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過經濟壓力和戰略反抗迫使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休戰,現在似乎正在對歐洲採取同樣的強硬手法。
中國已對歐洲的貿易限制措施進行反擊,指責其搞保護主義,中國還放慢了向歐盟出口關鍵礦產,並更緊密地擁抱俄羅斯,包括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本周安排與歐盟領導人舉行峰會的幾天前承諾支持莫斯科。
這些做法是中國政府在貿易和地緣政治爭端中對歐盟採取的強硬姿態的一部分。中國想讓歐洲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高額關稅,並避免採取進一步的貿易限制措施。歐盟領導人認為中國政府實質上在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同時也擔心中國正在把價格被人為壓低的產品傾銷到歐洲,可能給當地產業造成損害。
中國政府已認識到自己擁有對抗外部壓力的籌碼。它通過展示全球工業如何依賴中國的關鍵礦產供應,頂住了特朗普政府的懲罰性貿易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可能評估後認為自己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因為西方的團結正在瓦解,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正在削弱歐洲與美國的歷史紐帶。
「中國政府認為全球秩序正在不斷變化,」蘇黎世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高喜明(Simona
Grano)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美國是在勉強維持,它已捲入世界各地的多個衝突中,同時在國內面臨兩極分化問題。」
「在跨大西洋聯盟內部出現分裂或疲態跡象的時候,中國領導層看到了更多維護自身利益主張的空間,尤其是在貿易、技術以及國家安全方面,」高喜明說。
這個權衡在中國處理周四峰會談判的態度上已顯而易見,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以及其他歐盟高層領導人將出席峰會。舉行峰會是為了慶祝中國和歐盟建立外交關係50周年,這種紀念日在正常情況下本會是中國政府展示其夥伴關係的機會。
然而,峰會的每個細節似乎都凸顯了中國對權力格局的看法。峰會將在北京舉行,儘管本次輪值主辦方本應是布魯塞爾。據歐盟的說法,此次峰會的會期只有一天,儘管早些時候計劃的是會晤兩天。外界對峰會取得具體成果的預期不高。
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陷入了兩難境地:它一方面想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美國正向歐盟施壓,要求其承諾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另一方面需要與中國保持穩定的關係。
但近年來,由於雙方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去年的逆差超過了3500億美元),加上中國政府與俄羅斯結盟,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已變得更具對抗性。
馮德萊恩本月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時指責中國「向全球市場大量投放廉價的、得到政府補貼的商品,以消滅競爭對手」,並指責中國歧視在華開展業務的歐洲企業。她還警告,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的做法正在歐洲製造不穩定性。
她表示,計劃在北京的峰會上向中國官員提出這些擔憂。但若參照中國近期的強硬姿態,它不太可能在峰會上容忍這種批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反駁了馮德萊恩的說法,稱需要「再平衡」的是歐盟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係。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放緩了對歐洲的稀土礦產出口,這在歐洲各地的高科技企業中敲響了警鐘,並一度導致部分歐洲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的生產線暫時停工。本月,中國對歐盟限制歐洲政府採購中國醫療器械的做法採取了反制措施,對歐洲的醫療設備實施了類似的採購限制。
儘管採取了對抗的態度,但中國政府承擔不起過度緊逼歐洲的後果。中國需要歐洲的市場來消化國內工廠生產的過剩的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國內激烈的價格戰壓低了利潤空間,甚至促使習近平本人以及其他領導人警告企業不要搞「無序低價競爭」。隨著特朗普政府試圖讓其他國家向中國關閉市場,歐洲的重要性有增無減。
「歐洲仍是中國必不可少的經濟夥伴。但如果中國政府錯估形勢的話,可能面臨更嚴峻的孤立局面,」高喜明說。
中國在維持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方面仍持強硬立場——它將俄羅斯視為制衡西方的寶貴夥伴。歐洲長期抱怨,中國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向俄羅斯提供軍民兩用技術,使得克里姆林宮得以延長其烏克蘭戰爭。
中國聲稱在俄烏戰爭中保持中立,但西方對這種說法表示高度懷疑,部分原因是中國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習近平上周在北京會見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時,呼籲雙方「深入推進」夥伴關係,「維護好兩國」的「安全利益」。
據一名了解情況的歐洲官員透露,本月早些時候,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在布魯塞爾對歐盟官員私下說,結束俄烏戰爭不符合北京的利益,因為那可能會讓美國把注意力轉向亞洲。該官員向《紐約時報》講述情況時要求不具名,因為分享的是閉門會議上的談話細節。《南華早報》最早報道了王毅的說法。
中國未對王毅的相關報道置評。
但曾任中國外交官、現任北京的全球化智庫副主任的高志凱表示,沒有理由認為王毅會那樣說,因為中國相信美國完全有能力在亞洲發揮影響力,同時干預烏克蘭局勢的發展。
高志凱對歐洲批評中俄關係的言論不以為然,表示歐洲還是應該管好自己的事,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歐洲人民的生活上。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他們沒資格成為地緣政治對手,」他說。「他們未免自視過高。」
中國在歐洲的戰略本質上是分而治之。中國把歐盟的立場視為鷹派,試圖將歐盟政策的影響最小化,同時討好歐洲的主要企業,尤其是德法企業,高志凱說。
對中國政府會幫助歐洲向克里姆林宮施壓以結束俄烏戰爭的希望已經「破滅」,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的高級研究員陸克(Philippe
Le Corre)說,他對歐盟和中國在貿易問題上妥協也不抱任何樂觀態度。
「雙方之間沒有信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