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廣東,太陽明晃晃地掛在天空,過曝的光線籠罩一切。天氣濕熱,辛芷蕾穿著牛仔褲、短袖開衫,背兩個包,踩著一雙便於走路的平底鞋,頭髮鬆散地綁在腦後,匆匆走過街頭。
在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這一天,辛芷蕾扮演的角色是曾美雲,電影《日掛中天》的女主角。她總是愁眉不展,臉上沒有笑容,腹中懷著孩子,每日為生計奔波。
電影拍到中段,導演蔡尚君知道,辛芷蕾一定能獲表演獎,只是不知道先在哪裡獲獎。今年9月6日,他的預感在水城威尼斯得到了驗證,辛芷蕾獲得第8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三位華人「威尼斯影后」。
《日掛中天》11月7日正式公映,辛芷蕾的「影后級」表演,終於面見廣大觀眾。
蔡尚君上一部電影在影院公映,已經是遙遠的13年前。那部《人山人海》同樣在威尼斯載譽歸來,讓他收穫最佳導演銀獅獎的獎盃。這位風格鮮明、頗受國際電影節青睞的導演,卻很少有觀眾認識。
成為導演近20年,蔡尚君拍攝過4部影片,每一部都斬獲國際大獎。他的電影始終聚焦社會現實,對準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與命運、失敗與抗爭。而這一次,他的鏡頭掠過社會現實的表層,在日光之下,抵達人心深處。
影片公映後,有人稱其為年度華語片的高光,有人感慨後勁很足,也有人吐槽「狗血」、沉悶。這部電影成色究竟如何?

導演蔡尚君 本文圖/受訪者提供
凝視
遞齣劇本之前,蔡尚君約辛芷蕾見了一面,當面跟她講了這個故事。辛芷蕾聽得動容。「我特別能理解美雲,女性更容易理解女性的情感困境。」她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那是2023年夏天,日後讓她獲得無數關注的《繁花》,還有幾個月才播出。蔡尚君是聽了編劇韓念錦的建議,關注到她演的獨角戲話劇《初步舉證》中文版,又看到她在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絲路季》中的狀態,看出她眼神中有一種「樸實的勇敢」。那種氣質,與美雲的性格契合。
又過了一年盛夏,電影在暑氣蒸騰的廣東開機。辛芷蕾幾乎素顏出鏡,因為天氣濕熱,剛剛化好妝,很快就被汗水沖花,只能鋪點底粉,避免在鏡頭中反光。電影上映後,有觀眾感嘆,辛芷蕾值得稱讚的演技,不是最後的「炸裂」,而是前100分鐘里,她演出了一個真實活人的樣子。
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是華南最大的服裝市場之一,曾美雲在這裡擁有一家店面,空間逼仄,中間收拾出一片空地,支起直播燈和手機架。線下客人極少,店主紛紛轉向線上,美雲也不例外。她一邊在直播間介紹女裝,轉身就以客服身份,賠著笑臉請求顧客刪差評。忙碌間隙,找個凳子當餐桌,吃幾口外賣,一邊還在電話里跟工廠商量退貨。
影片開始以一組工作場面,準確地交代了女主角的職業和處境。她動作迅速,走路帶風,因為店裡只有她自己,一個人應付所有環節。她沒有幫手。
她有一個男友,是有婦之夫,地下關係似乎被人暗中發現。她懷了他的孩子,孩子卻沒有胎心,要定期去醫院檢查。她重逢出獄的前男友,對方已身患癌症,一段陰雲籠罩的往事,終於浮出水面。
張頌文飾演的前男友吳葆樹,因肇事逃逸入獄。實際上,他為美雲頂了罪。承諾等他出獄的美雲,卻隻身離開。美雲於心有愧,在醫院偶遇絕症在身的葆樹後,決意補償,雖然她過得也很不好。
電影開場的前半個小時,美雲的多重困境,已顯露無遺。最大的麻煩,來自葆樹,這個「恩大於情」的前男友,住進她的家裡,擺出糾纏到底的姿態。劇情過半,美雲與男友其峰(馮紹峰飾)分手,身邊只剩下葆樹,他們一起經歷了幾件事後,關係逐漸發生變化,情感悄然蘇醒,羈絆暗中生長。
