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一蹦床遊樂區內,一名男童因口渴找媽媽喝了珍珠奶茶,隨後又繼續回到蹦床區玩耍,被「珍珠」反流噎住窒息。母親發現孩子異常後,立刻趕來嘗試海姆立克急救法,但毫無效果。最終,孩子送醫搶救1.5小時後,宣告死亡。孩子父親表示,這件事他憋在心裡很難受,希望孩子的這種情況,能給其他孩子們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

孩子因意外身亡,父母悲痛萬分,憋得難受,想找一個發泄的出口可以理解。事實上,這件事的確起到了警示作用,在網路上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響。一些網友紛紛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以應對生活中的意外情況。
應該說,這起悲劇的出現非常巧合。孩子恰好喝了珍珠奶茶,恰好又去跳蹦床,恰好又導致胃食管反流導致卡喉,再加上急救時間窗口非常短,現場缺乏有經驗的急救人員,最終導致意外發生。
回到問題的根本,責任到底該由誰承擔?法治日報一篇報道指出,家長應承擔主要責任,奶茶店是否擔責需結合產品缺陷與提示有效性,遊樂場的責任側重於事發後救助義務。就是說,不管是專家的看法還是網友的觀點,都趨於一致,認為家長的責任要大一些。
這也提醒監護人盡到監管義務,以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特別是,養孩子需要掌握科學常識和急救知識。老人和兒童喝珍珠奶茶是有風險的。監護人應該避免孩子處於風險之中。另一方面,出現悲劇之後不能推卸責任、轉嫁責任,就是說家長維權是有邊界的。
如果家長維權超過邊界,且先不說能否得到賠償,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困擾。在這種背景下,孩子父親再次發聲,承認「第一責任肯定是父母」,可以理解是為了消除、平息輿論爭議,讓事件回歸正常的討論軌道。
這何嘗不是一種警示呢?這表明「越鬧越有理」不僅失去了法理基礎,在道義上也站不住腳,而且越來越得不到公眾的認同。維權應該實事求是,這也是近期諸多網路維權事件給出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