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恆星科學城建設「先上車後補票」 五天五層創「平度速度」
一座容納萬人的新建民辦大學校園,6座16-23層大樓,從開工建設到投入使用,只用6個月,超越了「深圳速度」,被冠以「平度速度」。如此非正常,違背科學及建築規範的「速度」,就發生在青島恆星科技學院位於平度市南村鎮的青島恆星科學城一期工程項目建設工地。直至6月18日晚8點左右,該校區發生一起大二學生自殺事件,該項目建設「先上車後補票」的問題才浮出水面。
「平度速度」超越「深圳速度」
宣傳資料顯示,青島恆星科學城共分4期,總投資108億元,佔地847畝,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定位為新型產教融合園區,走「產學研用」一體化辦學路線,試圖打造應用型本科高校示範區。按照規劃,全部工程建成後,在校學生規模將實現萬人以上,引進研究生及以上高層次人才500人以上。
「深圳速度」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建設集團公司第三工程局原局長張恩沛率隊承建深圳國貿大廈,創造「三天一層樓」的奇蹟,被譽為「深圳速度」。然而,青島恆星科技學院負責工程建設的負責人卻告訴記者「我們五天建五層樓」,創造了建築史上「神跡」。
「五天建五層樓」是不可能實現的,一位從事多年現場施工管理技術人員周先生表示驚訝,「每一層澆築好後,樓板及樑柱沒有五天的凝固期(註:一般要求是7天,不包括養護期),根本無法在樓面上立上一層樓板及樑柱模板,如果強行立模板,那麼頂柱的底部會壓爛混凝土,使頂柱底部直接壓到鋼筋,鋼筋結構跟混凝土就凝固不成一個整體,這是非常危險的施工工序,會帶來重大安全事故,為《施工規範》不允許的。」
由於該項目工程部分是20層以上的建築,記者問是否為樁基基礎,青島恆星科技學院負責工程建設的負責人則稱是整板基礎。「20層以上的建築物,如果不是樁基基礎設計,那麼在建設規劃和審圖環節即不會通過。」一位在建築類央企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告訴記者。
該工程師強調,20層以上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