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一再擔心技術進步造成的所謂「副作用」,甚而經常試圖採取限制性的辦法來扭轉和改善。但認真回顧和思考一下歷史,我們會發現,真正需要擔心的從來就不是幻想中的如脫韁野馬般的技術變遷。
這兩周上海氣溫驟降,八十齣頭的岳父說他坐骨神經疼發作得厲害,讓我妻子看一看,有沒有老人保暖用的護腿棉套。妻子上淘寶一搜,幾分鐘就搞定了,快遞第二天到家,妻子給岳父送去,很好用。
這讓我的思緒瞬間跳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時我父親已經五十齣頭,還在上班。有一年秋冬之交,他說自己的肩膀和胳膊疼得受不了。想來應該是肩周炎發作吧,所謂「五十肩」,上了一定年紀很少人能夠逃得掉。加上父親是教師,每天都要舉著手臂在黑板上寫字,肩周炎、網球肘之類的發病概率就會更高。
我父母生我晚,那年我才上初中,但記憶還是相當深。記得我母親花了好幾天時間,用縫紉機加手工,給我父親做了一個套子,里外兩面都是絨布的,當中襯墊了棉絮。當時大概市面上很少有那種彈力面料,所以我媽媽還縫上了拉鏈,用來脫卸。記得我父親戴著這個面套子度過了整個冬天,有時晚上睡覺都戴著……
想想的確如此,如今我自己也到了「五十肩」的年紀。儘管醫學進步一日千里,但對於肩周炎這樣的慢性老年病,直到現在也沒什麼針對性很好的治療手段,發作起來只能忍著,總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才會慢慢緩解。只不過這類慢性病不會有什麼大的威脅,所以大多數人不太當回事。
有些人認為,互聯網帶有天然的歧視性,對老齡人口不友好。然而我們不應該盲目相信這種人云亦云,就拿上面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沒有網購平台來發現市場需求、整合供求兩端,直至更高效地形成價格……那麼就絕不會有我岳父的即時滿足,結果就是四十多年前我母親那樣的辛勞,天下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我媽媽那付巧手!
因此,所謂互聯網的年齡歧視其實是個偽問題。在我看來,它對老年人是不是友好,老年人操作的便捷度感受固然是一個因素,但這並非核心;更重要的在於,它是不是更有效地幫助老年人滿足了他們的重要需求?
互聯網其實可以為老年人做得更多,也更好。
01
我這一代人有一個強烈的共同感受:人到中年以後的某一個階段里,特別擔心來自父母的不速電話。那樣的時刻,當那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號碼在手機屏幕上亮起時,我們的心總總會猛地一沉。
對於我來說,這種煎熬已是十多年前的記憶了。
一次,凌晨兩點多接到媽媽來電,說高血壓幾十年的爸爸夜裡上廁所摔了一跤……那個初春的凌晨,我站在家門口的十字路口招手打的,內心的焦慮是望不到頭的。
另一次,下午三四點接到爸爸的電話,說媽媽剛剛從椅子上站起身時,突然一邊身子不能動了,不知道是不是腦梗了……當晚我在醫院輸液室門口等候,心頭的沮喪比那天的夜色還更加無邊無際。
這樣的時刻,隔三差五就會吞噬我們一回。
還有另一些時刻,電話那頭的訴說並不像上面那樣緊急,但卻更令我們崩潰。比如有一次,父親突然來電,對我說,下一次回家看望他們時要記得專門給媽媽帶點什麼東西。爸爸的這個要求一反常態,所以我一開始覺得異常奇怪。後來才知道,一輩子能幹的媽媽到了八十多歲,腦子越來越糊塗,那段時間經常在家裡無端發脾氣,還指責我對她不孝順等等……
這其實分明就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令父親不知所措。我知道,電話另一頭的父親那個瞬間一定無助得就像一個孤兒,他向我的求助聽上去是多麼蒼白,甚至可笑。
如今我已經熬過了這一段人生的「至暗時刻」。父親於2012年的最後一天最後二十分鐘去世,五年後的2018年春節前夕,母親也走了。二老去世的時候都算得上高壽,走得也都很安詳。
過了四年多,到2022年春天,我忍不住心有餘悸地對妻子感慨:真慶幸我的老父母都已經去世並且安葬好!不然的話,此刻的我們,不知道要擔多少驚、受多少怕、操多少心、勞多少力……
我知道,我的同齡朋友們中的大多數,當下正困在我十多年前的相同煎熬中難以自拔。

02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和醫學進步,全社會的人均預期壽命大大延長了,這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福音。但它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各種慢性病的大量增加。
這不僅是壓在每一個家庭、每個為人子女身上的負擔,也是整個社會的一筆巨大成本,而且未來會一天比一天沉重。
我們經常聽人感慨,為什麼今天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的人那麼多?
