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個被黃謠傷害的孩子:男孩、女孩、母親們
呂行菲是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的一名「少年審判」法官,從業多年來,她接手過與青少年相關的許多案件,見過許多孩子受傷後暗淡的眼神,其中讓她最難以忘記的,來自一位13歲的小女孩。
女孩名叫徐晶,初中在一所寄宿學校就讀,原本性格開朗愛笑,但在2023年4月,同校的男孩劉宇捏造了一則關於她的黃謠,開始散播。徐晶感到羞恥、焦慮,多次自殘,甚至嘗試了一次自殺。她的母親是一名環衛工人,離異後原本和女兒過著普通的生活,但謠言摧毀了母女的日常,使她們陷入無助的困境。
即便校方第一時間調查,讓劉宇在小範圍的班級里向徐晶道歉,但謠言的傳播卻沒有被完全制止。2023年11月,徐晶和母親最終決定將劉宇及其父母告上法庭,尋求名譽恢復與精神賠償。
法官呂行菲記得,庭上爭辯時,兩位母親給她的印象完全不一樣——一位母親情感充沛,竭力為女兒爭取清白;一位母親卻缺乏同理心,認為女孩應該相信「清者自清」,從始至終都在替兒子掩蓋。呂行菲感到,這不僅是一次關於名譽權糾紛的法律裁決,還折射出了許多難題:校園黃謠、言語欺凌要如何在第一時間被有效制止?要如何充分保護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
事後,呂行菲特地去學校辦了一次反言語欺凌,反造謠、傳謠的普法,想告訴更多的孩子,「作為一名傾聽者,對於惡意中傷他人的壞話,要學會質疑,明辨是非,而不是聽之任之,不加辯駁就去肆意傳播。」
今年夏天,我們和呂行菲在當時案件開庭的少年法庭里見面。她說,涉及校園糾紛的案件,往往呈現出一個特點——拖的時間越久,矛盾就越尖銳和難化解,看似多方都在努力,孩子反而會在糾纏中更加受傷。「我們總感覺晚了一步,就想,如果能往前走一步,提前介入學校單方處理不好的問題,是不是矛盾更容易化解。」她和少年審判團隊的同事多次探討,嘗試探索了一些新的制度辦法,覆蓋到區里的每一所學校,孩子出現任何不良行為,學校都可以提前找法官幫忙,預防可能的違法犯罪。
作為一名女性法官,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