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 11 月

最懂鬆弛的北京中產,在內蒙玩得太「土」了

最懂鬆弛的北京中產,在內蒙玩得太「土」了

內蒙古的秋天裡,還有哪些不可錯過的豐收體驗在排隊?

十月金秋,多少人沖著草原秋景前往內蒙古,結果半路被土豆給「絆」住了。

有一家人看見路邊的田地有好多土豆,就跑去撿。農戶看見了,不但沒攔著,還笑著說:「隨便撿!」原來這些土豆都是秋收後餘下的,本就沒人要。就這樣,「內蒙古撿土豆」在短視頻平台上爆火了。網友笑稱:「500塊油錢,撿一袋土豆值50塊,比排隊進景區高興多了。」

圖片

近日內蒙古撿土豆爆火,官方還推出了多條撿土豆路線。

白撿的土豆,把遠方的客人哄開心了,也給地方文旅鼓足了幹勁。國慶還沒結束,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就公布了5條「撿土豆路線」。有的農家提供現烤土豆的服務,有的提供手套、塑料袋等裝備,還有的村委免費提供熱水。

在撿土豆的基礎上,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增加娃娃菜、貝貝南瓜等多樣化採收體驗;同一個盟里的多倫縣不僅公布官方認證的撿薯點,而且隨手附贈3個瑪瑙撿拾區。無論你是想要好吃的果實,還是好看的寶石,統統都安排妥當。

圖片

多倫秋色。

都說土到極致就是潮。內蒙古的秋天裡,還有哪些不可錯過的豐收體驗在排隊?

「陸地趕海」的快樂,太上頭了

「挖呀挖呀挖」,不只是洗腦兒歌的歌詞,更是當下內蒙古秋遊的標配。

呼和浩特武川縣的土豆田,被自駕遊客擠成了「陸上趕海現場」。有人一手提袋,一手拿小鏟子,在翻過的土壟間尋找大土豆;有人乾脆席地而坐,架起柴火烤土豆,任焦香混著秋風撲面而來。短視頻平台上,帶有#內蒙古撿土豆
話題的視頻播放量破億。

這份熱度看似偶然,其實一點也不意外。要知道,武川土豆,可算是老網紅了。它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員指定食材」,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得到官方推薦。

圖片

農戶熱情推薦武川土豆。

這些土豆生長在北緯41度的「黃金種薯帶」,海拔1500米以上,日照長達3000小時,晝夜溫差大。長出的土豆不僅擁有金燦燦的高顏值,而且澱粉含量格外飽滿。蒸著起沙、烤著開花,外焦里綿,一口下去,原始的甜香湧上來。

每年9月秋收時,大型農機開進廣闊的農田,一壟壟地翻出地底下的土豆。大土豆經過人工分揀裝袋,小土豆留在地表,靜待明年翻耕時做成有機肥。

圖片

呼和浩特武川縣,農戶對土豆進行採挖分裝。

今年趕上土豆豐收,農戶懶得細選的小土豆,正好成了遊客秋遊的「開心果」。不花錢就能享受到「陸地趕海」的快樂,一旦上手開挖,就停不下來。

挖土豆累了,大家還能去附近農家歇歇腳,吃一頓貼秋膘大餐:巴盟燴酸菜,酸菜、槽頭肉和土豆同鍋燉透,酸香熱氣裹著家常味;武川土豆燉羊肉,土豆吸滿湯汁,綿軟中帶著肉香;再來份金黃的土豆餅,外酥里嫩、香氣四溢,一口就能品嘗到豐收的鬆脆。

圖片

呼和浩特特色的土豆面。

暴打葵花盤,太酸爽了

「撿土豆可以火,我們割葵花托也能火。」同樣位於北緯40度的巴彥淖爾,有農戶感到不太服氣。

在短視頻平台里,巴盟的農戶站在比成人還高的葵花田裡,手揮鐮刀上下兩下,碩大的花托便被砍下,然後反手插在粗壯的莖幹上。那流暢的揮刀動作,雖不敢輕易模仿,但高低得去嗑兩把新鮮瓜子。

巴彥淖爾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的河套平原,坐擁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烏梁素海。陽光足、風乾爽,孕育出全國近一半的食用葵。據新華社報道,全國每四顆葵花子,就有一顆出自河套地區。

