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過被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
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大罷免」第一波投票落幕,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保住席位,無一被成功罷免。
這場由公民團體發起、執政民進黨支持的罷免行動,試圖翻轉2024年選舉後「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格局,卻以全面潰敗收場。
BBC中文採訪多位專家,分析這次台灣推動大罷免結果背後的的五大因素。
1. 國民黨鐵票與民眾黨「小草」合力
罷免是台灣公民權利,此制度的原意是針對個別不適任的公職人員。這次全台大規模大罷免,被指是「無差別」、意識形態先行的政治行動,爭議甚大。
過去數月民調顯示超過半數民眾反對大罷免,支持反對黨國民黨的藍營選民在投票當日將日常的沉默支持轉為具體行動,推高投票率到五至六成,超出近年罷免選舉的四至五成。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投票前預測罷免「最多只有三席,甚至可能零席」,這次結果證實了她的判斷。
她對BBC中文分析說,國民黨成功動員其基本盤,例如花蓮的傅昆萁雖因爭議性高,罷免票達四分之一,但反對罷免票仍佔上風,反映藍營選民的意識形態忠誠與地方經濟考量為先。
花蓮立委傅崐萁在開票後掃街謝票
而在台北,徐巧芯、王鴻薇、羅智強等國民黨「戰將」,也在傳統藍營選區以高票守住席位,投票率高達六成上下。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說,這合符預期,因為他們聲量高、支持度也高,「一旦仇恨民進黨的情緒出來」,泛藍選民願意出門投票,高票是預期之內。
藍營鐵票也得到民眾黨選民「小草」加持。
柯文哲率領的民眾黨在多年前與民進黨決裂之後,雙方支持者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民眾黨也選擇在立法院與國民黨合作,支持者在地方選舉上也以拉下民進黨為目標。
2024年賴清德上任後,柯文哲捲入京華城弊案,被檢察官起訴關押,事件不斷發酵,民眾黨支持者認為那是司法迫害,進一步激發「仇綠」情緒,間接推高反對罷免票。
劉嘉薇教授表示,國民黨得票竟高於去年當選時,顯示不少非藍營選民投下反罷免票,且民眾黨年輕、高學歷男性為主的「小草」選民,擅長網路創意宣傳,為國民黨反罷免造勢出力。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說,支持民眾黨的網紅如館長、歷史哥、朱凱翔等人,製作有邏輯而高流量的影片,這些傳播影響中間選民。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庄嘉穎也同意,民眾黨的支持強化了藍營動員,使選票集中於保衛國民黨的席次。他補充說,有些地方六成投票率已經接近地方選舉水平,顯示藍白聯盟成功催票並鞏固基本盤。
2. 綠營的模稜兩可
民間發起的罷團組織力敵不過藍營
大罷免由公民團體自主發起,民進黨表面支持但態度曖昧。民進黨的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年1月曾強勢提出「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一定要罷免掉」,民進黨高層並沒有呼應。
翁履中說,這種刻意模糊的表態,讓外界產生更多質疑。「其實老百姓怎會相信公民團體跟民進黨沒有關係?想要保持距離,卻搞得欲蓋彌彰,反效果。」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宋文笛也指出,民進黨將罷免定調為「國安議題」,該黨領導者卻沒有親自站出來扛下一面旗幟,「如果敵人真的是門口的威脅,為什麼政府領導層沒有親自指揮、帶頭衝鋒呢?」
由於缺乏政黨有組織的支持,公民團體的動員陷入困境,難以與國民黨的地方網路抗衡。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竣豪教授向BBC解釋說,不同於過去具組織力的社運團體,這次罷團多由素人主導,採去中心化運作,缺乏傳統樁腳動員能力,難以突破藍營鐵票倉。
新加坡國立大學庄嘉穎也分析說,罷免團體難以突破同溫層,無法吸引中間選民,尤其地方選民更關心經濟與服務,「抗中護台」的全國性議題難以成為決勝因素。
「罷免方需證明國民黨的缺失嚴重到值得推翻選舉結果,但這門檻極高」。
3. 適得其反的賴清德「雜質論」
總統賴清德及民進黨對於大罷免戰略一直不清晰,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
他6月24日在「第二講」脫稿說,「要用民主加以淬鍊,透過一次次的選舉、罷免,一張張的選票,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鍊,百鍊成鋼,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的鋼鐵意志」。
