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演員入局短劇賽道的消息時常登上熱搜。
「果郡王」李東學轉戰短劇賽道,以出品人的身份推出短劇《怒刺》;婁藝瀟在《我為將軍披戰袍》《套現人生》《三秒預見你》等短劇中以演員的身份出現,同時成立了一個專門孵化短劇的廠牌——兔兔熊;
此前,李若彤在《午後玫瑰》中既是主演,也是監製;倪虹潔同樣在《夫妻的春節》身兼這兩個職位……明星演員與短劇行業的互動當中,一個清晰趨勢正在顯現,他們不僅僅是尋求新的展示平台,且越來越熱衷成為短劇的「舵手」。

在影視資源向頭部集中的當下,大量演員面臨不同程度的困境。與其說從業者們跨界短劇領域是「降維打擊」,不如說是「順勢而為」。
多位短劇從業者向時光網透露,不僅是演員,過往不少拍電影或長劇的導演、編劇或其他幕後人員都紛紛轉型至短劇賽道。明星演員入局短劇賽道會有一定優勢,不僅會獲得更高的番位和片酬。他們「帶資進組」的話,還能參與項目的利潤分成。利潤分成加上短劇播出帶來的商業增量,實際收益或遠超單一片酬的價碼。

明星入局拍短劇
帶資進組、撬動流量,收益或不止片酬
電影、長劇、短劇這三種不同表現形態的作品中,觀眾往往認為電影審美「更高級」,甚至會用「電影感」來誇讚一部長劇的品質在線。反觀很多短劇在大眾印象當中,則是「土味審美」的代名詞,因此明星演員入局短劇賽道時,外界常常會伴有「降咖」或「下凡」等評價。
「老牌影后」劉曉慶、「小龍女」李若彤、憑藉《愛情公寓》走紅的婁藝瀟、參演過《天龍八部》《魔幻手機》等多部爆款的舒暢等明星演員紛紛闖入短劇賽道。
但資深影視從業者布魯布魯西西婭直言,「下凡」這個詞不該用在他們身上。「比如楊冪、趙麗穎、趙露思等當紅演員拍短劇,可以稱之為『下凡』。
當下在電影或長劇領域不具備市場號召力的腰部演員入局短劇賽道,更多是依靠曾經的角色紅利來盤活自身的商業價值。」

布魯布魯西西婭此前有過長劇的從業經歷,為了適應影視行業環境的變化,早於2020年前後開始進入短劇行業,見證著短劇野蠻生長至相對成熟的階段。她分析表示,很多有爆款代表作或者爆紅角色紅利的腰部演員,如今在長劇市場已經「不吃香了」,對這部分演員來說,進入短劇行業是錯位競爭,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首先是番位的提升。腰部演員在長劇中往往只能演配角,在演員表裡排在三番或四番,但在短劇里,他們往往能演男一號和女一號,過往的名氣成為了他們提升番位的重要籌碼。
其次是收益的提升。長劇拍攝需要3-6個月,飾演配角的腰部演員片酬通常按集或按打包價計算,可達數十萬甚至百萬;短劇拍攝周期多為7-15
天,多採取「日薪制」。
多位短劇從業者向時光網透露,「短劇演員」日薪報價可以高達2萬。稍微是「熟面孔」的明星出演短劇,片酬會較普通短劇演員有10%-30%的溢價。不過因為短劇整體預算較低,溢價幅度不會太高,整體片酬或遠低於他們出演長劇的價格,但勝在上線周期短,作品紅利很快就能兌現。
一部長劇從拍攝到上線需要1-2年,但一部短劇從拍攝到上線只需要1-2個月。對於入局短劇的明星而言,片酬只是收益的一部分。
更加重要的是,通過短劇曝光撬動流量,帶動直播帶貨或廣告商單收益。「類似於MCN的玩法。短劇的長尾效應可能會給演員帶來更多的商單,每條商單報價30-50萬,也相當於一部短劇的片酬了。」布魯布魯西西婭解釋道。
多位短劇從業者坦言,曾經風光無限的明星,入局短劇多數是「帶資進組」,甚至成為了「資本本身」。比如婁藝瀟近期成立了一個專門孵化短劇的廠牌「兔兔熊」,解鎖了短劇出品人的身份。「果郡王」李東學也作為出品人參與創作短劇《怒刺》。
據了解,除了真金白銀投資,明星演員也可以將片酬兌換成股份,從而擁有更高的項目話語權,同時獲得利潤分紅等權益。
此外,區別於長劇拍完之後得等1到2年才上線,期間要承擔市場變化以及藝人塌房等風險,1到2個月即可上線的短劇投資回報相對穩定。

