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 11 月

被圍獵的老人們:他是如何從騙子手中「搶」回父母的?

橘子海報警了。因為母親,還有母親從直播間里花三千塊買的手串。

母親學著主播的話,告訴她,這條冰種翡翠手串是「從龍脈里取出來的」,在拍賣會上價值超億元。

橘子海拿過來識圖一搜:同款十元。

類似的事情再三發生在這對母女身上,橘子海索性當起了反詐博主,把圍獵老年人的直播間都曝光在自己的短視頻賬號上,吸引了約十萬名粉絲。她也因此被很多主播「開盒」,收到恐嚇私信,甚至連母親也不站在她這邊。

被圍獵的老人們:他是如何從騙子手中「搶」回父母的?

▲橘子海收集的資料。受訪者供圖

很多像橘子海一樣的年輕人想不通,自己明明已經想盡了方法——調慢家裡網速、冒充騙子陪父母聊天、偷退訂單……只是想把父母們從騙子手中拉回一點,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反而背上了「不孝」的罵名。

「爸媽為什麼寧願相信陌生人,也不相信我?」

「孤獨是最深的漏洞。」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AI向善與數智養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表達了她的看法。在她看來,騙局之所以有效,不只是信息誤導,而是情感競爭的失敗:子女講道理,主播講情緒;子女製造衝突,主播製造共鳴。

「因此,真正有效的辦法,不是替父母識別騙局,而是先恢複信任:讓父母感受到,『我比那個主播更在乎你、更理解你』。」

「明爭暗鬥」

在找警察之前,為了證明主播在騙人,橘子海想了很多辦法——先是帶母親去金店,工作人員瞧了瞧,說這是強酸沖色的石頭,最多值20元。母親覺得人家沒水平。橘子海又把中國近年成交額上億的拍賣會資料都找來,列出其中的玉器,裡面沒有那條手串,母親依然不信。

「讓我女兒看這個直播看上三天,再看是不是騙子。」對著警察,老人撂下這麼一句話。

讓母親如此深信的直播間,被布置成「拍賣會」現場。主播稱,人們在「華夏龍脈」深處發現了一批翡翠原石。這些石頭吸收了天地靈氣,「龍脈」內部機關重重,專業人士歷經艱險才成功取到。母親購買的那串手串,就是由這些原石製作的。佩戴之後,可以長久富貴。

除了手串,母親買來的還有三無保健品、假表,甚至還有一把號稱能鎮宅的「玄龍劍」。光是直播間里這些訂單就花了將近三萬塊,橘子海拿著母親的手機,一單一單翻,心跳越來越快,後來氣得往床上一躺,朝旁邊的母親擺手:「現在別跟我說話。」