這番話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當時表示,賴清德「心中就是把反對的人視為雜質」。台北市長蔣萬安批評這是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做思想清洗,擔心開民主倒車。
劉嘉薇教授評論稱,罷免方的「抗中護台」訴求雖符合台灣主體意識趨勢,但總統賴清德的失言重創其正當性,賴將不支持「抗中護台」立場的人比喻為「雜質」,激怒了中立選民,也讓國民黨逮到機會放大此爭議,削弱罷免動能。
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鄭力軒在臉書發文說,大罷免並非民進黨催逼出來的行動,但處於民調下降期的賴清德「自己跳出來,讓局勢一定程度演變成政黨對決,拙劣的政治判斷對這結果必須負一定政治責任」。
4. 意識形態VS民生
「抗中護台」是這次大罷免的需求,但罷團和民進黨被批評意識形態高於一切,甚至把非綠人士都打成「中共同路人」。
劉嘉薇教授提到罷免團體「青鳥行動」的不理性行為,如攻擊反對罷免的店家並在Google
Review留下負評,引發民眾反感,進一步流失支持。
宋文笛評論指,這種路線只會同溫層凝聚在一起,把中間選民化為敵人,對動員投票毫無幫助。「同溫層里沒有票,水至清則無魚。既然把綠得不夠徹底的淺綠、白色、淺藍、深藍都一起歸類於『紅』,雙拳難敵四手就是最符合邏輯的結果。」
庄嘉穎說,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的組織力與服務網路,遠超罷免方的動員能力。他觀察,罷免團體多訴諸全國性議題如「抗中護台」,但地方選民更關注經濟與服務。「國民黨長期經營地方政治,選民對其信任度高,罷免方需提供更強理由才能動搖選民。」
劉嘉薇教授則以花蓮為例,分享她近期在當地的觀察。她說,以花蓮選情為例子,看似平淡,實體宣傳不多,但網路攻勢激烈,如企業家童子賢高調支持罷免傅昆萁,卻未撼動其地位。
她認為傅昆萁的地方影響力,與藍營選民對經濟復甦的期待是關鍵。「花蓮觀光業因兩岸關係緊張而蕭條,當地選民希望國民黨立委能帶來更多陸客,支撐經濟。」
此外,台北板橋的葉元之透過每日直播與市場掃街,展現親民形象,成功抵消罷免壓力。劉教授指出,葉元之投票前數十天的溫情訴求有效拉近與選民距離,顯示地方經營的重要性。
英國諾丁漢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的非常駐研究員丘琦欣(Brian
Hiou)向BBC中文分析,藍白兩黨支持者的投票可能並非單純基於中國因素,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地方民代應該繼續擔任職位,換言之,台灣的投票結果並不全然取決於兩岸關係。
5. 賴清德政府的「跛腳」危機恐將加劇
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席位未變動,總統賴清德將繼續面臨「朝小野大」困境。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對BBC中文說,大罷免結果顯示藍營支持者及深藍組織動員力依然強,藍白陣營「經過此役是士氣大振,賴清德跛腳執政的危機擴大」,接下來台灣朝野政治耐人尋味。
政治評論者陳嘉宏則在專欄分析指,民進黨內閣與立院黨團必須改組,幅度越大越好,身為執政者「如果都只能用硬對抗,以及不斷地投票失利來攫取支持者的同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嚴重失職」。
他又指賴清德應認真檢討,「你的行事風格是不是太過老派?用人團隊有沒有太過狹隘?意識形態是不是過於固著?」;在2028年總統大選時,將會有一個更堅實的藍白聯盟橫亙在前,若沒有政見能吸引中間選民、號召年輕人,「又憑什麼贏得下一場選舉?」
劉嘉薇教授說,北京這次低調介入,僅以國台辦聲明質疑賴清德「借民主行獨裁」,顯示其吸取過去干預引發反彈的教訓。
她認為,賴清德當局下一步需要修正「雜質說」,展現包容形象,並聚焦民生經濟,如在編列「普發現金」預算可以讓步,或者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大法官的委員會上,可以跟國民黨討論協商,提名雙方可以接受的委員,以緩解對立。
左正東教授也指出,大罷免後台灣社會走向分化還是團結,關鍵在於賴清德總統願否展開朝野對話,「不再把在野黨當作敵人,而是彼此競爭的夥伴,並遵守憲法『行政向立法負責』的規定,和國會協商重大政策」。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鄭力軒則表示,選後大事是要應對美台關稅,賴政府勢必要採取一定程度的人事改組與調整,行政院內閣人事跟政策要有整體性的重整。「簡單說,就是施政滿意度沒有任何僥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