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茶具是隨著茶葉的發展而同步起源的。據記載「茶」始於「漢」而興於「唐」、盛於「宋」,那麼作為:茶的盛具應該是同時代出現的,或者說要早於「茶」的出現。「茶具」一詞最早起源於漢代,東漢著名詞賦家王褒所著的《僮約》中記載有:「烹茶盡具」一詞,「具」就是茶具。
根據考古發掘,現在最早的茶碗是山東考古發現的2500年前戰國早期,這是一隻生產於浙江越國地區。裡面的碳化食物殘留物為茶葉的泡煮物。這個年代也就是越國滅吳國後的卧薪嘗膽「勾踐時代」。這是一隻原始青瓷碗,器型為最典型的「宮碗」樣式,尺寸在十八厘米左右,是越窯早期的產品,也是我們中國陶瓷的祖先。

最早的茶碗:
工藝特徵:
底部有明顯的旋紋——制瓷工藝已有了顯著的進步,從原始的泥條構築發展為半機械化生產;器物上有施釉工藝——較更早的原始陶器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器物形狀為墩式碗,沒有唇口——從陶器發展到半陶半瓷。這個碗基本具備了現代陶瓷茶碗的全部要素。
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古今定義大有不同。古代茶具,稱為茶器或茗器。泛指制茶、飲茶使用的各種工具,包括採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大類,陸羽《茶經》就是這樣概述茶具的。現在所指與泡茶有關的專門器具在古時叫茶器。「茶具」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六博漢畫像磚,成都市博物館藏
*帷慢之下,四人相對博弈。
圖中有一案,案上有耳杯、一盂,大概在進行對博飲茶。

宴舞漢畫像磚,廣漢市漢墓出土
*正中一人正在起舞,左為頂罐和撫琴者,右側三人吹奏。
圖中有二案,案上有耳杯、盂等。六人邊表演邊飲茶。
從廣義上來講,茶具指的是完成茶葉泡飲全過程所需要的設備、器具及茶室用品。從狹義上來看,茶具指的就是泡茶、飲茶的用具。中國茶具淵源流長,種類繁多,器型優美,兼具實用與鑒賞價值,歷觀茶具的演變史亦可以明了整個中國茶道的發展流變。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在陸羽的《茶經》里記載最早發現茶的是神農氏,在《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指的就是茶。原始社會人類已經開始飲茶,原始人的飲茶方式是將茶葉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始,而此時使用的茶具主要是土陶。在茶成為飲料後,與之相配套的茶具就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飲茶器具是陶制的缶,是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當時的功能既是茶具,又是酒具、食具。韓非子在《十遇》中講到堯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飯、野菜根,飲食器具是土缶。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就是當時食具兼飲具的代表。

宴飲漢畫像磚,新都縣出土
*圖上三人,左一人鼓瑟,右一人吹笙,中間一人撫耳靜聽。三人面前一案,上有耳杯。
公元前59年,西漢王褒《僮約》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這份《僮約》本來是王褒為買一個僕從而寫的.沒想到卻成為明確記載茶文化興起的重要文字資料。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茶盡具,已而蓋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存煮茶之前千萬要將煮茶的工具洗乾淨啊。由於並沒有明確指出煮茶所用的工具是不是專用工具,所以這裡所說的茶具泛指烹茶時所使用的器具而非專用茶具。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東漢時期的碗、杯、壺、盞等器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漢·陶杯(李厚杉藝術館藏)
不過,西晉詩人左思在所作的《嬌女詩》詩中提到了「止為荼辯據,吹吁對鼎鑠」。這句詩是對北方官宦人家飲茶情景的描繪。很顯然。「鼎」就是茶具無疑。用於煮茶的茶具至少在西晉時期已經出現。

