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29日,朝鮮中央通訊社連續刊發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妹妹、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部長金與正的談話,兩次談話分別針對朝韓關係和朝美關係新動向。
在針對朝韓關係的談話中,金與正對韓國新總統李在明一系列緩和半島緊張局勢的舉措評價不高,稱韓方幻想朝韓領導人對話是「做白日夢」,「沒有任何事情和問題與韓國坐在一起討論」。
2018年6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舉行會晤
針對朝美關係,金與正的態度有所不同。提及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表現出和金正恩會面的積極意願,金與正說,朝方的態度是「對之(特朗普的表態)不想賦予任何意義」,「只是有必要提醒一下,眼下是2025年,而不是過去的2018年或2019年」。
2025年和2018年、2019年上一輪朝美接觸時,有何不同?金與正用不少篇幅反覆強調:現在朝鮮有了「不可逆轉的擁核國地位及其能力」,這一點不容否認。不過,金與正也提出,朝鮮有意願就無核化以外的問題和美國接觸。
「我不想否認我們國家元首和美國現任總統之間的個人關係並不壞的事實。」金與正稱,「兩個擁核國家相持不下、走向對抗,這決不利於彼此。該有起碼的判斷力承認這點,那麼,最好出於這一新思維方式尋找別的接觸點。」
對於金與正此番談話,韓聯社評論道,這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及白宮官員多次表示願意和朝鮮進行無核化談判後進行的回應,即朝美之間現在不會進行無核化談判,但可以進行其他目的的談判。
「先交朋友,再談事情」
2018年6月,在新加坡,金正恩和特朗普在首次會晤中達成過四點共識:建立嶄新的朝美關係,共同致力於建立半島持久穩定的和平機制,實現半島完全無核化,尋找並移交朝鮮戰場上戰俘和失蹤者的遺骸。
其中,朝鮮以逐步放棄核武器、關閉核設施,換取美方逐步解除制裁,是最為關鍵的議題。但在2019年2月于越南河內進行的第二次「金特會」上,由於特朗普在最後時刻突然要求朝鮮多關閉一處「秘密核設施」來換取解除制裁,談判不歡而散。此後,特朗普和金正恩曾在2019年6月於板門店「非軍事區」進行一次「突然會面」,但顯然沒能推動朝美後續達成新的共識。
時隔6年後,金與正在此次談話中強調朝鮮「對維護自己當前國家地位的任何選項持開放態度」,並稱朝美不應「走向對抗」。有分析認為,這種表述與朝美「新加坡共識」中的建立新的朝美關係、建立半島持久穩定和平機制的內容,相互呼應。
「朝鮮方面的指向很明確。」紐約亞太和平研究所創始所長馬克·巴里曾參與六方會談工作,並多次和朝鮮高層會面,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金正恩在此前的會晤中意識到,特朗普是一個「不可靠,不守信用,只尋求即時利益的人」。
因此,面對特朗普2025年以來多次表示「願意和金正恩談無核化」的舉動,朝鮮方面以「有核國家」自居,迫使特朗普繞開最想實現的「朝鮮全面棄核」目標,轉而通過談論朝美建立工作關係等其他雙方曾達成過初步共識的話題,爭取和金正恩會晤。
表面上看,一旦雙方能就這些議題達成新的共識,特朗普就能重現「金特會」,宣布自己的外交勝利,和金正恩實現「雙贏」。但事實上,雖然美方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承認朝鮮「有核」,但一旦特朗普和金正恩相對而坐,這個場景就會成為金與正所說的「兩個擁核國家」間的平等對話。
特朗普深知這一點。當前特朗普團隊中最重要的朝鮮問題專家、現任美國國務院政務副國務卿胡克(Allison
Hooker)就多次指出,朝鮮無核化是美朝接觸的底線。胡克還強調,以「棄核」換取美國解除制裁,已經是朝鮮可以獲得的「最好的協議」。
金與正此番談話,則可以被視為對胡克觀點的直接回應。金與正稱,如果美方依然將「朝美首腦之間的個人關係和無核化目的置於一條線上」,就是對朝鮮的愚弄;如果美方依然執著於推動朝鮮無核化的「失敗的過去」,則「朝美會晤只能停留在美方的『希望』上」。
