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總統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日在蘇格蘭宣布達成貿易協議。許多經濟學家仍預測,特朗普的關稅會讓美國消費者面臨更高的價格。
過去六個月里,美國脫離了持續數十年的全球貿易秩序,轉而青睞一種截然不同且在很大程度上未經檢驗的模式。
為了避免破壞性的貿易戰,並試圖讓美國略微降低其高額關稅,像歐盟和日本這樣的經濟強國突然默認了特朗普總統的要求,接受了其出口產品面臨的更高關稅。
隨著主要經濟體紛紛簽署包含現代史上最高關稅的協議,特朗普總統對全球貿易的願景正迅速成為現實。這種新常態以美國經濟為槓桿,為了與美國開展貿易,其他國家不得不接受15%至20%的關稅。對於鋼鐵等關鍵產品的出口,或是對中國等特定敵對國家未來還將徵收更高的關稅。
這一結果似乎證明特朗普的觀點是正確的——他的關稅威脅是一種強大的談判工具。而市場對針對日本和歐盟的15%關稅反應平淡,這表明許多人之前預計的、由他早期更極端徵稅舉措引發的恐慌可能不會出現。
全球金融諮詢公司德維爾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奈傑爾·格林稱,歐盟達成的協議是「一次重置,而非解決」。
他表示:「一年前,市場可能會恐懼。而如今,市場只是慶幸情況沒有變得更糟。」
儘管特朗普總統的全球貿易計劃看似取得了政治勝利,但能否在經濟上取得成功仍存在很大爭議。特朗普政府實質上開啟了一場大規模的經濟實驗,其關稅水平是美國自20世紀初以來未曾有過的。特朗普要求其他國家接受的關稅稅率,通常只有試圖保護自身新興產業的貧窮經濟體才會使用,不會是美國這樣的工業強國。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認為,更高的關稅將鼓勵更多公司在美國本土生產,創造美國的工廠就業崗位,同時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微乎其微。總統還堅稱,關稅的成本會由外國政府而非美國企業或消費者來承擔,然而長期的研究表明,最終承受衝擊的將是美國人。
而許多經濟學家仍預測,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導致進口產品的企業以及購買這些產品的消費者面臨更高價格。他們預計,這會減緩經濟增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總統振興製造業的努力產生反效果。
最近幾周,通用汽車和大眾等汽車製造商報告稱,關稅給它們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
畢馬威的首席經濟學家黛安·斯旺克表示:「人們忽略的一點是,即便達成了這些協議,最終的關稅稅率可能會達到20%左右的峰值,這比之前不到3%的水平大幅上升。」
斯旺克稱,儘管人們預期關稅的經濟影響會「立竿見影」,但關稅的實施過程並不均衡,會多次中斷又重啟,其影響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滲透到供應鏈中。她說,經濟研究表明,關稅的全部影響需要6至18個月才會顯現,而特朗普在2018年開啟的第一任期內與中國的貿易戰,直到次年才導致製造業走弱。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塞策表示,他認為這些關稅「規模足夠大,將會減緩經濟增長」,而且「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政策變化,我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都會感受到」。
但他也提醒,這些關稅可能還不足以將美國經濟推入衰退,給消費者帶來的價格上漲「足以引起注意,但不會是巨大的衝擊」。塞策稱,鑒於許多生產小型家電、服裝和玩具的亞洲國家面臨20%至30%的關稅,到今年秋天,這些產品的購買者可能會感受到影響。
「在大多數經濟模型中,這樣的政策會減緩經濟增長,但不會阻止經濟增長,」他說。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最近宣布的協議是積極的,因為它們至少暫時避免了與主要貿易夥伴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但也有一些人表示,除了這一點之外,這些協議帶來的經濟益處有限。
特朗普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的努力尚未完成。他的政府尚未明確,截至周五(達成協議的最後期限),將對數十個國家適用何種關稅稅率。根據高盛的追蹤數據,佔美國進口額56%的貿易夥伴——包括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巴西和印度——尚未簽署初步協議。
分析人士表示,鑒於特朗普喜歡發出新的關稅威脅,並且即使是他自己簽署的協議也會重新談判,他達成的這些協議也可能很快破裂。美國官員已暗示,預計將在未來兩到三周內對半導體和藥品徵收新關稅,這可能會進一步改變貿易流向,並激怒一些貿易夥伴。
作為一個規模龐大且多元化的經濟體,美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總體上低於其他國家。貿易約佔美國經濟活動的四分之一,而在墨西哥和加拿大,這一比例超過三分之二。分析人士稱,在加拿大,如果不能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的關稅可能會引發一場持續到2025年底的衰退。
但關稅的影響仍會波及美國經濟,推高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這使得企業用於招聘、擴張和創新的資金減少,並減緩作為經濟真正驅動力的消費者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