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洋科研船去年開始研究關島附近海域,向陽紅6號(見圖)上月仍在關島海域活動。(圖擷自中國國務院網站)
蔡百靈/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年中國科研船隊的探勘範圍越來越廣,經常在台灣東部海域行動,去年更大量在關島海域出沒。《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專家由船隻精準、密集與平行的航線判斷,北京搜集的海床資訊有可能作為軍事用途,包括在太平洋部署水雷,或進一步追蹤美軍潛艦。
紐時指,中國科研船隻3年前進出區域仍以中國的海岸線為主,如今已在關島西太平洋地區頻繁活動,搜集的資訊可能在與台灣及美國衝突時發揮作用。
長期關注中國海洋事務的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瓊斯(Bruce Jones)表示:「中國追趕的速度之快令人震驚,至少在規模上是如此。」他補充,中國「正積極將海床視為戰略空間並試圖取得領導地位」。
紐時分析海洋資訊業者Starboard Maritime Intelligence提供的數據稱,中國遠洋科研船隻在台灣東岸,以及距離關島約400公里的東西側海域進行研究,共軍視上述3個區域為戰略要地。
專家認為,中國科研船以精準、平行及密集航行模式在3個區域活動,符合搜集海床資訊的研究方法,有利於未來的軍事行動。
Starboard數據顯示,中國「向陽紅6號」與其他6艘科研船隻,配備聲納與海床取樣設備,去年曾25次以平行航線通過台灣東海岸。同一時期,科研船也在關島海域進行研究,部分船隻離開後直線駛往台灣東岸,有的船隻在上月恢復關島東部海域的行動。
中國媒體報導,遠洋科研船「探索一號」配有先進聲納、可潛至6英里深海的探索器,即時傳遞海床資料;科研船同時配有無人駕駛深海機具。
紐時報導,中國科研船「大洋號」去年2月循過去5年航線,駛近台灣東部海域,有些船隻已接近台灣12浬領海,但未越界。這些海床科研資料顯然有利於潛在軍事用途。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助理教授馬汀森(Ryan Martinson)指出,中國試圖掩蓋或不讓外界察覺其真正目的,以深海探測為由在這些海域搜集海床資料。
除了台灣東部海域,中國遠洋科研船去年起開始研究美軍太平洋軍事要地關島附近海域。向陽紅6號及其他船隻密集進出,平行航線間的距離僅一英里;向陽紅6號與1號上月仍在關島海域活動。
中國軍事研究人員2010年在一項研究中表明,了解黑潮將有助於「更好地隱藏自己並攻擊敵人」。前美國海軍情報官員達姆(J. Michael Dahm)指出,「掌握這些資料可能有助於判斷該區域是否適合潛艦藏匿,或者是否不利潛艦行動」。
依據國際公法,民間科研船隻可在國際海域活動,如取得許可,也可在主權經濟海域進行科研。紐時稱,與海軍科研艦艇相比,民間科研船受到的審查較少,這使得中國能夠在敏感水域更自由行動。
北京大量利用科研船已引起亞太區域關切。然而,過去美國海軍的科研船接近中國沿岸,曾引起北京不滿並抗議。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