▲橘子海母親在直播間購買的商品。圖/受訪者社交平台截圖

她把這段經歷剪成短視頻,發到網上,評論有上萬條。網友都開始吐槽父母買過的各種「神奇」的商品:號稱是保健品的壓片糖果,假的金磚,還有標著「細胞交換」的被子。

每次家裡突然冒出這些「垃圾」,胡婉青都如臨大敵。她知道,母親又上當了。

也不是沒勸過,但老人聽不進去。直到從母親手機里陸陸續續湊出將近十萬塊的賬單,胡婉青決定,得用「硬手段」。

一天夜裡,她摸黑關了家裡的Wi-Fi。第二天一早,母親發現手機連不上網,找她幫忙。胡婉青順勢拿過手機,悄悄打開未成年模式。

打不開直播鏈接,看視頻號也被「需監護人輸入密碼」的提示打斷,母親意識到,是女兒動了手腳。索要密碼不成,老人激動起來,又哭又鬧:「我花自己的錢,跟你有什麼關係?」

胡婉青怕傷了她的身體,不敢再回嘴。她提出了一個妥協條件:把微信號和銀行卡解綁。母親同意了。

「鬥爭」從明處轉到暗處。

母親洗澡、做飯的空當,胡婉青瞅準時機,偷偷抓過手機查賬單、查微信好友列表。她摸出規律:微信昵稱以「A」打頭的、帶電話的,多半是保健品銷售員。

只要發現,胡婉青直接撥過去警告:「別再給我媽推銷,否則投訴。」

「反詐」女兒

母親的手機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她焦慮。

胡婉青白天工作忙,很多次晚上回家,坐在沙發上休息時,她心裡會突然一驚——自己還沒查母親的賬單。

她建了個群,叫「爸媽被三無保健品坑害群」,70多位近乎絕望的子女在群里分享「鬥爭經驗」。翻翻聊天記錄,強烈的共鳴才讓胡婉青心裡的焦躁退下一點。

這些「經驗」五花八門。有人調低了家裡的網速,讓父母看不了直播;有人悄悄打開了社交媒體的關鍵詞屏蔽功能,不讓父母看到「保健品」「情感主播」等相關信息;有人把騙子和父母的聊天截圖投訴到平台,希望能封了騙子的號,也封了父母的號,「變相斷網」。

更有耐心一點的,刪掉騙子的聯繫方式,再註冊同頭像、同昵稱的賬號,裝成騙子和父母聊天。或者,下載「雙端登錄」軟體,把父母的社交媒體賬號登在自己手機上,隨時查看訂單,再偷偷退掉幾個。父母看直播時,自己在一旁豎起耳朵聽,暗自記下主播自報的名號,事後逐個拉黑。

最近幾個月,橘子海蹲守在母親常看的直播間里,這些主播哪一天直播,編造了什麼樣的故事,她都一一記下來,存進電腦的文件夾。

那些離奇的劇情看得她摸不著頭腦。主播自稱是觀眾的「老兒子」「大孫子」,說自己在山洞中發現了很多被關押的正能量主播,決心要調查此事、剷除幕後黑手。

▲橘子海母親沉迷的直播間。受訪者供圖

這類「英雄救世」的戲碼經常上演。有時救的不光是人,還可能是被外國人搶走的一車「華夏瑰寶」。

橘子海的母親就沉迷在這樣一個「正義」世界裡,哪怕是出門逛街,也要戴著耳機聽直播。女兒覺得她像是著了魔,甚至會相信《西遊記》中提到的特異功能,「她真的覺得點穴能把人定住。」

橘子海把這些直播片段發在自己的賬號上,還把簡介改成了「反詐博主」。夜裡睡不著,就開直播訴苦,有時候母親也來看,熱心的網友也會幫橘子海「在線勸母」,投訴那些直播間。

大號被封了,還有小號,過不了多久,被封禁的賬號又都解封。

一切都在反覆。母親偶爾能清醒一些,可沒過多久,又對她說:「我覺得他(主播)還是個好孩子。」

「情深利往」

為什麼母親會如此相信這些陌生人?橘子海想不通。

有網友給出了一個常見的解釋:父母被騙,是因為缺少情感支持,子女陪伴太少。

橘子海承認,母親退休後,一度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本想「做點事」,結果被騙進了傳銷組織。父親每天吃完飯就出門打牌,自己也遠在海外讀書,橘子海知道母親的孤獨。

反而是主播最會抓住這些孤寂的心。面對男觀眾,主播就說:「你人到中年,付出這麼多,家人不理解你。」如果是女觀眾,就講「老公對你不好,兒女不貼心,所以這個優惠是你應該得到的嘉獎」。那些線下的理療店也一樣,除了把老年人聚在店裡,還會組織他們一起去酒店聚餐,去歌舞廳聯歡。

▲理療店組織老人聚餐。受訪者供圖

也有子女不認同這種說法。有人和父母同住,朝夕相處,「陪伴並不少。」不過,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AI向善與數智養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提醒:「陪伴並不等於被理解。」

她解釋,很多子女提供的是「生活性陪伴」——做飯、聊天、接送、問候。但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精神性陪伴」,一種被傾聽、被尊重、被認同的存在感。申琦在研究中提出「情深利往」的概念——許多詐騙直播間並不是一開始就賣假貨或騙人,而是先以陪伴、關心、問候等方式建立起「情感依附」,用「真情」換取信任,再將信任轉化為交易。他們不斷強化情感反饋,稱呼「叔叔阿姨」「家人們」「您最懂健康」,為老人營造出一種被重視、被仰視的心理氛圍。而且,老年人成長於傳統媒介時代,天然就對媒介和數字技術有信任,覺得手機或直播間的話更具權威性。

