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3 11 月

一株綠植100萬,中產「銷金窟」又出王炸?

中產一株草,縣城一套房

立冬後,編輯部老G到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陽台春意盎然,放眼望去全是綠植。

好奇老G正打算隨手亂摸的時候,卻被朋友狠狠制止了。據老G朋友說,這些闊葉綠植不是普通綠植,而是——

「熱帶植物」,簡稱熱植。

聽完這個名字,老G並不懂其中的含金量。直到朋友曝出了這些熱植的身價:

這邊一片葉子2000;

那邊一棵幼苗小1萬;

一整個陽台的植物總價在5萬以上……

想想自己的月薪,看看熱植的標價,打工人老G徹底傻眼了。

從朋友家出來,他往工作群里敲出一個明顯已經過時,但依然經典的自媒體標題:

月入幾萬,才能實現「綠植自由」?

50萬一株的綠植,都是誰在買啊?

深入了解熱植的價格之前,整個編輯部對熱植的想像力都是貧乏的。

比如,我們誰都沒見過50萬一株的龜背竹。

圖源小紅書用戶@放牛班的春天-

再比如,跟老G手指頭差不多大的龜背竹小苗,標價35萬。

圖源bilibili用戶@圖什麼克

玩熱植,是個標準的老錢愛好。

熱植圈每隔兩年,就會出現一款統治市場的「C位」植物。

C位植物的價格「上不封頂」。

今年的C位是鹿角蕨。一種適合懸掛或者鑲掛的熱帶植物,每一株「觸手」的形狀都不相同。

下面這株披著白色絨毛的鹿角蕨,標價整整100萬。

英文名叫「諾娃」的另一株熱植,雖說價格比上一株便宜了85萬,但還是貴到讓人忍不住感慨:

原來這個玻璃柜子不是在保護植物,而是在保護遊客的錢包。

小紅書用戶@娜天有多藍

今年9月的亞洲國際熱植展上,隨便逮住一個人,都可能是鹿角蕨的買家。

比如這位顧客在展會逛了一天,共消費1萬塊錢。

只買了她背後這株鹿角蕨。

圖源bilibili用戶@圖什麼克

綠植展會裡,買家和賣家的身份很模糊。

人們很難光從錢的角度判斷一個人到底是虧還是賺。

狂熱的綠植愛好者往往遵循以花易花的原則,擺攤就賣了快10萬營業額,但四處採買卻花了30萬。

熱植的價格是門外漢了解熱植的強動力,也是熱植愛好者達成交易的關鍵點。

過氣網紅清倉甩賣的時刻,就是真愛熱植的人瘋狂補倉的節點。

哪怕店家自我介紹「前年價格就跳水了」的花燭,售價依然高達4.8萬。

圖源bilibili用戶@圖什麼克

被展會的消費基本盤狠狠刺激到的老G,不斷安慰自己:這種展會兩年都開不了一次的。

結果編輯部的米粒暗上網一查,卻發現:半個月前,無錫剛開過一場。店家一樣地賣,消費者一樣地買,這就是「熱植」圈的常態。

如果家裡的小花小草好比日常服飾,這種植物展會就是時裝設計展。

純純的圈外人不知道,圈內人天天開party。

看著如此蓬勃的市場和如此厚重的消費能力。

破防的老G再次誠懇發問:難道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沒錢嗎?

毫不誇張地說,只要入了熱植坑,就連黃金彩票都看不上了。

畢竟,黃金彩票入局多少需要本金。

而熱植,則是名副其實的「開局一顆種,賺錢全靠養」。

熱植,新時代的「中產股票」?

眾所周知,新中產普遍育有二胎。

第一胎是寵物,即「毛孩子」;

第二胎是熱植,即「綠孩子」

孩子這個比喻既是對熱植「熱愛」的表現,同時也是對熱植「難伺候」的絕對肯定。

圖源小紅書用戶@等風來

儘管我們已經知道熱植圈子錢味兒充沛,但很多盯上錢味才入熱植坑的人輕則累個半死。

重則把人累個半死的同時,還把內褲都虧沒了。

熱植市場就好像遊戲飾品市場,雖「熱」,但也極為「動蕩」。

熱植的價值,通常基於它的「品相」。

但「品相」並非一成不變,很多高價買來的植物如果照顧得不好,價格就會因此一落千丈。

有朋友前幾年幾千一片葉子買的白錦龜背竹,只在家養了幾天,就因為養殖濕度太高,「白錦」褪色了,身價暴跌。

當然,原本品相不好的植物經過悉心照料,也會出現「升值」的情況。

是的,熱植是種「養成系」理財產品。

有朋友春天幾十塊買的小鼻嘎似的鹿角蕨種子,結果養了一個夏天,就快速「出狀態」,轉手賣出去就凈賺幾千。

還有朋友兩年前4000多元買的龜背竹,通過自己繁育,兩年後已經賣出了3萬多塊錢。

賺錢的同時,母株還在茁壯成長。

某社交平台上一個熱值愛好者發起的1000多人的投票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朋友表示他們花費已經超過1000元。

而且花費超過3萬元的有將近200人。

在市場潛力方面,熱植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三個月前中國花卉協會發布的《2025 全國花卉產銷形勢分析報告》顯示,傳統的綠植品類幾乎在全面下滑。