蔡尚君之前的作品中,社會圖景的呈現可謂大開大合。而這次,他將故事壓縮在三個中年人的情感旋渦之中,企圖收縮現實的廣度,挖掘人心的深度。這幾年,他最喜歡的作家是愛麗絲·門羅,門羅以對日常生活的剖析見長。
「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不靠劇烈的情節轉折來推進故事,也摒棄對閃回的運用。那麼我們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放大和凝視,凸顯日常里那些善惡流轉的微妙時刻。這是有意為之的。」蔡尚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這是一個聚焦心理的故事,但細節層面的鋪墊十分準確。如果耐心觀看,會發現生活里那些零碎細節緊密咬合,堆積成千鈞之力,最終幾乎壓垮了美雲。
日光
劇本是2023年定稿的,故事成形後,片名遲遲未定。《好男好女》是個切題的片名,沒什麼壞人,但最終一敗塗地。唯一的問題是,侯孝賢在30年前就用過這個片名。某天,韓念錦查看廣東文化資料,偶然翻到粵劇《紫釵記》里一句唱詞:「日掛中天格外紅,月缺終須有彌縫。」——天賜一個好片名。
這句唱詞與劇情暗合,意象也充滿象徵意味:陽光普照,一切無所遁形;太陽俯瞰,處處皆是悲憫。異曲同工,英文片名便定為THE SUN
RISES ON US ALL。
片名隨後影響了視覺風格,明亮、晃眼,成為視覺基調。一切都在陽光下發生,一切的愧怍與贖罪、謊言與真相,都在日光之下被審視,也被寬恕。
最後那場最重頭的車站戲,為了一覽無餘的正午光線,必須在每天下午三點前結束拍攝,再晚一點,就有拉長的斜影了。在炎熱的正午戶外,情緒波動如此巨大的戲份,令演員頗受考驗。「演一條虛脫一條,從來沒有演過這麼累的戲。」辛芷蕾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最後身心俱疲,站不起來了。」
不論是美雲還是葆樹,都面對著多重困境,乃至生命的逝去。美雲經歷了腹中孩子的失去,葆樹則抱愧承受著母親的辭世,如今正在獨自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他們含蓄隱忍,相互體諒,卻未曾袒露內心創傷和需求,最終在沉默中走向失控。
當美雲決定與葆樹一起生活,不知情的葆樹不知其峰已離她而去,善意地決定不再糾纏,獨自離開。一邊是善意地放手,在另一邊,卻是狠心地拋棄。美雲追問之下,終於在車站找到他。最後一根稻草瀕臨斷裂,慌忙之中,她在車站公廁流了產。
她遭遇的每一場仗,都是敗仗。
影片接近尾聲時,蔡尚君露出了作為導演的「殘忍」一面。美雲不僅失去了孩子,也即將失去心靈救贖的機會,層層重壓推向極致,她在崩潰邊緣做出令人意外的選擇。
電影上映後,這個結局引發諸多討論,有人不解,將誇張的轉折歸結為「狗血」;有人心懷同情,理解凡人在絕境中的慌不擇路,或玉石俱焚的決心。
辛芷蕾覺得,這象徵著一種更深的聯結,「有時候愛無法相通,但痛苦可以連接彼此」。
蔡尚君細數,一個月內,美雲經歷了至少4次喪失:工作的困境,愛情的失去,孩子的流產,救贖的不可能。「表面是惡,發心卻是向善的。」他解釋,「她想抹掉身上的罪孽,想通過這種極端方式獲得連接。在這一刻,男人和女人,確實都看到了彼此的苦。」
「我一直感覺,她的選擇挺非現實的。」辛芷蕾說,「我覺得她以前一定是生活充滿陽光的人。出了事故之後,她來到廣州,心裡再也沒有見過陽光了,一直都是陰雲密布。直到她再遇見葆樹,她覺得,哦,終於有機會償還,扭轉這個因果報應了。」
然而,陽光普照,卻照不見她內心的陰雲。
真實
醫院裡的消毒水味道,是搭不出來的。《日掛中天》里重要的醫院場景,都是在廣州和韶關的醫院裡拍的,劇組只能在半夜人少的時候拍攝。病房住不下的病人,睡在過道的臨時病床上,這些真實的場景,被納入鏡頭之中,一些醫生和護士也參與了演出。