驛站飲茶圖,山東棗莊市出土
*驛站飲茶,類似今天的茶樓。
亭內兩人正在飲茶,器內有長柄勺,兩旁有耳杯。
二人打著手勢,彷彿談天論地,酣暢之極。
前方車馬歇停,後面行人又至。亭上祥鳥瑞獸騰飛,寓意吉祥如意。
西漢時期最早的茶具出現以後,茶具在社會上的普遍使用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渡期內,共用茶具和專用茶具共同存在。所謂的共用專用是指有些茶具是飲茶專用的,有些茶具是與食具、酒具共用的。當時,茶雖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但飲用方式十分粗獷。人們對茶的各項功能的認識也十分粗淺,歷史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
三國時期的張揖《廣雅》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輔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意思是說,湖北、四川、陝西一帶採茶葉,葉老的就和米粥一起製成茶餅。煮飲時,先將其炙烤為紅色,碾成末,加蔥、姜、橘皮。湯煮沸後飲用。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煮。」即兩晉南北朝以後,茶是「采葉煮粥」而食的。到西晉時期,左思的《嬌女詩》有「止為荼葤劇,吹噓對鼎鑠。」等詩句。上述記載都說明,漢代以後,一直到唐代,茶具作為食具與飲具並無太嚴格的界限,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兩者共用的。而同為飲具的酒具與茶具,其共用時間更長。
晉代·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
「東甌」指:「越窯」,唐代秘色瓷的產地。
嚴格來說,隋唐以前茶碗和酒具是沒有區分的,真正有變化是從唐代晚期開始,「吃茶」才有了相對專用器具。茶具包含:
唐代「吃茶」方式:
一「煎茶」,就是把茶葉末直接放入沸騰的開水中煮開,放入適當的調味品飲用。那時候市集已經有很多以賣「煎茶」為業的商鋪,唐代封演編輯的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中描寫有: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唐代飲茶已經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必須品。
二「庵茶」,在茶瓶中放入茶葉末,然後沖入開水。但這個方法唐代人以為不適合當時人的習慣,認為這樣沖茶葉不會熟,只能喝不能吃。
三「煮茶」,把茶葉末和姜、蔥、棗、橘皮、鹽等一起放入鍋中煮熟,把這樣的混合物全部吃了,這種混合物也叫「茗粥」。到了唐晚期陸羽認為上述方法都不可取,提倡飲茶不僅要保持茶葉原始風味,更要講泡茶技巧,這時候「茶道」的原始雛形就形成了。唐代主要「茶具」的產地:「越窯」唐代茶具的另一半江山。當時中國南方一個重要的瓷器生產地,「越窯」主要產地為就是古代「越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東部,以慈溪,紹興、餘姚、上虞、寧波等,這些地方都是中國的茶葉生產地。唐、五代「越窯」生產了舉世聞名的「秘色瓷」,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越窯」是中國的瓷器發源地,現在很多人稱「越窯」為母親瓷。「越窯」生產的「茶盞」為「茶聖」陸羽所推崇。
陸羽:「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晉代·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就是「越州」,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盞以越州出品最好,鼎州、婺州品質次之,岳州尚可,壽州、洪州也差。盞以越州出品最好,鼎州、婺州品質次之,岳州尚可,壽州、洪州也差。
唐·越窯青瓷(李厚杉藝術館藏)
宋代中國的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飲茶文化蓬勃發展,不僅在中國還深刻影響了周邊國家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隨著中國的制瓷工業的進步,更精美的「茶具」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制瓷工藝和審美整整領先了世界一千年。只可惜此時茶聖「陸羽」已經仙逝,再也不能看到更加符合飲茶文化的那些精美器具。


宋·建盞(李厚杉藝術館藏)
耀州窯始於唐代,北宋末為鼎盛期,宋代六大窯系,終於民國。其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
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於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唐和五代時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裝飾藝術上,紋飾豐富多彩。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圖案等。紋樣中的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境內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

宋·耀州窯(李厚杉藝術館藏)
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紋飾刻的非常清晰,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
靖康之後無中國、崖山之後無華夏。
中華文明是有斷裂的,元代北方戰亂,絲綢之路茶葉交易幾乎中斷,飲茶文化也出現停頓,「鬥茶」幾乎已經絕跡。
元代統治者雖不反對飲茶,但對前朝的飲茶方式覺得繁瑣,認為要從簡,飲茶方式開始改變。
飲茶方式沒有推陳出新,茶具上也沒有更多創新,基本延續以前茶具的樣式,從出土或者傳世的文物中,沒有屬於元代獨有的樣式。
元末,直接泡飲散茶的方式開始出現,「泡茶」的叫法正式開始,中國的飲茶歷史:「唐煮宋點明沖泡」就此初步成型。
明朱元璋頒布「罷龍團改制散茶」詔令,廢除了餅茶,茶葉以條形散茶為主,煎煮法也改為沖泡法,當時稱為「撮泡法」。陳師《茶考》指出:「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飲茶方式的改變,促進了中國茶具功能和器型的變化。明代張源《茶錄》以及許次紆《茶疏》中有對於「茶具」的描寫和評判標準。「茶壺」以小為貴,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漫,若獨自斟、壺愈小愈佳。
明清二代茶具(茶碗盞、茶壺)名品迭出。由於飲茶方式改變,「茶碗」、「茶盞」、「茶壺」都以景德鎮出品的瓷器為上(明代張謙德《茶經》上羅列茶具減少到了8件)明代早期景德鎮窯,以宣德一朝為佳。張謙德《茶經》曰:「今烹點之法、與君謨不同,取色莫若宣、定、官、哥」。宣德窯以甜白為上,定窯更是白瓷之魁,官窯顏色灰白乳濁,哥窯也為灰白。
明代各代皇帝崇尚「道教」,對於祭祀所用器物極為重視。明代嘉靖皇帝在景德鎮燒制了專門用於祭祀的寫有「茶」(底款為金録大醮壇用)字樣的專用杯子來使用。

明·青花(李厚杉藝術館藏)
晚明至早清康熙,外貿繁榮,即符合中國飲茶習慣又迎合西洋喝茶習慣的「茶盞」層出不窮。
紫砂茶具的出現,是中國飲茶方式的革命性事件。紫砂「茶具」一直到目前為止還是我們最主要的「泡茶」工具。
李虎簡歷
李虎,1974年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山東大學品牌與傳播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研究生導師,考古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歷史學學士學位,國家級藝術品鑒定估價師。現任中國民主建國會員,李厚杉藝術館館長,山東省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副秘書長,今時報社書畫專刊副總站長兼(魯蘇皖)三省分站長/副總主編記者。
文中館藏圖片由許君智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