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從1.4萬篇講話、文章與聲明中分析,習近平正處於最強硬、最自信的時刻
這是特朗普重返總統職位以來最重要的一周外交活動。
在特朗普剛剛完成對美國多個重要亞洲盟友的旋風式訪問之後,10月30日他將與習近平會面。
這將是六年來兩人首次坐下來面對面交流。
這六年間,習近平發生了變化。《經濟學人》對他自2013年以來的14000多篇講話、著作和其他文字記錄進行新一輪分析,試圖深入了解他的思維方式。
如今,習近平顯得更加自信、更少遲疑,是一位在談判桌對面難以應對的強硬領導人。
他的「喉舌」不是Truth Social(注,指特朗普擁有的社交媒體),而是中共的機關報《人民日報》。
這份報紙詳細記錄他所有的言論和文章,並在網路資料庫中發布。從2013年至今,相關內容累計超過2000萬字(作為對比,中文聖經不到100萬字)。
分析人士仔細研讀這些海量資料以尋找線索。《經濟學人》則採用計算機方法(見相關圖表),使用演算法將習近平的話語拆分成獨立詞語,並分析在歷年講話中出現頻率的變化。這項分析並未涵蓋他在執政期間「抽空」寫下的130本書。
中國領導人傳遞出日益自信的語調。
習近平強調,中國如今是「強國」(2013年相關講話佔比7%,今年上升至23%)。中國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門檻上(從0%上升到10%),他今年向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多位領導人重複使用這個說法。
這可能反映出他愈發堅定地認為全球力量正在朝中國傾斜。他還談到中國「偉大事業」的復興(從1%升至15%)。
隨著中國影響力增長,他談論台灣的頻率也略有上升(從4%升至7%)。
可以明顯看出,習近平正加速推動中國成為科技中心。從2013年至今,頻率增長最多的詞語是「高質量」,出現在40%的講話中,而十年前僅為3%。這體現了他希望中國經濟增長來源於技術創新。
他頻繁提及「數字」(從1%增至14%)和「科技」(從17%增至27%)。儘管他也談到電動汽車和無人機,但更關注的是人工智慧。
今年,「人工智慧」在他講話中出現的頻率達到13%,而早前幾乎未曾提及。
他語氣變得更加威嚴,也許也不足為奇。
使用頻率下降最多的詞是「希望」,從2013年的47%降至今年的24%。現在,他更傾向於「治理」(從11%升至29%)。
他「關心」的也比以前少了(從19%降至9%)。2013年,他曾對一位店主說,「人民能安心吃飯,就是我最關心的事」。
而今年則沒有類似與民眾交流的場景。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強調「奮鬥」(從53%降至38%)或「信仰」(從21%降至8%),轉而更強調「捍衛」(從2%升至17%)和「保護」(從35%升至49%)。
他現在看到的「中國問題」比以前少了(從52%降至36%),而「秩序」更多了(從4%升至17%)。
這也許反映出某種自負。
習近平如今不太強調「理解」(從24%降至5%),而更喜歡「指出」(從46%升至69%)。講話中「討論」的頻率從16%降至6%,「意見」也從25%降至10%。
2013年,他在博鰲論壇對商界領袖說,「我願聽取你們的意見,和你們溝通。」
而今年,他主要與外國元首交流。
儘管「自我批評」在2013年也只佔1%,但今年首次在他的講話中徹底消失。
他的發言方式更像是一位處於權力頂峰的領導者。但自信與傲慢之間,往往只隔著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