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歐盟因對匈牙利向極右翼靠攏的政府的擔憂而凍結了高達200億歐元的資金,但維克托·歐爾班(Viktor Orbán)政府正大力向中國敞開大門。在這一「向東看」的戰略下,匈牙利正在吸引數十億歐元的中國投資,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領域。據比利時經濟新聞網站(lecho.be)報道,德布勒森(Debrecen),這座擁有20萬人口的匈牙利第二大城市,正在迅速成為這一戰略的焦點。
這篇由Pieter Lambrecht撰寫的報道指出,德布勒森正成為全球電動出行轉型中關鍵企業的聚集地。曾幾何時,這裡是廣闊的農田和牧場,但現在,大型工業園區正在取代田園風光,挖掘機和卡車在巨大的建築工地上晝夜不停地工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該公司正在投資73億歐元,建設一座計劃於2027年底前投產、產能達100吉瓦時(GWh)的超級工廠。該工廠建成後,將成為歐洲最大的電池生產基地,每年能為15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電池。
此外,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BMW)也在此投資20億歐元建設電動汽車工廠,而另一家中國電池巨頭億緯鋰能(EVE)則投資12億歐元,專門為寶馬工廠提供電池。韓國企業EcoPro和中國公司SemCorp也在此設立了工廠,分別生產陰極和電池隔膜,進一步鞏固了德布勒森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到2030年,預計這座城市生產的電池將超過除德國以外的任何歐盟成員國。
當地民眾的擔憂與抗議
然而,德布勒森的電池產業繁榮並非沒有爭議。這篇報道重點介紹了當地居民組織「米克佩爾奇媽媽們」(Mothers of Mikepércs)的抗議活動。該組織的創始人和成員們對政府給予中國巨頭「空白支票」的行為深感擔憂。他們列舉了多重風險:
環境污染:對電池生產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感到恐懼。
水資源短缺:寧德時代的工廠預計將消耗與德布勒森全市居民相當的水量。而該地區本身就飽受乾旱和荒漠化之苦,這引發了巨大的水資源供應擔憂。
能源供應:工廠的巨大能源需求同樣令人不安,尤其是在其可再生能源計劃尚不明確的情況下。
監管不嚴:抗議者批評地方政府在執行法規方面態度消極,他們認為「在這裡,中國可以為所欲為」,不像寧德時代在德國的工廠那樣受到嚴格監管。
勞工問題:由於勞動力短缺,寧德時代正在從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和越南等國引進廉價勞工,這些工人居住在簡陋的預製板房中。抗議者將此形容為「現代奴役」,並指出這與匈牙利嚴格的移民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
Une salle de production d'un kilomètre de long du fabricant de batteries chinois CATL, à Debrecen, en Hongrie. © Veres Viktor
宏觀政治經濟考量:中匈關係的深化
報道接著將德布勒森的案例置於更廣泛的中匈關係背景中進行分析。匈牙利是中國的「鐵杆盟友」,其對外戰略超越了單純的經濟合作。
投資熱潮:匈牙利擁有歐洲最低的企業稅率(9%),這吸引了大量中國投資。僅在2024年,中國對匈牙利的投資就佔到其對歐洲總投資的31%,超過了法國、英國和德國的總和。比亞迪(BYD)的首個歐洲工廠也選址在匈牙利的塞格德(Szeged)。
全方位合作:這種合作關係不僅限於製造業。中國正在資助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鐵路項目,以便利中國商品進入歐洲。此外,中國警察被派往匈牙利城市巡邏,而被許多歐洲國家視為「間諜窩」的孔子學院在匈牙利蓬勃發展。
政治背書:202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匈牙利進行了國事訪問,並將其納入中國的「朋友圈」,標誌著兩國關係的頂峰。
歐爾班的政治賭注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報道指出,歐爾班政府的「向東看」戰略既是一種經濟選擇,也是一種政治必然。一方面,歐盟因匈牙利普遍存在的腐敗、法治和新聞自由的侵蝕而凍結了高達200億歐元的資金,這迫使歐爾班尋找新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歐爾班利用這種「非自由主義」敘事,將匈牙利定位為歐洲的另類,以獲得國內民眾的支持。
然而,匈牙利經濟正面臨挑戰,國內生產總值停滯不前,通貨膨脹高企,消費疲軟。歐爾班的政治根基可能會在明年的大選中受到動搖。因此,德布勒森的電池投資成為了歐爾班的一場關鍵賭注,他希望這些投資能在選舉前刺激經濟增長。但分析人士對此表示懷疑,ING匈牙利首席經濟學家彼得·維羅瓦茨(Péter Virovácz)認為,經濟效益可能要到2027年才會顯現,且由於大量外籍勞工的引入,對匈牙利的經濟附加值可能有限。此外,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電動汽車和電池)也存在巨大風險。
這篇報道結尾引述當地抗議者埃娃·科茲馬(Eva Kozma)寫道,儘管對在現有司法體系下獲勝不抱希望,但她依然堅持抗爭。科茲馬錶示,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保護家園,即便抗爭是如此艱難。這表明,在宏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戰略背後,當地社區的未來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