況且,當前的直播間騙局遠不止線上的噓寒問暖。大量的私域直播依賴於線下的提貨門店來生存,店裡的工作人員會將溫情策略貫徹到底: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機、如何線上購物、如何刷短視頻,哪怕是千篇一律的問題,他們也能不厭其煩。再加上送貨上門,日常的寒暄問暖,甚至主動送老年人就醫,這種情緒價值讓老年人很難不被打動。

而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說,更根本的問題在於,老年人缺乏有意義的社會連接與參與空間。申琦提到,目前許多所謂的老年活動形式單一、內容乏味、組織鬆散,既不「好玩」,也不真正回應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只能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溫度」。

「在一些訪談中我們發現,沉迷直播騙局的老年人手機使用時長顯著增加,一天四五個小時的很常見,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他們線下交往和能被周圍人發現並阻止的機會。」申琦說。

老年人一旦沉迷直播,又會更加與真實社會脫節,便成了惡性循環。

▲直播間正在上演「英雄救美」的虛構劇情。受訪者供圖

親情「斷聯」

在與直播間鬥爭的同時,橘子海遭到了主播團隊的猛烈反攻。

她的賬號被對方以「侵犯名譽權」「侵犯肖像權」的理由集體舉報。每天早上一睜眼,打開後台,滿屏都是自己的視頻被下架的消息。

最令她感到後怕的是被「開盒」(隱私被曝光)。一天,她收到陌生人發來的私信,裡面有她詳細的家庭住址,還有一句話:「剛剛開始吧!」她趕緊拿來母親的手機,把朋友圈裡可能泄露隱私的動態一條條刪乾淨。就連接受記者採訪時,她也只用自己公開的社交媒體賬號連線,不透露任何私人賬號。橘子海稱,自己已經把所有能搜到她私人賬號的入口關掉。

除此之外,橘子海還要面對母親的敵意。有時候,母親看她的眼神像看「仇人」,說話也沖,手機改了密碼防著她,還會悄悄給主播發消息:「我女兒在曝光你們,她欺負好人。」對方隨即打來電話,讓母親清空聊天和轉賬記錄。母親照做,私下成交的唯一證據被毀掉。

這種敵對幾乎讓橘子海崩潰。另一邊,母親對主播卻像對親人,還會發消息關心:「看你直播時,黑眼圈很重,要注意休息。」母親對主播極度信任,主播稱自己被外國人陷害,她就反對女兒出國讀書,主播隨口一句「你女兒的性格可能適合在國外」,她又立馬同意。她甚至還把全家人的隱私信息發過去,讓對方算命。

「我不知道該怎麼相處了。」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馬曉彤。曾經和自己親密無間的父親,如今像變了一個人。

患有痛風的父親,害怕藥物有副作用,也不願意控制飲食,轉而相信理療店。今年,他沒和家人商量,花8000多塊買了理療店推銷的保健品,馬曉彤逼他退貨,兩人大吵一架,從此有了隔閡。以前父親買什麼,總發來圖片讓馬曉彤幫忙查查價格和真假;現在,就算她主動提出幫忙,父親也不回應。

對理療店,父親卻愈發依賴,每天風雨無阻,還打算給店裡送錦旗。中秋節要去親戚家,沒法去理療,還特意向店員請假。店裡給他一個月餅禮盒,他得意地炫耀:「人家對我好,其他老人都還沒拿到禮盒。」到另一個城市探親,也不忘了一瘸一拐地打聽哪裡有理療店。

▲理療店裡的老人邊做理療邊學習養生知識。受訪者供圖

「他跟對方(理療店的工作人員)更親,跟家裡人不親了。」每次聊到父親,馬曉彤都忍不住激動。「我努力拆解套路,他卻往裡鑽。」幾次勸說無果,馬曉彤情緒越來越差,甚至開始求助於心理諮詢。

筋疲力盡的馬曉彤選擇逃避。過去,她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會給家裡打一次電話,如今,非必要不聯繫。偶爾父親來電,也多是聊母親。「理療店」成了兩人都繞開的禁區。

