任務中的航天員武飛是目前航天員大隊中最年輕的航天員,1993年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從小就是航天迷的他,現在終於有機會作為航天工程師奔赴太空。
從仰望英雄返鄉的草原孩子,到即將親手觸摸星辰的航天工程師,他的飛天路是什麼樣?
2025年6月20日,航天員武飛進行出艙程序訓練。攝影:徐部
從草原追風到太空逐夢 他奮鬥了22年
在太空遨遊的場景,對年少的武飛來說,或許只是一幅模糊的畫面。彼時的他在2003年目睹了神舟五號返回地球、著陸在內蒙古區域後,飛天的夢想才剛剛啟程。
「因為我是內蒙古人,從2003年的時候就對載人航天有很深的印象。」武飛說,「初高中時,我非常喜歡看軍事雜誌,當時看到很多國外先進的軍事裝備,就想著哪一天我們也能有這樣好的裝備引領世界軍事的發展。」
懷揣這份夢想,他順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並在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航天相關工作。從幕後設計者到台前飛行者,身份的轉變對他而言是一場最美的意外。
在得知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的消息之前,武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作為航天員,在航天器裡面去進行實驗。「得知有選拔的消息時,我是非常高興,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也很幸運通過了層層選拔成為航天員。」
他把自己比作是 中國空間站里的「管家」
選拔過程中,武飛印象最深的是有關離心機的選拔考核。第一次感受到8個G的重量壓在身上,他幾乎無法呼吸,面部肌肉也被壓縮變形:「那時就真正感受到,航天探索是用身體對抗物理的過程,雖然危險,卻意義非凡。如果你不是特別熱愛這個事業,不是特別想去挑戰自我的話,就可能會在這個場景下選擇放棄。」
成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坦言,自己的學習模式發生了根本轉變。以前是「掘一口深井」,追求極致深度;現在還需要「拓一片汪洋」,構建知識的廣度。
「以前我們是想在一個領域去更深地挖掘背後的原理機理,做得更深一點。成為航天員後恰恰相反,不需要我們在一個領域特別精,但需要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所以就需要改變這樣的學習方法。」武飛說。
在地面做實驗時,是把太空的環境搬到地面,讓地面復現太空的環境,然後來搭建實驗系統。而現在,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有機會到真正的失重環境下,去實地親眼看看這些科學實驗。武飛打了個比方,他就好比成為了中國空間站里的管家,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照料好十多個關鍵分系統,確保這座「太空家園」的平穩運行。
「我們空間站有10多個重要的分系統,包括環控生保、GNC、通信、能源、儀錶等,這些分系統都非常重要。」武飛說,他的工作就是要通過儀錶的監測,保證各個分系統的運行是正常的,如果有異常情況,需要第一時間告訴地面。一旦空間站設備發生異常和故障,還需要對它進行相應的維護維修升級。
70後、80後、90後一起飛天 三人默契早已融入工作生活
在「太空家園」里,武飛這個「90後」航天飛行工程師將與「70後」指令長、「80後」載荷專家,組成一個跨越代際的「天團」。在他看來,「互補」是團隊的關鍵詞。在專業知識背景方面,他們能互相幫助。
2025年08月21日,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張洪章(左)、張陸(中)、武飛 進行機櫃設備操作訓練。攝影:徐部
武飛說,「指令長張陸是一個比較沉穩冷靜的人,他有很多年的飛行經驗,他的存在讓我們能感覺到有底氣。我作為90後,想做很多的嘗試,指令長給予了我足夠大的空間,去包容我;張洪章是載荷專家,他對科學實驗有非常執著的追求,他在每一個訓練現場,每一次科學實驗的訓練,都要做到刨根問底,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的這種熱愛,也推動了我們乘組對每個科學實驗項目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種默契,早已融入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在一次應急故障處置訓練中,他們甚至無需交流,僅憑一個眼神、一種直覺,便心照不宣地互換角色,高效化解突發險情。
這份隊友之情,在艱苦的「睡眠剝奪訓練」中更顯珍貴。當生理與心理的極限被推向邊緣,張洪章專門帶來的快板,似乎瞬間縮短了那些難熬的時光:「在我們困得不行、特別難受的時候,他總會用自己的方式,或是打快板,或是講笑話,讓我們清醒一些。我覺得他在每一個團隊當中都是這樣的,都能為別人考慮。」
一棵迷你向日葵
承載著父愛,更是向陽而生的使命
即將出征,緊張與期待在這位最年輕的航天員心中交織,但更多的是對未知知識的渴望。對他而言,中國空間站是一部「立體而浩瀚的百科全書」,等待他去翻閱、去書寫。
武飛說,「以前家庭條件不太好的時候,父母堅持讓我讀書,他們覺得知識能改變命運。他們也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人可以平凡,但是絕不能放棄成長。」
這次出征,武飛帶了一棵迷你向日葵。「向日葵的寓意非常好,是積極向陽、向上的狀態。另外,和我女兒有一點關係,她的小名叫小葵。」
武飛希望,在中國空間站里繁忙的工作之餘,每當目光觸及這棵迷你向日葵,彷彿就能看見女兒可愛的笑臉,感受到萬里之外那個小家的溫度。一顆開在中國空間站的向日葵,不僅承載著父愛,更象徵著一份向陽而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