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億美元 ——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7 日,這是外國投資者今年從印度股市撤出的總額。就在 2023 年,全年凈流入還高達 200 億美元。短短兩年,從 「熱錢湧入」 到 「資本出逃」,印度不僅成了亞洲外資流出最嚴重的市場,更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信任危機。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 財年(自 2025 年 4 月起)凈外國直接投資(FDI)僅 3.53 億美元,同比暴跌 96.5%,創下歷史最低紀錄。這絕非周期性回調,而是一場系統性的信心崩塌。
資本撤離不是波動,而是潰退。這波撤資潮早在 2024 年 10 月就已初現端倪 —— 單月外資流出超 100 億美元,直接導致印度股市市值蒸發約 1 萬億美元,規模堪比中等經濟體股市總量。進入 2025 年,趨勢加速惡化:第一季度外資撤出 90 億美元,雖較原文表述修正,但仍反映撤離力度。
8 月前兩周,拋售再度升級,外國投資者凈賣出近 2100 億盧比(約合 25 億美元)的印度股票。2025 財年頭幾個月的 FDI 進一步萎縮至 3500 萬美元,同比跌幅高達 98%。從資金來源看,2025 年 7 月以來,美國基金撤資 10 億美元,盧森堡基金撤出 7.65 億美元,日本投資者減持 3.65 億美元。與此同時,印度在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中的配置比例降至 16.7%,為 2023 年 11 月以來最低;反觀中國,份額升至 28.8%,成為最大受益者,資本用腳投票的方向清晰無疑。
高估值故事難以為繼,風險卻持續飆升。表面看是市場情緒波動,實則內外交困。外部衝擊首當其衝:美國對部分印度出口商品加征高達 50% 的關稅,直接打擊印度 IT 服務和製造業的傳統優勢,疊加美聯儲持續維持高利率,美元走強推動全球資本加速迴流美國。但真正讓外資 「不敢投」 的,是印度內部的結構性頑疾。

估值與盈利嚴重脫節,印度股市長期處於新興市場估值高位,2025 年企業預計整體利潤增速僅 5%,明顯低於 2024 年的 8%,遠遜於此前預期的 「雙位數增長」。政策不確定性劇增,有歐洲製造企業高管透露,過去兩年遭遇三次稅務追溯審查、一次銀行賬戶凍結,申訴渠道模糊;新加坡私募基金經理直言 「不敢投,永遠不知道明天會不會被『特別關照』」。營商環境短板難補,基礎設施滯後、官僚效率低下、土地徵用困難等問題長期存在,「製造強國」 口號喊了十年,實際配套卻嚴重缺位。當高增長預期落空,制度風險上升,資本自然選擇撤離。
危機正從股市蔓延至整個金融體系。資本外逃已傳導至外匯市場,2025 年以來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下跌逾 3.7%,加劇進口通脹壓力,對能源和電子元器件依賴進口的行業形成雙重打擊。股市表現同樣低迷,印度基準股指 Nifty 50 已連續 5 個月跑輸 MSCI 亞太指數,創下 2013 年以來最長相對弱勢期,不僅打擊投資者情緒,更可能推高企業海外融資成本,觸發部分美元債再融資風險。面對危機,印度央行近期推出 11 項改革措施,包括簡化外資准入流程、優化資本賬戶管理等,但市場普遍認為這些舉措 「來得晚、力度弱」。投資者要的不是臨時補丁,而是可預期、可信賴的制度環境,政策反覆只會持續消耗資本信任。
印度曾被西方媒體捧為 「下一個中國」,如今卻深陷外資信任危機。當高估值遇上低增長,當雄心遭遇治理短板,這個故事還能翻盤嗎?問題核心早已不是 「要不要改革」,而是 「能不能穩定」。政策透明度、營商環境、估值泡沫三者環環相扣,但若必須優先解決其一,答案無疑是政策透明度。沒有規則的確定性,再低的估值也無人敢碰,再好的基礎設施也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