對真實的苛刻追求貫穿始終。有一場電梯故障的重頭戲,男女主角的情感關係因這場戲發生巨大變化。拍攝控制難度很大,有人提議在棚里搭個假電梯,但最後還是選擇實景拍攝。
「真實的場景里,每一個細節都帶有痕迹,都有情感的能量存在。」蔡尚君說,甚至醫院裡的那種「病氣」,都會折射進演員的狀態里。
蔡尚君並不為演員做多少排練,他希望捕捉即時反應。拍攝全部採用自然光,室內只用微弱的點光源。「我們不追求單個鏡頭的造型感,要的是整體傳達的真實。」蔡尚君說,「哪怕畫面不好看,很普通,也沒關係。」曾為李滄東掌鏡的韓國攝影師金炫錫,準確捕捉到了演員的動人瞬間。
15年前,為了拍攝《人山人海》里煤礦下井的鏡頭,劇組找了大半個西南,最後在一個300米深的煤礦里,拍攝了一分多鐘進入地心的長鏡頭。真實場景的效果是動人的,一些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多年後還記得,那一分多鐘里,內心歷經的恐懼與煎熬。
《日掛中天》全部實景拍攝,即便不難搭建的居所內景,也是在一戶居民家中拍攝的,潮濕悶熱的嶺南氣息撲面而來。在演員的身後,攝像機如紀錄片一般留下了廣東真實的模樣。這是如今在銀幕中越來越難以見到的寫實景觀。
這種真實,代價高昂。看成片時,蔡尚君被片尾連續數屏的群演字幕震驚,才意識到,這部戲動用了上千名群演,服裝部門準備了上千套服裝。
在多倫多電影節上,一個外國觀眾問他:「電影里每一個群眾演員都那麼真實,沒有一個人是虛假、走神的。而且有一些那麼大的場景,你們是怎麼做到的?」蔡尚君十分欣慰,有人看出了整個劇組的努力和美學追求。
更深層的追求,是社會層面的真實。美雲和葆樹呈現了陷於低谷中的真實人生。在交織的情感線索之外,這部電影耐心細緻地刻畫了一個普通人的拮据、困頓、忙碌與疲憊。
但即便在重重敗局中,美雲依然活得堅韌,她是最勇敢、最能扛事的那個人。疲憊至極後,躺在沙發上睡一覺,醒來後依然努力生活。辛芷蕾既心疼又佩服:「她總是相信,明天可能會好一點。」

電影《日掛中天》劇照
宿命
蔡尚君光頭寬臉,慈眉善目,面有佛像。他用發心、寬恕、心念流轉這些詞,解釋人的選擇。他的故事裡,有悲憫,亦有宿命論。
成為導演之前,蔡尚君是職業編劇。1987年,蔡尚君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在大學裡,他與刁亦男、孟京輝等人組成一個名為「鴻鵠」的文學社團,搞先鋒戲劇。電影導演里,他喜歡塔科夫斯基、小津安二郎、布列松。畢業後,他順理成章成為一名編劇,參與編劇的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向日葵》等,合作者都是同學,也都是第六代導演。
那時他感覺到,他並不相信文字,而是相信影像。在文字里,他覺得動詞和名詞是重要的,對形容詞和副詞懷有質疑,而影像里沒有形容詞和副詞。「我總覺得,我的文字可能很難傳達我最想說的東西,而影像的多義、曖昧、豐富性,或許可以。」他說。寫了十多年劇本後,他尋找成為導演的機會。
2007年,蔡尚君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色康拜因》上映。這是一部有濃郁第六代導演美學氣質的影片,鏡頭對準中國農村,一對父子在麥浪中相互敵視又彼此依賴。這是蔡尚君現實書寫的起點,他不滿足於呈現個體故事,而是將農民工浪潮下的傳統家庭解體、代際隔閡等現實命題,埋藏在故事裡。
第二部電影《人山人海》改編自真實的追兇事件,他也不滿足於講故事,而是用攝影機貼身拍攝了中國社會的毛細血管。老鐵的追兇之路,像一把手術刀,一路剖開了鄉村的荒蕪、都市的冷漠和礦鎮的貧瘠。此片讓他摘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對於只拍了兩部作品的導演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認可。