圖片

巴彥淖爾夏日裡的向日葵花海。

春天裡,百萬畝向日葵連片盛開,組成黃河邊上最熱烈的花海。到了金秋,葵花盤充盈著顆粒飽滿的果實,把葵花稈壓彎了腰。對於吃貨來說,新鮮好嗑的大瓜子即將登場;對於當地孩子來說,「噩夢」又來了。

新收的花托不能耽擱,否則裡面的瓜子會變壞。每到秋收時節,農家孩子一放學就得幫家裡打花托。拿棍子狠狠敲打,瓜子如雨落下,多敲幾下手臂就酸爽到抬不起來。

圖片

綜藝節目里,楊超越麻利敲花盤,網友稱她是「天選種田文女主」。(圖/《非來不可3》)

除了經典的葵瓜子,巴彥淖爾近年還試著在沙地里種起玉米。據《內蒙古日報》報道,磴口縣的沙地玉米今年的秋收創下紀錄,平均畝產超過1348公斤,刷新全國沙地玉米產量紀錄。這些玉米品種向上能結出金黃果實,向下長出強大根系,抓住流動的沙土,起到固沙效果。

土豆、葵籽、玉米,這些看似普通的農作物,正在秋天的內蒙古土地上閃閃發光。

山野的滋味,酸甜口兒

當秋風從平原一路吹進森林,內蒙古的果味也開始濃了。

內蒙古的大興安嶺里,林海浩瀚,搖曳的灌木叢中萌生出上百種野果。只要你擦亮雙眼,用心發現就能有所收穫。

圖片

秋天的大興安嶺美麗又美味。

大興安嶺灌木叢里藏著原生藍莓。採的人要彎腰蹲下,衣角常被枝條勾住。摘下一顆入口,酸中帶花香。這是純凈森林的美味低語。

在興安盟、赤峰、呼倫貝爾一帶,沙果綴滿枝頭。拳頭大小的小果紅得發亮,酸甜可口。或切片晒乾、或熬成果醬,都能把秋天的味道封進玻璃瓶里。花點心思還能釀造成果酒,等到雪落再開封,酸裡帶甜,像一場慢慢回溫的思念。

山丁子就更有個性了。其他的野生果早已過季脫落,往往只有小小的山丁子獨自傲視寒風。它們要挨過第一場霜,才會褪去青澀,顯露出清甜,讓人一嘗就惦記到明年。

圖片

霜越重,山丁子越紅。

這些山果的甜,不是溫室里的乖巧滋味,而是帶著風和霜的野性。每一口都像自然的語言,簡單直接,又動人心弦。

草原的「瑞士卷」,太難拒絕了

如果說平原的味道是土豆的香、山野的味道是果子的甜,那草原的味道,就是風裡那一絲咸香。

錫林浩特草原上,打捆機在金風裡穿行,一卷卷牧草被包成圓潤草捆。它們錯落散在黃綠交織的草地上,像新鮮出爐的「瑞士卷」,可愛又治癒。打工人能拒絕內卷,但不能拒絕「草原瑞士卷」。

圖片

呼倫貝爾秋季豐收的草垛。

呼和浩特的苜蓿草,被稱為「牧草之王」,一年能收四茬。經過晾曬打包成「草罐頭」,能保存兩年不壞。它們是羊肉和牛奶的起點,也是草原產業的未來。烤羊肉、手把肉、奶皮子、奶干……從牧場到餐桌,秋天的香氣在風中層層疊疊。

經過夏天放牧的羊,到秋天肉質最是緊實。只用鹽巴和胡麻油,烤到外焦內嫩,油花滋滋作響。手把肉則是另一種儀式。大塊羊肉煮熟後,蘸韭菜花醬或辣椒面,咬下去草香、奶香、肉香交織,原始又豐盛。

圖片

吃了一個夏天的草,羊知道接著去哪兒嗎?

草原的秋天,是奶食的黃金季。新鮮牛奶被熬成薄如雪片的奶皮子,奶豆腐切成小方塊,在陽光下慢慢風乾;奶干則是牧民的「能量磚」,酸韌有嚼勁,越嚼越香。

從土豆到向日葵從山間小果再到草場「瑞士卷」,秋天的內蒙古豐收一詞不再抽象城市人花幾百塊油錢跑來挖土豆,表面是體驗鄉土,其實是在找回久違的身心合一:彎腰、流汗,打從心底笑出聲。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