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內自媒體如松分析文章:二戰之後,雖然美蘇英法中等都是戰勝國,但美國的工業體系並未遭到絲毫破壞反而在戰爭中迅速壯大,全球黃金儲備的75%都流入到了美國。此時,非美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就陷入了困境,戰前他們普遍使用金本位制度,但戰後並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支撐本國貨幣的發行,在戰爭過程中各國普遍使用沒有實物擔保的紙幣,但由於軍費支出的急劇膨脹導致紙幣濫發,在戰後釀成了嚴重後果,這以德國戰後的惡性通脹最為典型,如果各國在戰後繼續使用沒有實物擔保的紙幣,就不會被社會接受,這就成為布雷頓森林體出台的背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以黃金為擔保來發行美元,美元與黃金保持固定的兌換關係,而非美貨幣與美元按照固定的匯率掛鉤,也就實現了與黃金之間的變相掛鉤。此時,非美國家為了穩定本國貨幣價值和匯率,就需要儲備美元,美元就成了世界儲備貨幣。
前面已經論述過,這一時期以黃金為擔保發行的美元並不是金本位貨幣。由於1930年之後美國不准許民間持有並交易黃金,也就沒有金幣流通,黃金就無法成為美元的信用之錨。此時,美元與黃金之間固定的兌換關係能否保持穩定,完全取決於美國的國家信用,所以此時的美元是美國的主權貨幣而不是金本位貨幣。七十年代以後,美國開始以美債為擔保來發行美元,美元是否能保持信用取決於美債的信用,即取決於美國的信用,此時的美元也是美國的主權貨幣。
所以,二戰至今的美元都是美國的主權貨幣,這一點最為重要,作為美國主權貨幣的美元紙幣承擔著世界儲備貨幣的職能。
既然美元是美國的主權貨幣,如果美國沒能力回收海外美元,也沒能力為海外美元注入價值,從物理來說這些海外美元就是一張紙,沒有價值。
所以,美元紙幣能否正常承擔世界儲備貨幣的職能,就取決於美國是否有能力回收海外美元,同時也為美元紙幣注入價值,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做不到這兩點,海外美元的價值就會失去保證,就會失去儲備貨幣的地位。
戰後至六十年代,美國經濟一家獨大,而歐亞地區經過戰爭破壞之後處於恢復期,這讓美國的貿易順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1958年。既然擁有貿易順差,美國就有能力回收海外美元,這個過程也是美國輸出價值為海外美元注入價值的過程,加上美元與黃金之間固定的兌換關係穩定了美元的信用水平,作為主權貨幣的美元紙幣就可以穩定地承擔世界儲備貨幣的職責。
但1959年之後形勢突變。下圖是1960年之後美國貿易帳佔GDP的百分比的走勢圖,該線位於零軸以上代表順差,零軸以下就代表逆差。
1959年是重要的一年,從1888年之後美國首次在1959年出現貿易逆差,當年的逆差額是6.01億美元。既然美國是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喪失了通過貿易活動回收海外美元的能力,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國輸出的是價值赤字,也就無法為海外美元注入價值,非美國家為什麼還要持有美元哪?他們只能到美聯儲手中兌換黃金,結果就在1960年釀成第一次美元危機。雖然第一次美元危機的爆發還與美國政府的短期債務等因素有關,但上述「巧合」卻無法忽視,後續的「巧合」更無法忽視。

1960年之後美國恢復貿易順差,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紙幣恢復穩定運行,從上圖可見,到1969年一季度之時,美國貿易順差再次回落到了零的位置,意味著美國沒能力回收海外美元也沒能力為這些海外美元注入價值,結果在1968年四季度爆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然後美國的貿易順差再次回升,可到了1971年3季度美國的貿易順差再次回落到零的位置,此後繼續回落,1971年全年美國的貿易逆差是22.6億美元,各國只能加速從美聯儲手中兌換黃金,以至於尼克松總統不得不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解除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係,這意味著美元危機的總爆發,也意味著戰後美元發行方式的徹底解體。
從上面明顯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戰後開始,美國的貿易順差是持續收縮的態勢,1959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然後貿易逆差的情形不斷加劇,與之相伴的就是60年代的兩次美元危機和1971年8月美元危機的總爆發,這絕不是巧合。與上述貿易順差持續收縮、美元危機持續加劇的趨勢相伴的就是從60年代開始美國的產業不斷外遷,外遷的目的地是歐亞地區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背後的根源當然是美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更高、歐亞地區的人們更適合製造業活動以及美國經濟效率的相對優勢不斷下降,這就是最重要的那條主線——產業不斷外遷、貿易順差轉為貿易逆差並不斷惡化和美元危機三者相伴相生。
經過七十年代的高通脹之後,美國開始使用美債為擔保來發行美元,通過美債投資為海外美元提供迴流渠道並為海外美元賦予價值,作為美國主權貨幣的美元紙幣繼續承擔世界儲備貨幣的職責。從上圖可見,雖然美元的發行方式改變了,但美國產業不斷外遷、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並未改變,只相當於美國通過增加借貸維持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進而維持更高的生產要素價格、傳統的經濟模式和生活模式以及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這就導致貿易逆差的繼續擴大和政府債務率的不斷上升,現在美國政府的負債率已經上升到124%以上,參考下面的兩張圖。