原因可能有很多,也很複雜,但最根本的一點在於:這些慢性病說到底都是老年病,以前,大多數人活不到那麼久,所以還沒來得及患上這些「死不了也治不好」的慢性疾病的時候就已經不在人世了。
前兩天刷到AQ(螞蟻集團推出的一款AI健康應用)發起的重陽節倡議書《別讓慢性病搶走我們的父母》,讓人不由心生感慨。
倡議書里提到幾個標誌性的數據,可以讓我們對當前中國的老齡化與慢性疾病的分布狀況有一個大致了解:
◎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
◎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遷,中國超六成的老人處於獨居狀態,真正能像以前那樣常年與子女住在一起的,只有26.8%。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中,75.8%的人被1種及以上慢性病困擾。拿最常見的糖尿病來說,我國65歲以上糖尿病患者已超過3550萬,佔全球四分之一。
◎統計顯示,將近四分之一的老人慢性病問題,是子女代為提問了才得知的。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慢性病死亡人數占我國居民總死亡的比例已超過80%。
……
這還是全國平均,大城市的情況更加觸目驚心。我是上海市黃浦區的政協委員,據我所知,黃浦區僅戶籍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佔到將近一半。考慮到黃浦區是上海市的核心城區,其常住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只會比戶籍人口中更高。
我歷任兩屆政協委員,近十年來目睹了養老問題(其中當然也包含了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是如何從區委、區政府的工作報告中的次要位置一點一點攀上主要、直至核心部分的。而這背後,又是一筆多麼沉重的負擔——遠不僅是財政上的。
如果你去問問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的街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他們一定會告訴你,社區里的老人健康,是現在他們每天的頭等工作。
03
很顯然,我們需要探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人性化程度更高的養老模式。而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活得更久,固然是現代社會賜予人類的福音;但如果活得並不健康,那麼這種福音就會大打折扣,某種程度上還給自己造成痛苦,給他人帶來拖累……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原來的預期一向是比較悲觀的。這種悲觀預判有兩大基礎:一是基於老齡化、少子化的人口變遷趨勢;另一方面,是城市化、人口流動引發的傳統家庭結構解體所致。此外還有相對不太明確的第三點因素:中國的商業化養老服務產業發育相對緩慢、一時半會不太可能有很大的改觀。
所以我以前經常對周圍的朋友說兩句話——
第一句是:我們這代人的前半生是非常幸運的,我們享受到了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
第二句是:但我們的老年將會是相當凄涼的。大家可以看看日本,而我們的未來會更不如他們。
但最近幾年,目睹了AI技術的一日千里,我又變得逐漸樂觀起來。這再一次地印證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人生永遠都不會有什麼不可能更改的鐵定命運,這是因為世上永遠都不會有什麼不可改變的鐵定未來,而這又是因為技術變遷會在瞬間顛覆一切看似堅如磐石的趨勢。
AI技術清晰呈現於醫療和養老領域的可能性,已經令我們目不暇接。前面提到的螞蟻集團推出的健康管理應用AQ,就能夠實在地幫老人解決一些日常健康管理的問題:比如老人想了解慢性病知識、認藥盒上的字,說話問就行;測血壓血糖不用費勁看數據,拿 App 拍一下儀器就懂,有異常還會提醒;子女綁了賬戶,老人數據不對就能第一時間收到警報,等等。
像AQ這種結合了AI的應用,不過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開頭而已。未來的想像空間幾乎是無限的。
回到本文開頭討論過的所謂互聯網的年齡歧視問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總是一再擔心技術進步造成的所謂「副作用」,甚而經常試圖採取限制性的辦法來扭轉和改善。但認真回顧和思考一下歷史,我們會發現,真正需要擔心的從來就不是幻想中的如脫韁野馬般的技術變遷。
真正需要擔心的永遠是制度:如果它不能容納技術進步,就會造成社會的停滯與衰落;如果它的激勵機制發生了偏差,甚至還會把本可以造福社會的技術變成災難性的破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