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分析川普如何在關稅談判中對歐盟取得優勢,主因是歐盟官員放棄零關稅的努力,轉而尋求能達到的最佳協議。歐盟改變策略,提出增加購買美國能源產品並降低部分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
在27日於川普位於蘇格蘭的高爾夫度假村進行的關稅協議談判中,川普一坐下便表示,他希望歐洲能確實履行增加對美投資的承諾。據知情人士透露,川普質疑在達成協議後,歐洲企業是否會輕易放棄投資計劃。歐盟領袖向他保證投資計劃真實可行,川普則回應:「證明給我看。」
歐盟官員隨即列舉已準備投資的企業名稱,並表示在貿易協議下,原本近2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將進一步擴大。在談判結束時,川普宣布對歐盟實施15%的基準關稅,而非他先前威脅的30%。他表示,根據協議,歐盟將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並在三年內額外承諾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歐洲官員表示,6000億美元的數字來自私人企業的投資計劃。
這項協議被視為川普的勝利,也釋放出最強烈的訊號,就是各國認為美國的關稅體制將長期存在,而非短期政策。這項協議的達成源於歐洲思維的轉變:歐盟官員在近期談判中不再試圖完全消除關稅,而是尋求控制關稅對歐盟企業和經濟的損害。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表示,15%的關稅「對某些企業確實是一項挑戰」。敲定協議前,川普的幕僚曾致電歐盟官員,確認談判中將重點討論歐盟如何為美國企業提供更好的市場准入。
歐盟最終接受川普提出的15%關稅水平,這與其最初較為對抗的態度形成對比。川普在3月對鋼鐵和鋁材徵收25%關稅後,歐盟曾制定報復性關稅清單,針對美國進口商品,包括花生醬和哈雷重機等產品。歐盟官員當時表示,部分產品被選中是為了對川普造成最大的政治壓力。
5月,英國與美國達成協議,將關稅定在10%,川普設定的全球基準關稅水平,當時一些歐洲官員對此不以為然。瑞典國際發展合作與外貿部長班傑明.杜薩(Benjamin Dousa)當時表示:「如果歐盟得到的協議與英美協議相同,美國可以預期我們會採取反制措施。」
然而,歐洲官員最終將10%視為最低關稅水平,最後得到15%。他們注意到川普政府官員提到關稅帶來的財政收入,顯示關稅政策的重要性與延續性。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