「異地,照顧不了。就算住在一起,也有老人一樣被騙。」

「我沒時間,他們(騙子)有時間、有團隊,當成事業在做。」

「他需要的是情感陪伴,一個電話抵不過人家每天的陪伴。」

勸服自己的理由有很多,最終的對策都指向一個:

「除了不管,我還能怎麼辦?」馬曉彤問。

理解衰老

這種絕望的情緒並不少見。很多子女都在網上訴苦,說自己因為勸阻父母,被冠上「不孝」的「罪名」,甚至被威脅斷絕親子關係。

針對這種溝通的錯位,申琦解釋:年輕人習慣於理性、快速、任務化的交流,而老年人則更需要緩慢、細膩、有情緒溫度的回應。尤其是當子女不耐煩地強調「說了多少遍了,別信這個」「你怎麼這麼笨,又被騙了」,老年人會感受到被否定、被貶低的情緒,產生防禦心理。而直播間的主播不會反駁,只會附和、安慰、鼓勵。

「這也是為什麼,當子女用理性的方式去『教育』父母、去『揭穿騙局』時,老人反而更疏遠、對立。」

王思瑜理解父親的自尊。她雖然曾向父親表明要「對抗到底」,家裡的氣氛卻始終平和。

父親退休後,閑了下來,常去理療店。熱情的店員邀請老人進了相對隱蔽的私域直播間,「裡面都是老人願意聽的,淞滬會戰、長征的故事。」王思瑜說,主播把普通的食品宣傳成保健品,父親成箱成箱地買。她曾拿到過這種私域直播間的密碼,本想錄下主播虛假宣傳的證據,但剛進群聊沒幾分鐘,就被踢了出去。

「爸爸在我心裡一直是個很正派的人,可現在相信這群騙人的,形象都醜化了。」王思瑜沒急眼,只是像小時候父親教育自己那樣「教育」父親。她沒事就上網搜集類似騙局的報道,收藏在手機里,吃早飯的時候,把這些案例念給父親聽。周末開車帶父母出去玩,音響里放的不是歌,而是新聞案例。為了給父親一些價值感,王思瑜還給他安排了為全家人買早餐的「工作」。

漸漸地,父親只在閑暇時看直播,不再下單,事情就此翻篇。王思瑜從來沒有要求父親承認自己被騙。父親之前是警察,很在意在子女心中「正直」的形象。「他覺得自己是權威,我要給他留點自尊。」

申琦也建議,子女與其在父母被騙後居高臨下地憤怒指責,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溝通渠道,並真正做到「常回家看看」。「在溝通中讓防騙教育變成換位思考、家庭共情的過程。」

也是最近,步入四十歲,宇荷開始看不清近處的字,還有不少白髮,她才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衰老,開始理解父母的恐懼。今年五月底,她回了趟老家,決定從自己的身體變化聊起,重新和母親溝通。

宇荷的父母陷入各種騙局已有十年。她吵過,罵過,報過案,把保健品扔到門外,退了他們手機里的群。舊的群走了,一個新的群又來了。那種前進一步又退後兩步的反覆讓她疲憊。

為了這次談話,她做了不少心理準備。死亡話題一直是這個家庭里的禁忌,「談不好就像在詛咒。」但那幾天,一場關於生命的探討在飯桌、在街上、在散步時不斷展開,話題從身體延伸到父母之間的感情,再到婚姻——她未婚未育,這本來也是極少涉及的話題,後來又談到死亡。

也是那次回家,她發現家裡又多了一張磁療床——母親花四萬多元買的。不同以往,她沒再吵,冷靜地收集證據、聯繫市監局,陪母親一起去退貨。

她鄭重地告訴母親,自己也在變老,能理解他們的不安,「如果身體不舒服,就跟我說,我帶你們去醫院。」

雖然態度不算堅定,但幾天後,母親把家裡的其他保健品也退了。

「雖然我也不知道,下次回家會不會又買回來新的。」

但十年來,像是看到一個溺水的人終於有了一點求生欲,宇荷第一次看到轉機。

(除申琦外,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