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奇人周興和》勵志小說連載之二 ● 可憐天下父母心
山上的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
山下的水清了又濁,濁了又清。
日子儘管過得艱難,小興和還是漸漸長大了。
周興和8歲那年,父母送他到學校去讀書。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興和的父親雖不識字,但他早年要飯時,像所有的乞討者一樣,學會了不少要飯的順口溜,也到過鄉場大廟裡聽人念過不少戲文,他早年聽到別人說的這些話,雖沒有完全弄懂其中的涵義,但大概的意思他還是知道的。
2010年春節周興和全家福
父母從小生活在貧窮艱難之中,他們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大字不識一個,這讓他們一輩子吃盡了苦頭,所以他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兒女也成為睜眼瞎子。這時已經解放好幾年了,連老頭老太也要被趕到村上掃盲班去掃盲,何況正在讀書年齡的兒女呢!所以不管家裡再窮再苦,他們也要送兒女們去讀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時。」興和背著書篼上學第一天,學校的老師就給大家念了這首顏真卿的《勸學》詩。那時興和人還小,雖不能完全弄懂這幾句話的良苦用心,但基本的意思他還是知道的。
農村孩子上學不容易。學校在山那邊鹽亭縣的毛公鄉,無論寒冬酷暑,無論天晴落雨,他每天都必須沿著通往毛公鄉那條崎嶇的山道,翻過那座山,再下山來到學校上學,來回大概要走兩個小時。剛開始家裡還有點吃的時,他就帶個紅苕或包穀中午充饑;到後來,家裡沒有東西可帶時,中午就只能喝幾口涼水,餓著肚皮等著放學回家去。
小時候,興和是個比較內向的人,他整天沉默寡言,也不善言辭,不願和同學們過多的交流。他們班上的同學,大多是農村孩子,家裡雖說都不富裕,但比起興和來,還是要好得多。夏天,興和從來沒有穿過鞋子,都是打著光腳爬坡上坎;冬天,衣著單薄的他,常常蜷縮在課桌下,凍得像只瑟瑟發抖小狗。然而,由於他聰慧敏思,學習還算努力,成績在班上不算落後,有時還受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