隨著政府負債率上升到100%以上的紅線水平,政府違約風險就開始上升,國債收益率就會上升。這種情形就發生在2021至2022年,隨著美國國債收益率突破80年代初期開始形成的下降趨勢線,轉而進入高位震蕩或升勢,政府財政赤字和違約風險開始急劇上升,通過增加負債維持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之路也就走到了盡頭。
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一樣,使用美債為抵押的美元發行模式之下,美國產業向外轉移的趨勢當然不會改變,而且本世紀以來還在加劇,在上面的美國貿易帳圖形中顯示的異常清楚。
既然我們看清了上述邏輯演變,一切一切的根源就是產業不斷外遷導致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進而導致債務問題的不斷惡化,最終讓美元的發行方式和世界儲備貨幣地位不可持續,如此也就清楚川普政府為什麼要對全球發動關稅戰,他希望阻止產業繼續外流和貿易逆差繼續惡化。
當美債收益率高漲、美債違約風險急劇上升之後,意味著美債吸引海外美元迴流的能力下降,為海外美元注入價值的能力下降,也就難以繼續承擔世界儲備貨幣的職能。
同時,隨著產業不斷外遷對工業體系造成持續的破壞,隨著債務問題不斷惡化,美軍就無法繼續維持全球霸權,這是奧巴馬的第二任期開始持續從歐亞大陸撤軍的根源,也是拜登、川普的第二任期加速從歐亞大陸爭端中抽身而退的原因,這意味著美國霸權喪失。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的過程,是美國的經濟、貿易和金融規則延伸到海外的過程,這些都奠基在美國全球霸權的基礎上,當霸權不在之時,作為美國主權貨幣的美元紙幣繼續充當世界儲備貨幣的基石也就不在了。
美國的霸權地位的喪失,美國無力推動海外美元迴流也無力為海外美元注入足夠價值,從這兩方面來說,現在是美元喪失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時間窗口,這就是目前國際黃金價格運行牛市的根本動力。
2021年至2022年是美債收益率突破80年代初開始形成的下降通道的時間之窗,這意味著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不可持續,此後倫敦黃金現貨價格從2022年9月的每盎司1614.67美元開始啟動新一輪牛市,最高上漲至今年10月17日的4379.38美元,大約三年的時間內漲幅達到171%。
這個漲幅應該恐高嗎?
如果與1999之後黃金牛市前三年(1999年6月至2022年6月)的漲幅約26.5%相比,現在無疑應該恐高了。
但2000年前後是美債收益率下降周期,這是美元的信用上升的周期,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不是受到削弱而是還在強化,所以,將今天與那個時期相比顯然是不合理的。
1971年8月美元正式違約,解除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係,如果將過去三年與1971年之後的三年相比又該如何?下面是倫敦現貨黃金價格在1971至1973年間的走勢圖。



1971至1973年這三年中倫敦現貨黃金價格從每盎司37.33美元上漲至127美元,三年漲幅是240%。隨後的1974年延續升勢,到當年的12月上升至197.5美元的高點之後開始進行中期調整,1975年全年的跌幅約30%。
今天與七十年代初期具有多大的可比性?
兩者都是美債收益率上升的周期,這是美元信用下降周期,都是美元當時的發行方式解體的時期,也都是美國的國際環境開始承壓的時期,七十年代初期受到蘇聯的強大壓力,現在受到亞太大國的衝擊或擠壓,這讓兩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時這兩個時期又有明顯的差異,1973年10月爆發了石油危機,現在顯然不存在這樣的危機;七十年代初還是全球化推進的時期,現在已經是全球化解體的時期;七十年代初的美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現在亞太大國的製造業份額不僅已經遠超美國,還超過了美日德之和;現在是美國失去霸權地位回歸孤立主義的時期,這也與七十年代初具有明顯的不同,等等。綜合上述因素,過去三年國際金價171%的漲幅與七十年代初期240%的漲幅相比,雖然已經值得警惕,但也未到恐高的時候。
當然,上述都只是泛泛而談,不能成為投資依據,未來需要通過基本面的微妙變化和技術面的變化來判斷中期調整的時間窗口。
對於持有實物黃金進行長期投資的人們來說,不必關註上述中期調整,相反,中期調整之時反而是買入的時機。但對於進行貴金屬金融衍生品投資的人士來說,尋找上述中期調整的時間之窗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