看起來,朝美這輪「隔空談判」又走到了死胡同。韓國前國會議員、前青瓦台國政狀況室室長李光宰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朝美談判的問題就在於,敵對情緒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緩解,而且雙方的文化也不同,「依照東方的文化,我們可能先交朋友,然後再去談具體的事情,但是西方國家會先談具體的內容,再確定能否成為朋友」。
6年前,正是因為特朗普想在兩次「金特會」上畢其功於一役,通過恩威並施立即實現朝鮮全面棄核,才導致朝美談判迅速破裂。如今,美方的公開表態雖然不變,但不少分析人士都認為,在朝鮮核武庫已經「倍增」、美軍一次打擊無法徹底摧毀朝鮮核能力的情況下,「先交朋友,再談事情」,最後走向半島無核化,或許才是更好的路徑。
一個細節是,今年6月,有美國媒體曾曝出特朗普想向金正恩致親筆信,但在通過朝美聯絡常用的「紐約渠道」(朝鮮駐紐約聯合國代表團)遞送時,被朝方「拒收」。白宮並未否認此事,而是表示特朗普「對互換親筆信依然持開放態度」。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件事至少意味著兩點。首先,朝美之間的「紐約渠道」仍在正常運作,能夠溝通一般事務。其次,特朗普已經意識到,簡單地通過工作層級渠道向金正恩「發信」,沒有給予朝方足夠的尊重,朝美之間需要更加對等的接觸。
「金特會」能否重現?
不過,隨著國際局勢變化,「金特會」能否重現,並不完全取決於當事雙方。巴里指出,當前最重要的變數因素有兩個,一是金正恩何時和李在明政府重啟高層接觸,二是俄烏衝突是否會真的走向停戰。第二個因素將讓金正恩決定是否有必要調整當前的外交戰略,第一個因素則在很大程度上受李在明對朝政策的影響。
李在明就任總統以來,看似做出一系列緩和半島局勢的舉措,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真有強烈意願推進朝韓領導人會晤。事實上,李在明勝選總統之際,作為其兩屆競選團隊東北亞事務顧問的權起植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朝韓關係在尹錫悅政府時期跌至歷史最低點,不可能突然好轉。而且,我們認為朝鮮目前重點推進朝俄關係,且朝美對話尚未舉行。在此背景下,新政府的統一政策有必要控制速度。現階段,新政府可能致力於努力與朝鮮恢復對話接觸,並採取措施逐步恢復互信。」
金大中、盧武鉉對朝韓關係抱有理想主義態度;文在寅則是「家鄉在北」,懷有統一後定居朝鮮的「水晶球之夢」;而出身韓國底層社會、與朝鮮素無淵源的李在明,對處理朝韓關係更偏向務實主義,選擇「控制速度」並不令人意外。
在7月28日發布的談話中,金與正也點出了李在明政府的「兩面性」:「
在表面上吐出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改善朝韓關係等甜言蜜語,但對韓美同盟的盲目信從和與朝鮮對抗到底的意圖是與前任毫無兩樣的。」
雖然宣稱和韓國無話可談,但事實上,金與正在談話中還是提出了一項進一步檢驗韓方誠意的問題:韓美軍演。她說,「世人在不久後就會目睹」「
侵略性質濃厚的大規模聯合軍演在我國南部邊境外持續舉行」。
有分析指出,這是朝鮮在本輪「隔空談判」中對韓美提出的第一個實質性條件:想夢回2018年、2019年,就必須先拿出當時「暫停軍演」的友好態度。8月中旬一年一度的韓美「乙支自由護盾」演習,是否進行、規模如何,就是第一重考驗。
對此,李在明政府給予了積極但模糊的回應。韓國新任統一部長官鄭東泳在朝中社發布上述談話數小時後即表示,將向李在明提議「調整」韓美軍演。他強調,前總統尹錫悅執政時期的韓美軍演方針「不會延續」,但並未明確將縮減規模還是延期舉行。
多位韓美分析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考慮到朝韓各有自己的政治議程,且金與正已經將朝鮮領導人10月前往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稱為韓方的「白日夢」,雙方關係最快也要等到2026年才會取得積極進展,而且未必如2018年初那樣,在恢復接觸後迅速對外公開。