婁藝瀟髮長文宣布進軍短劇界

明星演短劇自帶表演優勢
連軸轉需適應「賺辛苦錢」的節奏
除腰部演員外,短劇賽道也吸引了不少頭部明星加入。
例如,今年憑《長夜將盡》斬獲上海電影節影后殊榮的萬茜,其主演的短劇《朱雀堂》已經上線;霍建華與黃宗澤聯袂出演的警匪題材短劇《搏憶》亦已推出。
不缺戲約的頭部藝人入局短劇,背後邏輯有所不同。布魯布魯西西婭指出,「一線明星參演短劇的動機,與許多二線演員主要瞄準『經濟回報』並不完全一致。」
一方面,各大流媒體平台紛紛加碼短劇布局,需要標杆作品來強化其精品化定位。部分平台已將原本用於長劇的預算,調撥10%-20%投入精品短劇品牌。
萬茜主演的《朱雀堂》總成本超4000萬元,相較於大部分短劇數十萬至數百萬的預算,無疑是天花板級別的投資。該劇最初計劃改編為長劇,即使後來嘗試「長劇短做」,製作標準仍向長劇看齊。播出反響不俗後,續作已在籌備。一線明星出演的多為這類樹立行業標杆的精品短劇。

另一方面,頭部演員願意接拍短劇,也可能與其所屬公司與平台間的合作有關。有的是項目打包合作,有的是友情助陣,當然也不排除部分一線明星希望挑戰新領域、拓展表演邊界。
霍建華在警匪題材短劇《搏憶》中飾演一名緝毒警察,他坦言不覺得有所謂的長劇和短劇之分,選戲標準只會看合作的導演、演員以及劇本。
《搏憶》導演是曾憑藉《無間道》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輯的彭發(《童眼》《無聲火》),演員包括黃宗澤和闞清子,班底儼然是優質配置。對於霍建華來說,「喜歡就去演了,只要劇集精彩,讓觀眾看得熱血就可以。」

近年長劇開機率下降,曾擔任《好運家》等多部長劇製片人的內谷也主力轉向了短劇製作,現任芭芙點滿CEO。
過往她合作過張小斐和佟大為等知名藝人,在短劇領域也先後合作過多位大大小小的演員,她指出,明星演員即便在短劇中,角色塑造力依然突出,表演層次與質感明顯優於一般演員。
談及接連出演了《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天降福星》兩部短劇的劉曉慶,內谷贊其表演貼合短劇節奏,「不是浮於表面的演法。而是貼合了短劇的表演方式。」內谷坦言自己可能對劉曉慶有濾鏡,「覺得她演得很好。」
她同時點贊了舒暢在短劇中的表演,直言短劇爆款IP《鄉下真千金,竟是老祖宗》影視化後衍生出多個版本,而舒暢在《鳳棲今朝》的版本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氣質。

多位短劇從業者認為,無論是一線還是二線,明星效應都能為短劇帶來熱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明星演員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都遠超短劇行業的需求。
只是相較長劇,按天為單位拍攝的短劇拍攝往往節奏更快,以至於明星也要連續高強度工作。比如每天連續拍10-14個小時是常事,且需要在疲憊狀態下的仍表現出高情緒張力,適應「賺辛苦錢」的工作節奏。

明星入局短劇或成趨勢
演員選擇從來都是流動的
近日根據市場調研機構Omdia發布報告表示,2025年全球微短劇收入預計將達到110
億美元(約合780.5億元人民幣)。得益於龐大的觀眾規模和移動觀看趨勢,中國市場貢獻了 83%的總收入。
相較電影和劇集市場不斷颳起涼風,短劇市場的活力或將令明星入局成為趨勢。
「內地藝人不像
TVB藝人,後者多將演戲視為一份普通職業,即便不做演員也能接受其他工作,比如去賣保險。如果明星演員想繼續維持高水準生活,那麼一定需要尋求新的變現方式。」短劇製片人內谷分析,與一眾明星湧入直播賽道類似,短劇也將成為藝人的流量入口。
內谷透露,目前短劇是否選用明星演員,主要取決於投資方訴求與項目的變現模式。從適配度來說,如果明星演員與普通演員都適合某一個短劇角色,那麼即便明星片酬有一定溢價,仍可能因其自帶的宣傳效應而被優先考慮,「畢竟在營銷上能節省不少成本。」

明星演員入局短劇自帶一定優勢,未來明星導演、明星公司進場也可能是正常現象。布魯布魯西西婭提到,如今影視公司投資預算收緊,以往一年的預算能開三部戲,現在可能僅能支撐一部,然後剩下幾百萬的流動資金,不足以支撐大項目,所以影視公司可能會把這幾百萬資金拆分投資5-7個短劇項目,再匹配腰部藝人,「一旦押中爆款,收益更具有確定性。」
短劇的成本彈性大、播出確定性高、盈利周期短,這也成為吸引大量從業者跨界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明星演員「下沉」短劇賽道,表現優異的短劇演員也在向長劇領域進階。例如郭宇欣憑藉短劇《盛夏芬德拉》中的白清枚一角圈粉後,便傳出將搭檔丞磊、徐若晗出演民國長劇《玉簟秋》。
影視行業之間的演員選擇,從來都是流動的。演過短劇後,明星還有機會回歸長劇或電影賽道嗎?答案也是肯定的。回歸與否,全看這部作品的商業價值是否因為選擇他們而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