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 11 月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2025 年 10 月 23 日,西湖大學博士後江夢南在社交平台曬出新生兒照片,配文 「從此生活多了一個你,希望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這則簡短的喜訊瞬間引爆全網,「寫進作文里的女孩當媽媽了」 的感嘆刷屏評論區,無數網友用 「恭喜堅強勇敢的女孩」 訴說著跨越時空的感動。

這份祝福的重量,藏在她與命運抗爭的三十年光陰里。1992 年出生的江夢南,半歲時因肺炎用藥不當墜入無聲世界,被診斷為極重度神經性耳聾。

當父母發現傳統助聽器無法讓她感知聲音時,沒有選擇特殊教育學校,而是決定教她讀唇語 —— 這個 「用眼睛聽世界」 的過程里,一個字往往要重複練習上萬次。課堂上,她必須全程緊盯老師嘴唇,稍一走神就會錯過關鍵內容,課後只能泡在圖書館啃書本,用十倍於常人的努力拚湊知識體系。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這份堅韌支撐她走完了 「困難模式」 的求學路:吉林大學本科、碩士畢業後,2018 年考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攻腫瘤免疫與機器學習,最終戴上博士帽。

2021 年,她獲評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辭 「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成為對其人生最精準的註解,而她在朋友圈寫下的 「知命不懼,日日自新」,更顯內心力量。

博士畢業後,江夢南拒絕停下腳步,加入西湖大學投身前沿科研。即便在孕期,她仍是 「基於深度學習的早發性肺癌免疫微環境預測模型」 項目的核心負責人 —— 這項獲 800 萬元省級資助的研究,旨在用人工智慧提前捕捉肺癌早期信號,為患者爭取生機。她曾說:「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記得向上看一眼光,生命遠比我們想像的堅強」,而這份信念始終貫穿在科研與生活中。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江夢南的幸福並非孤軍奮戰的結果。2024 年 5 月,她與清華同門袁昊結婚,這段因科研結緣的愛情始於實驗室里一句 「吃不吃包子」 的搭訕,婚禮上兩位母親合唱的《為你祈禱》,道盡了兩代人的期盼與愛意。如今新生命的到來,更讓這份情感有了延續。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更令人動容的是,西湖大學用制度為她撐起了 「平衡的天空」。面對女性科研人員常遭遇的 「母職懲罰」——《自然》雜誌調查顯示的產後科研產出下滑困境,學校為她開通 「靈活辦公 + 線上組會」 通道,更通過 「暖心媽媽」 計劃提供每日 2 小時科研託管服務,由工程師接力維護實驗進度。這種制度性賦能,讓她無需在 「母親」 與 「科學家」 的角色間做殘酷選擇。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網友的祝福里,藏著對感動的全新理解。曾經,人們敬佩她 「一個人對抗命運的孤勇」,將她視為絕境中綻放的花朵;如今,更感動於她從 「被世界溫柔以待的女孩」,變成 「用溫柔呵護生命的母親」 的蛻變。有人打趣 「當年作文里的逆襲榜樣,現在要寫夜裡餵奶的章節了」,這份調侃恰恰印證了她形象的立體:她既是攻克科研難題的博士後,也是會為換尿布、哄睡細心鑽研的新手媽媽。

她是感動中國人物,半歲失聰逆襲成清華博士

爭議聲偶有出現 —— 有人擔憂過度關注打擾其隱私,但更多人認為,這份祝福本質是對 「奮鬥者終獲幸福」 的集體共鳴。正如她在人工耳蝸幫助下重新學習發音、適應有聲世界那樣,她的人生始終在 「突破與新生」 中循環,而每一次蛻變,都在刷新人們對 「可能性」 的認知。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