蝴蝶蘭產量雖然增長20%以上,可常規品種價格普遍下滑;

鳳梨、紅掌銷售疲軟;曾經紅極一時的「多肉植物」銷量也在下滑。

可熱植市場的行情,就截然不同了。

觀葉熱帶植物市場規模達到135億元,其中熱帶植物和個性特色綠植佔比約30%,預計2025年還將持續攀升。

據「電商在線」報道,淘寶平台熱帶植物的成交已經連續3年增長超過100%。

而且熱植行業的從業者在採訪中表示:

熱植圈的那些離譜高價不僅僅是在炒作,「只要是你聽到有這個價格的,都能賣出去」。

熱植的吸金傳奇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像黃金一樣保值。

巨額利潤背後,是無數被不確定性「淹沒」的商家和顧客。

熱帶植物的「造神」和「隕落」周期,其實非常短。

早期的秋海棠,葉子比較紅、顏色特殊的錦化的甚至能賣到幾千元。

但因為比較容易成活,而且易於繁殖,「去年幾千元,今年幾十元」的情況,每年都能見到。

熱植剛剛走紅的時候,龜背竹的錦化品種平均就能賣到上萬元。

但從一片葉子賣2000—3000元,到今天的一片葉子只要20—30元,只花了3年。

圖源小紅書用戶@酉月西行

熱植也很難被「批量生產」。

即使同一個種類,「品相」導致的價格差距也會讓人大跌眼鏡。

在外行人眼中跟雙胞胎兄弟似的幾棵草,差價都是萬元起,必須有多年從業經驗才把持得住。

圖源bilibili用戶@圖什麼克

熱植不只是對從業者比較「棘手」,在愛好者手裡也是燙手山芋。

瀏覽網上各種熱植博主,你會發現他們在「推薦新手植物」視頻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這個品種,山東/河北/北京以北的地區就不要養了。

大多數熱植生長條件都非常苛刻:

有必須曝晒的,有必須「散射光」曬的;

有室內濕度必須高於40%的,有溫度不能低於十五度的;

有隻能掛著不能躺著的,還有隻能「滴灌」不能噴灌的等等……

環境不達標的情況下,多數植物會陷入亞健康狀態,如果奮力搶救一下還能緩回來。

但昂貴的熱植會直接死掉,而且越貴死得越快。

更別提還有些熱帶植物自帶「次生災害」。

上一個熱門品種的「花燭」就因為長紅蜘蛛,給玩家們整得苦不堪言。

想玩又沒條件在家裡建溫室的朋友,個個都把自己逼成了手工大師:切菜板改裝成掛板,自製滴灌裝置,自製加濕器,自製水苔……

雖說窮養富養都是養,但很顯然:

養熱植的人,都操著養孩子的心。

人,為什麼會斥巨資買綠植?

有句老話叫,人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其實反過來說也一樣成立:

人花不出認知以外的錢。

但這並不意味著,巨額消費帶給人的幸福感一定強於小額花銷。

就在熱植靠高價在中產圈層殺出一條血路的同時,互聯網提起綠植流行的其實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敘事:

網友在一座小樓上看到了一種完全覆蓋了樓體和玻璃的植物,茂盛又鮮活,於是向植物博主提問這是什麼植物。

結果博主回答:空心菜。

種植空心菜的方法也十分簡單:吃之前撅兩枝根老的插在土裡,就能蓬勃生長。正是這盆菜讓很多人回想起了自己養綠植的初心:

養出一株鮮活好看、有生命力的植物,僅此而已。

趴在鹿角蕨旁邊看新長的絨毛夠不夠白,蕨的「手形」特不特別……

這些細節或多或少都偏離了養育生命的初心。

其實熱植本身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

有大量種植者用50塊錢,就把植物們養出了5000塊錢的質感。

不靠別的,全憑耐心和熱情。

反觀中產的「玩具」,大多如此。

拍個照片要比機器鏡頭,焦內畫質銳不銳,焦外光斑圓不圓;

釣魚要比竿子,漁輪順不順,竿子什麼材質;

登山比衣服,跑步比鞋子……

大家因為簡單的愛好進入一個圈子,然後在眾多被創造出的需求和無處不在的攀比中,漸漸開始追逐外在的東西。

從朋友家離開的老G,在我們發稿前也想開了:

不管什麼圈子,「攀比」其實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

痴迷釣魚的他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人在工位,心在釣位。

迫於工作沒法隨時實踐,又實在心癢,只能在上班時間摸魚,不停瀏覽釣魚裝備和技巧。也正因此,當理論儲備遠遠大於實踐經驗的時候,對「高端釣具」的要求難免就高了起來。

我都了解了這麼多知識了,咬咬牙也買得起好的,難道我就不能寵自己一把嗎?

老G當然也想整天泡在岸邊,釣魚抓餌,在河邊吃點三明治。

但回到現實里,看著同樣坐在編輯部里抓耳撓腮的同事們,他突然告訴我:

無論在什麼圈子裡,人們對「高端」的追求,可能帶著一點點「報復」的心理。

因為我們空有一腔熱情的時候,總是沒有錢買像樣「裝備」。

如今有能力對自己好的時候,卻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徹底投身自己的愛好了。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