2017年的《冰之下》,標誌著蔡尚君的某種轉向,在中俄邊境的冰天雪地中,他的焦點從社會現實轉向了個體的精神世界,講述一個人想要變成好人的故事。《日掛中天》則繼續了《冰之下》對精神世界的探索,早期對宏大社會圖景和社會批判的直接呈現,如今幾乎被徹底放棄。困住美雲的是什麼?是一份情債,一段往事,一筆退款,僅此而已。
但也不僅如此。生活的水面之下,現實境況永遠在暗流涌動,只是藏得更深。「他們都是同一階層的人。這一階層的人每天都不得不為了生存奔波,通過他們當然可以發現大城市冷漠的一面:明明他們兩人經過那麼長時間的情感糾葛,才能擁抱在一起,但這在旁人看來似乎就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威尼斯,蔡尚君曾如此分析美雲和葆樹。
而在更為哲學的層面,《日掛中天》講的是,一個人如何被過去改變。「可能當年的一句話、一個行為,哪怕一個轉身,就構成了我的今天。如果當時不那樣做,可能我的命運就改變了。所以那種不經意的時刻,回頭看,又是一個命定的時刻。」蔡尚君說。

電影《日掛中天》劇照
「新人」
一座來自威尼斯的銀熊獎盃,能為一位導演帶來什麼?
「信任吧。」蔡尚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一位有作品、有獎項的導演,帶著劇本找投資和演員時,總會減少些信任成本和溝通成本。但蔡尚君並沒有利用太多這樣的機會,獲獎4年後,他才開拍新作《冰之下》。那也是他在中國電影投資旺盛期拍攝的唯一一部電影。
2017年,《冰之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亮相。蔡尚君的作品頻頻獲得國際電影節獎項,這部也不例外,黃渤憑此片獲評金爵獎最佳男演員。但這部電影遲遲未在國內公映,隨後,中國電影投資的熱度急轉直下,數年間,起伏不定。
當他2023年拿著《日掛中天》的劇本找投資時,困難顯而易見。他像個電影圈的新人一樣,帶著項目書到處向投資人介紹。有人擔心可能很難有理想的市場回報,有人覺得作者意識是不是太多了,還有人對藝術片市場缺乏信心,但蔡尚君從未將這部電影定位為文藝片,「這是一部典型的劇情片」。
「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就當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蔡尚君笑著回憶,「你既往那些成功經驗,在這兩年也許都是不對的。你會突然發現,觀眾不去認這樣的東西了。所以要求你在資本洗牌、審美轉變的時候,去做真正的好作品給觀眾,觀眾不是不看,他們會看到的。」
銀獅獎獎盃的光芒,或許也在時間中漸漸折損。在電影行業,再著名的導演,常常也需要到處找投資。項目在遇到薄荷糖影業時,才終於得到轉機,薄荷糖影業總經理馬雙被劇本打動,她感受到了劇本中暗流涌動的情感力度,決定合作。馬雙成了影片的總製片人。
18年4部電影,蔡尚君節奏相當緩慢。編劇出身的他,堅持每一部電影都親自編劇,合作者是他的愛人韓念錦。他也從未改編文學作品,純原創的創作方式,減緩了創作的節奏。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命節奏,作品也是。我也沒有特意去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一回想,可能還真是好幾年出一部。希望後面能夠更快一點。」蔡尚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下一部作品已經在籌備劇本中。實際上,他一直有一個想拍的古代歷史題材,搜集了很多年資料,但能不能啟動,何時能夠啟動,還很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