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 8 月

41歲時所授專業暫停招生 大學老師的轉型再出發之路

兩年前,大學老師梁賀君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學物流工程專業面臨暫停招生,一時間,教學與科研方向都斷裂了。

2023年,為深入貫徹教育部「新工科」建設戰略部署,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全面啟動新一輪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在此次改革中,學院物流工程專業因學科布局調整暫停招生,涉及8名專任教師的轉型發展問題。

那時的梁賀君41歲,內心一度充滿抗拒與迷茫,不過,他還是選擇主動擁抱變革,憑藉大數據專業背景和前瞻性視野,不斷學習和進取,2024年底成功轉型至機器人工程專業,並通過企業掛職實踐實現「人工智慧+遠洋漁業」的產教融合。

專業停招,正視、擁抱變化

物流工程專業暫停招生,對包括梁賀君在內的老師打擊不可謂不大。就梁賀君來說,他已經在物流工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像《冷鏈物流》《食品倉儲與配送》這些課程,他都教授了多年,課堂節奏、教學設計、學生反饋都駕輕就熟。突然之間要重新備課、重新規劃教學方向,這種感覺很不適應。

過去這些年,他也在智慧物流、供應鏈優化等領域積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但隨著專業的調整,這些研究方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託,彷彿所有的努力都將被擱置甚至廢棄。

學院調整梁賀君到機器人工程專業。機器人工程專業涉及《大數據技術原理與應用》《機器人操作系統模擬》課程,而梁賀君此前教授過《數據科學》等課程,轉型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不過,這是一個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方向,涉及機械、電氣、人工智慧等多個學科,對他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臨新挑戰,他意識到,這次專業調整並不是一次被動的「撤退」,而是一次主動的「升級」。它不僅僅是崗位的變化,更是知識體系、教學方法和實踐能力的一次全方位重構。如果不能正視變化、擁抱變化,那就只能被時代淘汰。

為此,為了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他開始系統地學習相關課程內容,查閱大量資料,參加各類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在具有大數據分析的專業背景下,他很快就彌補了機械、電氣、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知識短板。

升級:新的任務和產教融合

2023年11月,梁賀君前往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掛職。這段經歷成為他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在企業一線的工作讓他真正接觸到遠洋漁業智能裝備、遠洋漁業數字化、AI大模型等前沿的應用。這次寶貴的經歷更為他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行業動態、積累實戰經驗的平台。

41歲時所授專業暫停招生 大學老師的轉型再出發之路

2025年3月,梁賀君跟船出海捕撈。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其間,他主動到舟山、煙台、深圳等地的遠洋捕撈船、漁獲加工廠等生產一線,與公司的技術骨幹、管理人員交流探討,了解遠洋漁業在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方面的需求和痛點,為後續的科研工作找准了方向。

「遠洋漁場高精自主導航探魚智能艇研發與應用示範」「AI國際履約助手及合規在線學習平台研發項目」「超低溫藍鰭金槍魚高品質海產品開發及市場推廣」等一系列科研項目的順利獲批,成為他掛職工作的成績單。其中,「遠洋漁場高精自主導航探魚智能艇研發與應用示範」
項目為中農發揭榜挂帥項目,旨在研發出具備高精自主導航和探魚功能的智能艇,應用於遠洋漁場,將大大提高遠洋漁業的捕撈效率和精準度。

此外,他還獲批了教委市級項目「基於AI大模型的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助手」。這些項目的成功立項,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動力。

梁賀君彙報遠洋漁業國際履約AI大模型助手項目進展。

梁賀君彙報遠洋漁業國際履約AI大模型助手項目進展。

返校後,梁賀君積極投身「人工智慧+」課程體系建設,主持了三門校級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他嘗試將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與機器人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教學模式。

這個過程中,他的感悟頗深:所謂轉型,並不是放棄過去,而是將過往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整合、拓展和再創造。如今,梁賀君已逐步融入機器人工程專業的發展之中,並成為漁業工程與裝備團隊的核心成員。

從最初的抗拒與不安,到後來的接受與適應,再到現在的熱愛與投入,這是一段艱難卻充實的成長之路。雖然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但他始終堅信:只有主動求變、持續學習,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站穩腳跟。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